朱曙辉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晚唐诗人李频(818—876年),字德新,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县)人。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历任南陵主簿、武功令、建州刺史等职,卒于官。李频师承贾岛“苦吟”一派,其诗“清远壮健,工整深妙”[1],为晚唐名家之一,有《黎岳集》传世,存诗一百九十六首。关于李频的生平,当代谭优学、梁超然等一些学者已有研究,但李频生平仍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本文就李频中进士之后的部分经历加以考证,以推进李频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谭优学认为李频大中八年(854)进士及第后,“即预吏部糊名之‘释褐’试,拔萃中式,授秘书省校书郎……然后于是年八月,溯大江上三峡赴任。”[2]261其论证理由是李频《黔中酬同院韦判官》诗中有“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一句,“谓已释褐为正九品上之校书郎”,因此,谭优学认为“李频虽未留京官校书郎,其就辟外府,或即带此京衔,或其他京衔,品级亦必相当,不低于正九品上。”[2]262后来研究李频者多从此说,只有孙吴在《李频及其诗歌研究》一文中提出:“李频通过书判拔萃的方式入选为校书郎,当为确论”,但是“疑李频释褐后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而非‘秘书省校书郎’。”[3]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
首先从文献来源来看,有关李频“预吏部糊名之‘释褐’试,拔萃中式”并无史籍记载。李频本人以及他人赠给李频的诗歌中也未见相关记述。其次从时间流程上来看,李频自身的行迹也与“拔萃中式”不符。所谓“拔萃中式”即是参与书判拔萃科考试。按照唐代官制,进士及第后必须经过所谓“守选”的待选期限之后,经过吏部铨选,方能授予官职。“初盛唐时期,进士及第的守选年限一般为三年,也就是三选。中晚唐时期,进士及第的守选年限仍然是三年,并未改变。”[4]52而书判拔萃科与唐代其它铨选科目的不同在于它可以“不限选数听集”,也即不受守选年限的限制,所以谭优学推测李频应是参与了书判拔萃科考试而获得“校书郎”官职。实际上包括书判拔萃科在内的唐代吏部铨选科目均是在年末就试,“十月一日赴省,三月三十日铨毕。”[5]这就意味着即使李频参加了“拔萃中式”科考试,在时间上也必须等到大中八年(854)十月之后才能参试,大中九年(855)三月之后才能授官,这和谭优学所论的李频大中八年(854)及第后授官校书郎,本年八月之后溯大江上三峡赴任黔中,显然是彼此矛盾的。而且从李频自身行迹来看,他于大中八年(854)及第后即还乡,且大中九年(855)初春已身在鄂岳观察使幕府之中,并非身在京师等待铨选,所以谭、孙两家有关李频“通过书判拔萃的方式入选为校书郎”的论断显然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李频所授校书郎的因缘在其《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诗中已有线索。诗云:
八月瞿塘到底翻,孤舟上得已销魂。
幕中职罢犹趋府,阙下官成未谢恩。
丹嶂耸空无过鸟,青林覆水有垂猿。
感知肺腑终难说,从此辞归便扫门。[6]41
由诗题中的“将赴黔州”可知此诗是李频在赴任黔中幕府之前所写,而由诗中所提到的“幕中职罢犹趋府”来看,李频在赴任黔中幕府之前就曾在某中丞幕府中任职,实际上这里的“本府中丞”指的是正鄂岳观察使崔瑶(详见下文考证)。而且李频诗中还写到:“阙下官成未谢恩”,显然李频在此人的幕府中已经获得职衔,但因在幕府中时日颇短,故有“未谢恩”之说。中唐之后,幕府大盛,新进士多入地方幕府。入职幕府之后,多由幕主上奏朝廷以授予官衔,这既是“宪衔”。而新进士入职幕府之后常见的“宪衔”之一既是“校书郎”,这在中晚唐时期有大量的事例,陆文洋《唐代中后期诸镇幕府中的校书郎》一文中曾有详细考证[7],兹不赘述。由此推断,李频“校书郎”的官衔正是入职鄂州幕府之后所得。之后李频入黔中幕府,应该还保留了这个官职,所以李频《黔中酬同院韦判官》诗中有“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6]48之说。而谭优学先生据此认为李频在京师“已释褐为正九品上之校书郎”实则有误。也正是因为曾担任校书郎官职,即使离开幕府,“罢职后仍然是前进士,只是进士及第衔从九品下将仕郎。”[4]75身份与此前布衣之时已经不同。所以李频离开黔中幕府之后,其《初离黔中泊江上》诗中有句云:“更蒙莲府辟,兼脱布衣归。”[6]48这也佐证了李频校书郎官职并非得自京师,而是出自幕府。
综上考证可知,李频的“校书郎”官衔并非进士及第后在京师获得的正式任命,而是在入职鄂岳观察使幕府之后获得的“宪衔”。
关于李频进士及第后的入幕经历,谭优学与梁超然都有过考证,但两家考证均有不少缺误,现结合李频自身的诗歌将李频的入幕经历考证如下:
谭优学认为李频大中八年(854)“受辟于黔中经略使南卓幕府,盖便于先返浙中原籍携家眷,然后于是年八月,溯大江上三峡赴任。”[2]261而梁超然则考证道:“(李频)及第后并未还家而入幕黔中。”[8]383这两种说法均有谬误。首先,李频及第后确曾还乡。《及第后归》诗云:“家临浙水傍,岸对买臣乡。纵棹随归鸟,乘潮向夕阳。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霜。况此年犹少,酬知足自强。”[6]47李频又有《及第后还家过岘岭》诗,诗云:“魏驮山前一朵花,岭西更有几千家。石斑鱼鲊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6]43查《浙江通志》可知,魏驮山“在(寿昌)县西四十里”,正在李频家乡。再结合《及第后归》诗中“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霜。况此年犹少,酬知足自强”等句中流露出的初登龙门的喜悦兴奋心情,可见李频大中八年(854)及第后确曾归乡,梁超然所谓的“并未还家”之说不确。其次,李频在赴任黔中之前,还曾入职鄂州幕府,这一点谭、梁两家均未提及。李频《汉上逢同年崔八》诗云:“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6]41诗题中将“崔八”称之为“同年”,可见此诗是李频进士及第之后所作。而诗中提到“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可见此诗写作于进士及第的次年,即大中九年(855),本年李频已经身在江夏一带。颔联中“偶先托质逢知己”指的是李频自己,意谓自身因为有知己赏识,故而在江夏一带有所遇合,而“独未还家作旅人”则指的是“同年崔八”,因为诗歌首联中已经说明“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所以颔联中分别记叙两人“各离秦”之后的状况。李频另有《辞夏口崔尚书》诗,诗云:“一饭仍难受,依仁况一年。终期身可报,不拟骨空镌。城晚风高角,江春浪起船。同来栖止地,独去塞鸿前。”[6]50由“一饭”“依仁”句意推测,李频曾受这位“夏口崔尚书”赏识,并入其幕府。由此推断,《汉上逢同年崔八》诗中提到的“偶先托质逢知己”中的“知己”正指的是这位“夏口崔尚书”。查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可知,大中年间(847—859)曾任职鄂州刺史且崔姓者惟有崔瑶。崔瑶于大中九年(855)至大中十一年(857)之间任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9]2388,与李频大中九年(855)身在江夏的时段正好重合,所以这里的“夏口崔尚书”正是崔瑶无疑,而李频大中九年(855)正是入职鄂州幕府之中。李频《辞夏口崔尚书》诗中还提到“同来栖止地”,显然崔瑶赴任鄂岳时李频即入其幕府,两人同来夏口。诗中又提到“依仁况一年”“独去塞鸿前”,则李频是于秋季离开鄂岳幕府,且在幕府中的时间接近“一年”。李频另有《江夏春感旧》诗,写景云:“东风出海门,处处动林园。泽国雪霜少,沙汀花木繁。”[6]49显然是初春景象。由此可知,李频大中九年(855)初春已身在江夏,如果是大中十年(856)秋离开的话,那么就不是“一年”,而是“二年”了。所以推断李频离开鄂州幕府的时间正是大中九年(855)秋天,所谓“一年”只是举其整数。前文《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诗中提到的“八月瞿塘到底翻,孤舟上得已销魂。幕中职罢犹趋府,阙下官成未谢恩。”李频赴任黔中幕府的时间是八月,这和此处推断的离开鄂州幕府的时间是秋天在季节上吻合。而且唐代黔中道治所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从鄂州至黔中正需要溯长江而上,经过瞿塘峡,这和《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诗中所提到的“八月瞿塘到底翻,孤舟上得已销魂”路线也相符。而李频大中九年(855)春入鄂州幕府,秋季即离开,在幕府中时间颇短,这和《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诗中提到的“阙下官成未谢恩”也句意相符。由此推断,李频离开鄂州幕府的缘由正是要赴任黔中幕府。
有关李频入幕黔中的经历,谭优学、梁超然两家也有论及。谭优学认为李频大中八年(854)“八月,溯大江上三峡赴任。”[2]261“在黔中数月之后,本年(大中九年)东归。”[2]262此后携带家眷,滞留江汉。梁超然则认为“(李)频殆系大中八年八月自鄂溯江西上赴黔中。……大中八年冬即离黔东下,归新安。”[8]383。这两种说法也都不正确。
上文已经考证了李频大中九年(855)八月离开鄂州幕府,溯江而上入黔中幕府。李频《黔中罢职将泛江东》诗中提到:“野梅将雪竞,江月与沙寒。”[6]49所写正是冬末春初景致,他另有《初离黔中泊江上》诗云:“霁岳明残雪,清波漾落晖”[6]48这里所写景致同样是冬末春初之景。据此推测,李频是在大中十年(856)之后的某年初春离开黔中,缘由不明。李频另有《黔中罢职过峡州题田使君北楼》诗云:“巴中初去日,已遇使君留。及得寻东道,还陪上北楼。”[6]53可见李频大中九年(855)秋赴任黔中之时,峡州刺史田某已在任,而离黔之时,田某仍在峡州刺史之任。据唐代官制,地方州郡刺史一般以三年为一任,则李频离开黔中幕府的时间只有可能是大中十年(856)春或大中十一年(857)春。离开黔中后,李频曾为谋食而漂泊江淮一带。《黔中罢职将泛江东》诗中提到:“黔中初罢职,薄俸亦无残。举目乡关远,携家旅食难。”[6]49可见其离黔之际,行囊羞涩,兼家眷相随,故而以“旅食”为念,乃至“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另有《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诗,其中云:“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6]48则李频离黔之后,至少又道途漂泊半年之久,曾漂泊淮上。李频《自黔中归新安》诗云:“朝过春关辞北阙,暮参戎幕向南巴。却将仙桂东归去,江月相随直到家。”[6]43诗题中的“新安”即李频的故乡睦州,六朝属新安郡,可见李频自离开黔中后虽然在外旅食漂泊,但最终还是归乡。李频另有《浙东献郑大夫》诗[6]43,诗中“郑大夫”为郑祇德,郑祇德于大中十三年(859)任浙东观察使,大中十四年(860)三月迁检校礼部尚书[9]2014。如此则李频在大中十四年(859)春之前已经回乡,具体归乡时间未知。
综合上文考证,可将李频的入幕经历梳理如下:李频于大中八年(854)进士及第后返回家乡,大中九年(855)春入鄂岳观察使崔瑶幕府,并在崔瑶幕府中获得“校书郎”职衔,大中九年(855)八月离开鄂州幕府赴黔中幕府,之后于大中十年(856)春或大中十一年(857)春离开黔中幕府,漂泊江淮一带,大中十四年(859)春之前返回故乡睦州。
李频入仕之初为官宣城南陵县,但有关李频在南陵的宦游经历当今学界分歧较大。谭优学认为李频担任南陵主簿时间在大中十三年(859)前后[2]264,咸通五年(864)由池州参军迁为武功令[2]265。梁超然则认为“频在南陵任职约在咸通八年前后。”[8]384孙吴则认为李频在咸通二年(862)己经担任南陵尉,咸通五年(864)三月参加吏部常选后迁为武功令[3]。实际上这些论断都不正确。现将李频南陵宦游经历考证如下:
《新唐书》记载“(李频)为南陵主簿。判入等,再迁武功令。”[1]李频就任南陵主簿应无疑问,就任的时间虽然史无明文,但可以由他参与吏部铨选考试的时间来逆推。《旧唐书·懿宗传》:“(咸通)五年三月,以兵部郎中高湜、员外郎于怀试吏部,平判入选。”[10]谭优学论断:“自大中末至咸通末,平判选人,惟本年一次。”[2]265所以李频应该是本年参与吏部“平选试判”考试,结论可信。因为“平判入等”与“博学宏词”“书判拔萃”等其它吏部铨选科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应试者必须“符合考选年限规定参选”[11]。而唐代官制,初唐时期四年一任方为考满,而从代宗即位即下诏云:“州县官,自今以后,宜令三考一替。”[12]如李频诗集中《送延陵韦少府》尾联即云:“去毕三年秩,新诗箧不容。”[6]45李频诗友张乔《送南陵尉李频》尾联亦云:“不应三考足,先授诏书征。”[13]3328可见在李频那个时代任职州县三考乃是常态。而且根据唐代铨选制度中的“循资格法”,李频考满之后还需在家守选一年。而“平选试判”考试则是选人每年十月至吏部参加铨选考试,次年三月方能结束。这也就意味着,李频咸通五年(864)年三月参加“平选试判”考试,则他此时就已经经过了南陵主簿三年的任职考限,而且还经过了一年左右的守选期。由此来推算,李频最早入仕南陵主簿的期限就是咸通元年(860)。而之前由李频《浙东献郑大夫》诗可知李频大中十四年(859)左右尚在浙东。且李频诗友许棠有《送李频之南陵主簿》诗,其颔联云:“听莺离灞岸,荡桨入陵阳。”[13]3008由此可见,李频是在春天由长安出发赴任南陵主簿。结合上文诸多信息可以推断,李频于大中十四年(859)入京参与吏部铨选,咸通元年(860)年春赴任南陵主簿。经过三年南陵主簿的任职,期满之后赴京参与“平选试判”考试。
李频在咸通元年(860)赴任南陵主簿的缘由可能和唐代基层文官的铨选制度有关。唐代进士及第后,“他们若守了‘五选’后还没有官做,可以到吏部投牒,就任中下县的主簿或县尉。”[14]李频自大中八年(854)及第后,正是经历了五年的守选期限,到大中十三年(859)后有资格到吏部投牒,担任中下县的主簿或县尉。所以李频于次年春天,担任了南陵主簿,这也正是唐代铨选官吏的惯例。
咸通五年(864)三月,李频参加“平选试判”考试,并“平判入等”,成绩优异。但谭优学由此论断“李频之试判入等,转为武功令,应在本年或稍后”[2]265则有误。因为《新唐书》中明确记载,李频在“判入等”之后,“再迁为武功令”,由“再迁”可知在南陵主簿与武功令之间,李频还曾担任过其他官职。就现存资料来看,李频咸通五年(864)三月“平判入等”之后,被重新授予南陵尉的职务。“平判入等”之后授予县尉职务,在唐代铨选事例中是极为常见的,如李频诗友薛能就是“会昌六年进士。大中八年,书判入等,补周至尉。”[15]李频诗友张乔有《送南陵尉李频》诗,首句云:“重作东南尉”[13]3328,可见李频在任职南陵尉之前曾有过在东南一带担任地方基层官员的经历。结合李频的生平经历来看,唯一可能在南陵尉之前担任的南方基层官吏职务只有南陵主簿。因为是再次赴任南陵县,所以张乔诗中有“重作”之说。按照唐代官制,李频从咸通五年(854)赴任,其任职应该到咸通八年(857)。李频诗集中有《宣州献从叔大夫》诗[6]43,其中“从叔大夫”据梁超然考为李当[8]384,李当咸通八年(857)自河南尹迁宣歙观察使,这也和李频自咸通五年(854)至咸通八年(857)任职宣城南陵县的经历相符。
综上所述,李频于大中十四年(859)参与吏部铨选,在咸通元年(860)至咸通四年(863)年间出任南陵主簿,咸通五年(864)因“平判入等”而出任南陵尉至咸通八年(857)。此后李频还历任京兆录事参军、武功令等职,学界已有详细考述,兹不赘叙,仅就李频生平存疑者考辩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