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产业领域的统计调查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02-22 06:4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薛 莹

(杭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1121)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展产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17年,我国会展业的直接产值已达到5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2%,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2%;实现社会就业19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5%;综合贡献为全国GDP的5.1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3%[1]9。但是,在统计学理论研究领域,专门针对会展统计调查的学术成果不多,对会展统计范围、内容体系、指标设定、方法创新、组织管理等都缺少充分的理论探讨。2003年,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增加了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门类、 “商务服务业” 大类,而在 “商务服务业” 大类中增加了 “会议及展览服务业” 小类,赋予会展行业的行业编码是L7491, 那么,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如何整合和测算会展产业的发展数据,则是当前亟须思考和探索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从会展统计角度来认识和服务产业需要,并理解相关研究进展,本文针对国内外会展统计调查问题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评述,并进一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未来进行展望,力图为会展统计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发展依据。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针对会展统计问题的专门研究,自2003年出现,数量有限,主要来源于年鉴、报纸、期刊、论著及会议论文,领域主要涉及展览和会议,论题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国际组织的会展统计标准研究。陈若薇(2005)介绍了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对展览面积、展商数量、参展商国别、观众数量和观众人次、有效参观、多次参观等指标的统计标准和定义[2]。《中国会展》(2008)介绍了UFI发布的《世界展览场地统计及未来趋势》的部分内容,提供了截至2006年世界展览场地在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比较数据[3]。刘海莹(2012)梳理了国内外与会议产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提到ISO/TC237发布的ISO25639-1:2008和ISO25639-2:2008都包含了与会议产业相关的内容,前者是对常用术语的定义,后者是从统计角度给出术语测量的方法[4]。

二是发达国家会展统计经验研究。邬春仙等(2004)介绍了澳大利亚会展统计的基本情况,包括数据分组、主要指标、数据运用、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情况,并从4组会展统计类型(大型商务会议、商务洽谈、展览和宣传活动)中选择会议和展览统计的调查情况作了重点阐述[5]。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2013)联合编译了由世界旅游组织(UNWTO)、附属会员励展博览集团(Reed Travel Exhibition)、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会议专家联盟(MPI)和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STCRC)联合完成的《会议产业经济重要性测算:开发旅游卫星账户(TSA)扩展账户》,简要概述了全球机构、各国旅游组织和会议局等对会议产业数据的采集情况,并提供了从旅游卫星账户扩展角度纳入会议产业测算的观点[6]1。

三是国内会展统计指标及制度的构建研究。2003年,将会展经济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观点普遍出现。也是从2003年开始,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门类、“商务服务业”大类,特别在“商务服务业”大类中增加了“会议及展览服务业”小类,赋予会展行业编码为L7491。刘存信(2003)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下,对构建会展业统计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统计指标应该包括企业财务情况、企业劳动情况、经营活动情况,应该建立、完善和规范会展行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会展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对于会展业增加值的计算,提供了按生产法和按收入法计算的定义和基本公式[7]。王薇薇(2003)介绍了北京市对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情况,统计调查主要是针对会展场馆和会展主办单位,统计指标有40个左右,调查样本有近300家会展场馆、宾馆酒店和办展机构[8]。邬春仙等(2004)研究了北京会展业统计指标的设置原则和体系内容(包括场馆规模及利用情况、会展数量和收入以及参加人次数、会展公司注册资金和经营范围、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及文化程度),对主要指标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9]。邢志宏等(2011)从统计机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指标设置几方面对国内外会展统计现状进行了归纳,进而分析了北京接轨世界构建会展统计体系的原则和内容,并据此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10]360-370。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2013)以北京东城区为例,研究了会议产业统计体系的构建[11]1。丁烨(2013)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附属账户角度,探讨了会展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但限于理论层面的认识和归纳,缺乏实证研究[12]6。

三、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直接研究会展统计问题的文献很缺乏,但有关会展经济影响的研究会涉及对调查统计数据的采集和使用,会涉及对统计数据来源和质量的一些简单评述,这些研究涉及的会展领域包括活动和节事(Event,Sport,Festival)、会议(Convention,Meeting,Congress)、展览(Exhibition)等。Getz(2008)和Guerzoni(2008)总结述评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展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对文献的阶段性和类型进行了梳理,数量有140多篇[13][14]。已有研究对会展经济影响的测算和评价,是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来实现的,统计数据是模型构建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模型结构因子。国外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会展统计调查,但会展经济测算高度依赖了统计数据。

第一,关于对会展原始数据的收集,大部分国外研究是利用问卷调查来获取,一般调查会展参加人数、类型和花费情况。很多问卷调查的缺陷是倾向于调查花费偏好和意向而不是真实的花费行为(Martin & Bateson,1985)[15];有的研究也指出参加人数的估算有时未必是依据严谨方法或可靠来源 (Research Resolutions & Consulting Ltd.,2005)[16];问卷被试者有时未必能够正确理解,调查问项未必能够准确回答(Lucia,2013)[17]。为了消除问卷调查的不足,行动跟踪技术(action-tracking) 被加以应用(Chisnall,1997)[18],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注重收集真实的消费行为数据而不是偏好和意向数据。Della Lucia, Zeni, Mich, and Franch (2011) 分析了这项技术在设计和实施上决策复杂,需要整合规划、技术、统计、市场通讯等资源,移动和射频识别技术是关键,面临着很多挑战[19]。

第二,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会展经济影响的研究方面,最初是应用经济基础理论,后来相继采用投入产出模型(Guy,1993;Leontief,1967;Yan,1972)[20][21][22],社会核算矩阵(Chhabra,Sills,&Cubbage,2003;Frechtling&Horvath,1999;Stynes&Sun,2005a,2005b;Thorbecke,1998; Wagner,1997;Zhou,Yanagida,Chakravorty, & PingSun,1997)[23][24][25][26][27][28][29],综合计量模型(Rey,2000)[30],条件价值评估法(Crompton,2004;Mondello & Rishe,2004;Noonan,2002;Seaman,2002)[31][32][33][34],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wyer,Forsyth,& Spurr,2006;Partridge & Rickman,1998)[35][36]等。考虑到准确性和运算成本等,经济基础模型最便宜但太简单,还不能充分揭示某些经济关系;综合计量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包含进更为现实的假定,但成本昂贵也较复杂;投入产出模型分解了产业,成本相对低但也存在理论上的弱点。相对而言,投入产出模型的可操作性好一些,应用最广泛,但其局限是更为适用于国家层面的分析。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综上,10年来国内会展统计研究的已有成果提供了一些基本线索和启示,但成果的数量仍然有限,深度也有待推进,案例探讨仅限于北京地区,对国家、区域、省市县级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行政辖区的会展统计条件和建构方向在认识上还没有进行区分,与国际接轨、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接轨的方案和路径还没有被充分讨论,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的论证也表现得较为缺乏。

国外研究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建构统计数据用以测算会展经济影响的研究较为普遍,反映出国外对数据和模型的应用更有经验,不过,数据统计和收集口径在国家和地区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都有待提高。国外研究已经关注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数据统计调查方法相应要有创新,尤其要重视信息化带来的创新可能。因此,如何统一数据来源的口径,如何提高模型应用的解释性,如何化解方法设计与实施上的复杂性,是国外研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方向。

在此基础上,针对会展产业领域统计调查研究的未来走向,本文提出如下认识:

第一,需要在研究中合理界定会展统计调查的范围。国内外研究对会展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围绕着“MICE(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会议,exhibition展览)”和“event(节事或活动)”,存有认识和使用上的不同观点。会展统计调查研究对会展概念的使用应涵盖MICE和Event的所指,从广泛的角度把会展产业活动纳入会展统计理论体系的探讨范围,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把会展特征产业和关联产业活动纳入实证研究部分。应注重对城市及区域展开案例研究,密切与国内外会展发达城市及区域、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产业统计范围应界定在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的特征产业和关联产业体系内,应注重在会展产业统计理论基础、产业统计范围界定及国内外比较等论题上形成研究成果。

第二,需要在研究中注重对会展统计调查方法的创新。这包括会展统计指标体系的设定、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技术方法、会展经济核算方法。第一,对会展统计指标的确定,应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为基础,按照会展产业活动的同质性,将相关的小类行业归并。从会展物资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会展服务与管理、会展信息技术三个维度来设定指标层次和内容体系。第二,对会展产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和发布,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注重对大数据统计、行政记录统计的方法探索。第三,对会展经济贡献的核算,应注重开发建构会展经济账户,接轨和扩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功能。注重在这三个方向形成方法创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需要注重对会展统计调查制度安排的研究。主要包括会展统计调查制度和会展统计管理体制研究。应对构建会展统计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其他相关调查制度的可行性及路径进行研究,对组织、协调会展统计调查的机制平台进行研究,最终能够形成基于多方实证研究的较为完整的会展统计制度框架。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分析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初探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对中外会展经济的比较分析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