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将文化自信引进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但可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而且还可推动文化自信深入学生内心,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现阶段,部分院校仍旧存在文化育人与道德育人分离、学生理想信仰不坚定,以及传统文化意识模糊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均是致使学生欠缺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将文化自信渗透至思政教学中,借助对实践机制的研究,彻底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增加文化自信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育成效。本文就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
引言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寻的价值目标,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驱动力。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性
1.1坚定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必然要求
民族自信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思想素养的理性认知。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坚定民族自信心的前提,拥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才会自觉地信赖、崇尚本民族的文化,在任何思潮的挑战面前都不会丧失对民族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是紧密相关的。然而在新时代,一些西方国家还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企图,再加上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有待于改进,这导致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持悲观失望的态度,盲目崇拜国外文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精日分子”,网络上热度不减的“洁洁良”事件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不得不引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1.2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文化冲击
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度发展,使得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及交流形成诸多便捷,但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借助文化渗透落实其文化霸权供应条件。因而,在当前多样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下,因受西方文化冲击与影响,多数大学生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仰发生偏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现象较为严重,迷茫自责、空虚无聊以及盲目崇拜等消极心态的学生数量过多。这一现象反映着大学生在面临多元文化时,发生文化自信不足的情况,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当中蕴藏的高尚价值情操与传统美德所具备的影响力逐渐被弱化,高等院校文化自信教学任务刻不容缓,唯有建设文化自信渗透至思政教育的实践机制,才可高效保障学生们合理面对社会多元文化所形成的影响及冲击。
2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1学生对何为文化自信缺乏理性认知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对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水平。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认知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尚不能理性认知和对待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些学生文化意识淡薄、缺乏文化自主性,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学生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全盘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还有些学生过分依赖我们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否定我们的近现代文化,主张文化复古。大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些错误认知极易产生文化冷淡和文化自卑,不利于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2.2学生理想信仰不坚定导致文化自信无所适从
文化自信与理想追求和人生信仰在本质上基本一致,若理想信仰茫然必然会导致价值取向的盲从。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层面正身处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热烈冲突当中,这一冲突及矛盾难免会导致大学生们思想认知定位发生偏离,并且对于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严峻挑战。将文化自信实质作为着眼点,缺失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可导致学生信仰危机,对于文化自信养成造成严重影响。
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
3.1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
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首先源自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性认识。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漠不关心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优秀民族文化太少,没有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思政课堂中我们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网络平台、新媒体、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学生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学生理性认知文化自信提供感性前提。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对于民族优秀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外来先进文化,要充分肯定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兼容并蓄,以包容的心态将其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来,做到洋为中用。
3.2有效利用新媒体,多方位传播文化自信
首先,可以将QQ订阅号、微信公众号作为教育载体,推送与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理论的深度要能契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写作风格要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上要能以轻松活泼的特点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其次,要利用百度贴吧、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思想互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开放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程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后,搭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网络平台。QQ空间、百度贴吧、腾讯微博等公共网络媒体平台是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络平台,全国高校可利用这些平台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以开通官方微博、建立文化自信教育QQ群等方式开拓高校培育文化自信的新阵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提振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气神。
3.3创新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思政课堂需要了。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堂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专题式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性认识,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下进行视频的学习和基本理论的講解,在课上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着重讲解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讨论、辩论、开展活动等方式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为学生认同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奠定情感基础。
3.4构建高校以文育人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紧紧围绕着文化自信教育目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党委及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在制定管理政策和制度时也要围绕文化自信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文化自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祖国发展以及民族进步具备不可代替的作用,思政教育者应对此提高重视,并展开相应研究分析,从而探索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加强其文化自信真正可行的实践途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机制,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并推动其全面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春,季璟.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20-125.
[2]张华欣.“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8):134-136.
作者信息:宋春丽(1971.0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