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商丘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影视作品中的配乐不仅要抓住剧情、人物情感走势、情节需要的走向,还要对影视作品有一个较全面的诠释,因此,配乐对人声、乐器要求非常严苛。配乐乐器只有凭其独到的音色,才能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胡琴类乐器在影视作品中能烘托其气氛,引申其含义,能充分地诠释出作品中所不能言明的剧情内涵。以言之不足,歌以咏涵的方式展现出其独到的艺术效果[1]。
胡琴类乐器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声音高亢、悠扬、柔美,音色独特,接近于人声,极富情感表现力,是中国民族传统器乐的代表。二胡、坠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拉弦类乐器,统称中国传统民族拉弦类乐器,又称为民族胡琴类弓弦乐器[2]。我国民族拉弦乐器(民族胡琴类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是隋唐时期的奚琴。奚琴当时流行在中国北方与西北方一带,是胡地少数民族部落中的一种弦鸣乐器。唐朝时期,奚琴传入了中原,被称为嵇琴,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胡琴类乐器——的鼻祖。
唐朝以前,奚琴包括两种乐器,一是弹拨乐器,二是拉弦乐器。经过流传、发展,自唐朝时期的诗歌、文献中可以看出,奚琴和嵇琴是同一种乐器的两个不同名称,没有明显的分类说明。由宋朝历史文献《乐书》(北宋陈旸著)中获知:“奚琴,本胡乐也……”说明唐朝以前中国民族胡琴类拉弦乐器的鼻祖——奚琴——是弹拨乐器,而后奚人(胡地少数民族部落)借鉴中原乐器轧筝地影响,慢慢发展为以竹片为“弓”的拉弦乐器,后奚琴竹片弓受到中原乐器与中原人的思想及“胡地”资源的限制(胡地少数民族部落地区竹资源限制),他们以放牧为生,由于马尾资源丰富,所以奚人以马尾为材质,制成马尾弓,此为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沈括《梦溪笔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胡琴类乐器的“弓子”已从竹片弓转变为马尾弓。唐代后期传入中原,奚人受到了中原乐器轧筝的影响,经过中原文化、中原技艺的影响,把奚琴从弹拨乐器过渡为擦奏乐器,乐器拉弦“弓子”不仅发生了质的变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发展。
从奚琴出现至今,中国弓弦乐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历程,经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熏陶,胡琴类弓弦乐器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经过广泛的流传,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给胡琴类弓弦乐器在演奏技艺、种类等各方面带来了进一步的升华。
胡琴类拉弦乐器因其种类的不同,均具有各自特殊的音色效果,如二胡的凄美、高胡的清脆、中胡的宽厚、坠胡的高亢等。总的来说,胡琴类拉弦乐器极其接近人声,所以此类乐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独特的音色效果深受人们喜爱。
影视配乐是20世纪所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是指在影视作品中,按照剧情需要、人物情感走势而编配的音乐作品,起到配合影视剧情的发展、烘托影视气氛的作用。它既具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具有配乐自身的特点,并在新时代的文化生活中逐步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影视配乐在人们感知欣赏音乐、了解文化习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坠胡的音色凄美,声音穿透力较强,它也是胡琴类乐器的一种。低音区淳厚略带沙哑,中高音洪亮高亢、清脆,音色接进人声,既能演奏出如歌的陈述,又能奏出委婉凄美的意境。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国影视剧制作人于1998年、2010年分别拍了两部水浒故事历史演义剧作品。该剧描述的是山东境内,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水泊梁山,他们或是智能超群、有勇有谋,或是行侠仗义、杀富济贫。108位英雄好汉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保家卫国,为民为大义,御敌以国门之外,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北宋徽宗年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太尉高俅等奸臣为了一己私利残害108位英雄好汉,后虽被皇帝一一治罪,但梁山好汉却英魂已去,谱写了一曲忠魂悲歌。
新《水浒传》是由鞠觉亮导演在2010年翻拍的八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剧中一曲《英雄之情怀》贴切地诠释了梁山好汉的兄弟情谊直至最后的英魂归位。该曲在影视作品中多次出现,特别是在梁山好汉战后遭到迫害,大部分英雄忠魂归去,幸存的英雄心灰意冷,纷纷离去自谋生路这幕场景时,该曲响起,准确把控了剧情走向。该曲的主旋律为坠胡演奏,坠胡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其音色凄美、 接近人声的特点。曲中演奏者运用揉弦技巧,对悲壮故事进行了叙事与情感的刻画,揉弦技巧的运用使其旋律柔和、凄美,丰富了对人物的塑造及情感的抒发,营造了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该曲还大量运用了滑音技巧,坠胡滑音的浑厚、洒脱准确拿捏了这一幕中情感的悲壮与苍凉,该技巧的运用体现了坠胡的乐器特色,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走进剧情场景,增强了代入感。
老版《水浒传》(1998年张绍林导演版)中 ,也有一曲用坠胡演奏的配乐,曲名《兄弟情谊》,由著名影视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创作。新旧版《水浒传》中的两首曲子都是以忧伤的曲风来歌颂、悼念梁山好汉。《英雄之情怀》偏豪情,而《兄弟情谊》则偏忧伤叙事,如同讲故事一般,此曲中的滑音比较柔和、轻盈,既能表现出梁山好汉的粗犷豪爽之情,又能表现出兄弟间似水如钢的兄弟情谊;曲中的揉弦也是比较轻巧,偏重回忆的优柔,整曲都在回忆、惜别的情感中进行。这首影视配乐与新《水浒传》“英雄情怀”编配场景一致。此曲回忆、惜别的情感配上众英雄的离去、有的阴阳两隔、有的此生不见、有的有缘再会……而此时的别离深深牵引着观众的情绪,乐曲为他们营造出一个感伤的影视氛围与情绪效果。
总的来说,新老《水浒传》中的两首经典胡琴配乐都为影视作品的意境带来了非凡的效果,使观众能感同身受地欣赏影视作品,更好地揣摩人物、深层次的解读剧中故事。
胡琴类乐器悠扬、柔美的特点及接近于人声的音色效果,对于影视作品有较好的陈述性与兼容性,能较贴切的诠释影视作品,从而达到深化影视主题的效果。二胡音色凄美似人声,可刚可柔,在影视作品配乐中运用广泛,深受国内外作曲家的喜爱。它不仅是我国民族胡琴类弦鸣乐器中流传、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民族弦乐,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弦乐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胡琴类弦鸣乐器[3]3。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或多或少的武术赛事、表演中,或许听到过这样一首二胡伴奏的乐曲,武侠范儿十足,曲子名叫《偷攻》,此曲可以说是武侠类影视作品经典曲目的代表作之一,是影视作品《太极张三丰》中的胡琴配乐,此曲一经响起就有一种“江湖多风波,风霜任翱翔”的武侠江湖意境在其中。二胡的刚柔并济,生动刻画了江湖的豪迈与侠骨的柔情;运弓的丰满浑厚、铿锵有力,成功描绘了江湖侠客的刀光剑影,深化了《太极张三丰》影视作品的主题,也为中国武术文化谱写了一曲经典曲音,可谓是“曲出武林风云涌,曲终豪情万丈存”。
2008年,在世界各地热映的《功夫熊猫》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美国影视制作公司制作拍摄的一部集动画、动漫类于一体的影视作品。影片的配乐是把中国传统民族戏曲、戏剧与西方音乐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美国作曲家汉斯·季默与约翰·鲍威尔联合谱曲。该部影视作品中有一幕非常伤感的剧情让观众记忆深刻:阴沉寂静的黑夜,山顶片片桃花飘落,在漫天飘落的粉红花雨中,智勇多谋、武功高强的乌龟大师在作最后的告别。乌龟大师低沉的告别声与二胡凄美的音色配乐相结合,使观众感同身受,深化了影片感恩励志的影视主题。二胡凄美旋律的进行,仿佛带着观众在感受这位老人(乌龟大师)一生的历程,又像是带着观众陪伴着乌龟大师最后的时光。音乐渐渐变的强烈,寓意着最后的时刻,然后力度慢慢渐弱,回归幽静、阔远的意境中逐渐变为了回忆,预示着乌龟大师的离去,催人泪下的同时给人以震撼、怀念之感[4]。
“配乐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于视觉画面一起构筑银幕空间,推动情节延伸,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作为一种与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它需要融入于影视的银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形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5]。经典的影视总是会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一样慢慢品尝才有味道,而经典的影视配乐则如同品尝苦咖啡过后的香甜,使人回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影视作品中的胡琴类音乐配乐,是胡琴类音乐对外延展的重要舞台,通过胡琴类音乐的特殊艺术效果,作曲家可以借此传递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向更宽、更大的世界舞台推广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从而为世界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构建一座文化艺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