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110013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论述,这也是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论述中着重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国情为基础,以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规律为基础,同时强调在学生教育中,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规范、增长实践才干、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几个方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了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大会的精神是亟待引导高校完善、升级各自的教育体系,构建出与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等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在德智体美劳的视域下,均衡各项投入,补齐体、美、劳教育短板,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2]目前,受制于发展历史较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少等原因,各民办高校在育人体系构建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对于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构建还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民办高校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的形式、特点、不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可以找出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中各个构建单元的发展规律;分析出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中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规划、保障、考核评价,学生自身认识及其在体系中适应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在德智体美劳视域下如何构建民办高校育人体系的相关对策,让更多的民办高校认识到构建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的重要性,也为民办高校构建或者升级、完善自身育人体系,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民办高校德育育人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品德修养高尚的人,而这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平时的学生素养规范养成教育中去不断打磨、塑造。民办高校以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三下乡”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全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十九大精神进社区义务宣讲活动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奉献的乐趣,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开展爱国、诚信、感恩、控烟等主题教育,不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业成绩几乎也是评价育人体系中智育的唯一标准。民办高校也将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办学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创新学业考核方式,将考试、考查、实践、科研成果相结合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提出用综合测评来作为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评定标准。民办高校将课程的考核结果通过学分加权的方式转化为量化分数,在专业年级内进行排序,总体划分学生的智育水平,将学业成绩作为国家、省政府、校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评定依据,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类学科类竞赛、学术类活动、讲座,不断增强学校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智育发展。
民办高校育人体系中体育育人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主,但是目前发展相对缓慢。体育育人的渠道,以体育课为主,各类体育竞赛为辅。体育课的育人效果也参差不齐,多数以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为标准,各类竞赛覆盖面、影响力都比较受限。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类项目兴趣不浓;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较短;学校对体育类活动重视不够;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不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体育活动场地受限。可见,目前民办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育人体系,或者说育人效果不强。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民办高校在美育育人方面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缺少专业、专门的文艺场馆;缺少美育相关的专业教师;无对应的美育教学计划;美育类学分没有或者较少;美育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民办高校的美育输出渠道主要依靠学生团体,形式也以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主,如文艺类比赛、各种晚会,但是受制于缺少专业指导教师、活动场所、活动资金等方面,导致学生团体的影响力较小,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主题、主旋律不明确,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有效提高,无法达到美育育人的效果。
民办高校劳育发展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目前民办高校劳育育人的途径主要是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和部分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如利用传统节假日、日常课余时间等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利用工厂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将弘扬劳动精神贯穿于社会实践始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但是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活动参与面较窄,有些活动或者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的深入程度不够,学生的劳育收益效果较差。
目前民办高校多数的精力放在教学、招生、就业等硬指标领域,在育人体系构建方面投入精力较少,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没有站在较高的层面对整个育人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很多民办高校的工作模式就是一人多岗或者一部门多职能,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常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形式,没有必要单独投入,团委、机关处室或者相关教学单位兼办,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践环节就可以构建好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了。可见,对于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的构建,从顶层设计上就有很大的欠缺。学校领导层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存在着观念上的认识不足,这样的情况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工作时的效果,育人体系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保证。从部分民办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调研情况来看,多数民办高校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构建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或者仅有文件,没抓落实,且相应高校的领导层面对于所在高校的工作重心仍然没有倾斜至育人体系构建上来。
民办高校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的构建应由四个方面组成:体系制度、师资队伍、投入经费、基地建设。一般高校的育人体系构建中,都涉及这些部分。制度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只要提高认识,完全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不整齐。目前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教师思想认识不高,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较低,不愿意投入精力去进行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教师队伍不合理,几乎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无法打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实践输出渠道。首先,从事育人领域工作的教师数量较少,且积极性很低。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相对紧张,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或受重视程度等原因不愿意从事实践育人工作,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尤其如此。民办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教师的授课量增多,德智体美劳各分项育人领域的教师更加难以满足需求,高级职称教师真正参与实践教学的少,专职实践教师更少,严重制约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其次,实践教师队伍层次不高。民办高校的专职实践教师岗招聘要求相对较低,学历层次要求不高,对于美育、劳育的岗位几乎不设置,设置后也是从管理人员中用兼职的方式选聘过去,如机关、后勤相关管理岗位的人员兼职做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生团体的指导教师,本身并非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职称方向也并非对应的育人方向。最后,民办高校育人教师队伍还存在部分隐性要素,如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结构、心理健康程度、合作意愿等方面,这些也是制约和影响育人教师队伍工作效果的因素。
2.经费列支不够。实践育人需要活动去支撑,而举办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有两千多万大学生,平均一所高校约有两万名学生,而做到实践育人需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如果按照生均比投入资金的话,对于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民办高校的专项工作经费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单列相关专项育人经费。以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本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出校园,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可是很难实现,一级落实一级,仅仅是下要求,不下资金、政策。最后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情况是学生上网去搜集资料,制作相应实践环节的汇报资料,利用课堂进行汇报、交流,最后由教师给予评判;而学生准备的社会实践资料也并非实地走访,也没有亲身经历,其结果还是局限在课堂之内。实践教学的环节已经失去控制,也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无法达到与课堂教学有效互补的效果,更加无法发挥育人功能。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外出调研资金的短缺、学生外出安全因素的顾虑成为民办高校组织实施外出实践教学的瓶颈。通过对多家民办高校的走访调研,育人专项经费多数处于短缺状态。短期之内,多数民办高校无法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3.基地建设不健全。目前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的基地,从场地上划分,分为校内和校外;从性质上来说,分技能实践和社会实践。多数民办高校场地有限,资金不足,很少能具备校内德智体美劳育人实践基地的条件;校外德智体美劳育人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尚需完善,功能上来说,主要用于实现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因素制约校外实践育人基地的发展,如部分企业生产环境相对隐密,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要求比较高,学生进入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企业无法放弃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接待学生的实习实践。部分企业虽然同意与学校建立基地合作关系,但仅仅提供限定时段、限定人数、指定地点的观摩条件,学生的观摩时间短,无法进入企业核心机构,更无法实际操作,因此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实践技能学习,或者说实践效果不好。此外,从社会实践的方面来看,社会中的实践资源确实有限,孤儿学校、希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量也比较小;爱心奉献、支教志愿服务也无法批量进行,民办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差,参与度低。总的来说,民办高校实践基地设置存在临时性、随意性,活动缺乏计划性、延续性。因此,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技能培养还是实践训练,都存在基地建设不健全的因素,不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统一安排和管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
在多数民办高校中,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的考核评价,并没有非常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此领域探索研究的学校很少,整体评价手段和方法仍然老旧,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评价体系笼统、模糊,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
1.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强,主要存在评价指标设计盲目、导向性不清、考核人员队伍不健全等问题。民办高校在选取德智体美劳育人评价指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独立存在和相关关系的评价指标不明确,定性与定量区分不明显,导致考核结果偏失,对于民办高校的决策无法提供有力支撑。民办高校设计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导向性不清楚,评估什么、如何评估、评估后的结果应用都不是十分明确。民办高校对于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考核人员并不全面,多数民办高校仅仅从学校角度去对内建立育人体系的考核人员队伍,以教师、相关校内部门领导以及部分学生为主,但是忽视了校外的考核人员的评价作用,考核人员也应包括学生的家长、校外的实践基地的专家等。因此,诸多因素导致民办高校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体系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强,无法实现民办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2.评价过程的可行性不强,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对于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评价过程的管理不严格,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合力。[3](P47~49)(P84)民办高校经过调查后,也总结出来部分问题,但是制定措施时顾虑较多,文件制度制定宽泛,没有明确各部门职责,主抓部门或者牵头部门没能提供有力支持,很难实现评价过程的可控;另外,对于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操作者——教师,并没有一个通行的、一致的考核过程制度,或操作标准;评价过程也是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没有适合民办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鼓励政策支持;而教师对自身的实际能力评估不准,也不愿意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下去提升自我素养。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自我能动性的激发和培养以及发挥自身特长,降低德智体美劳视域下的育人质量,致使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不强。
3.缺乏创新性。目前的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实践教师教学质量所达到的教育水平。没有考察教师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评价体系的先进性。民办高校德智体美劳视域下育人体系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阶段进行适时的修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学校也在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制定的评价指标要能适应时代发展,适时修订及完善,更好地发挥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引导、监控和促进作用。
学生是民办高校的主体,培养好学生是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完成任务的前提是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4]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改变目前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现象。同时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量身定制育人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更新观念。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积极的思想问题;依托“三会一课”,对党员教工进行引导教育,更新其育人观念,而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号召全体教工参与学习,使其理解只要在学校工作就会接触学生,就肩负育人使命,以此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氛围。其次,鼓励民办高校所有教职工主动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需求,找到与本职岗位相关的育人途径和功能,把育人工作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设立岗位的育人工作目标,想学生之所想,做好服务、管理,要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责意识深植思想之中。
民办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和系统计划,构建更加健全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首先,成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组长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领导小组,并从学校层面建立德智体美劳育人制度,对全校各教学单位、机关、后勤的部门相关育人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其次,以学校班导师制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为“育人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优秀教工,加入到育人导师的队伍中来,为学校的班导师工作进一步补充力量。再次,加强德智体美劳育人培训体系建设,以“思想引领、学业规划、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目标建立培训体系,选派在各个育人领域里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项培训,逐步提高教工育人能力。最后,将德智体美劳育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项目,加强效果掌控。
民办高校应正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育人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首先,建立符合民办高校情况的育人教师队伍招聘制度。民办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往往一岗多职,不会单独设立德智体美劳育人教师的岗位。可以设立一定数量的兼职岗位,学校一部分管理、后勤、通识课程的岗位可以招聘有美育、体育、劳育专业背景的人员;辅导员岗位可以招聘一些有德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具体的比例可以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其次,建立德智体美劳专项育人奖励制度,可以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各个领域设立专项育人奖励;也可按照各项育人比例定量设定五育综合奖项,年底测评,职称晋级等评选要优先推荐育人先进的人员参选。最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加强教师的育人业务培训,重视师生互评,加强师德考核等方式,提升育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劳动教育渐趋弱化,许多大学生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连作为脑力劳动的学习也不重视。[5]动手能力已经成为学生急待提高的能力,只会看、不会做的现象屡见不鲜,能说不能做的学生不在少数,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育观,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和相应育人教师应从劳动的理论、内涵、特征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对劳育有正确的认识,经常性地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次,民办高校要适时优化学生的培养方案,把劳动的发展也纳入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去,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学生实操课时,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技术技能比赛、获取劳动素养学分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民办高校辅导员是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在德智体美劳育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首先,要不断创新育人载体,要应用好网络载体,提升辅导员自身网络育人的能力,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丰富内容,净化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网络精神家园,丰富实践育人资源,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其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6](P84~88)同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取得高效育人效果。
良好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应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把校园文化作为育人载体,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首先,建立校内外育人基地并增加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和优质的育人平台,增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次数,增进民办高校与校外育人基地的交流,提升民办高校师生的高雅艺术鉴赏能力。其次,开展德智体美劳多领域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的活动内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如开展党建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节、读书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德智体美劳育人效果。
总之,补齐育人短板,构建、优化德智体美劳视域下民办高校育人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需要;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处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主阵地,应该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运用育人工作载体,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主动扛起自身的责任,为将青年学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