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琳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当前,在大力发展教师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教育部、评估方、学校犹风帆疾动的改革进程中,学生却置身事外,无动于衷。鉴于此,思考师范生内生动力的激发,引导其主体性实践的生成,是实现卓越教师产出的必由之路。实践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具有综合性、过程性、系统性、养成性等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师范生主体性实践应包含主体性实践意识,主体性实践诉求,自我认知与实现,主体性实践能力的养成、实践反思等系列内容,其核心在于主体性实践能力的自我养成。本文以师范生主体性实践为元点,调查研究其现状、动因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师范生主体性实践机制。
本调查,随机选取本校2016—2018届400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设计是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方式。开放式问题设计主要在于主题相关要素的调查;封闭式问题的设计则致力于从宏观上了解和掌握当前师范生主体性实践意向等问题。因本文师范生主体性实践主要是师范生校内的养成性实践研究,因此2015级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本调查并未涉及。问卷发放400份,实收389份,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1.77%。相关调查及分析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看,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成为教师是否是梦想”,58.59%的人选择是,13.64%的人选择不清楚,27.78%的人选择不是;关于“职业理想”,64.00%的人选择教师,36.00%的人选择其他。从两个问题的双向印证来看,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确立及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加强是首要问题。
从职业准备上看,积极努力的占63.38%,努力不足的占32.39%,不努力的占4.22%。从课堂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上看,积极主动占25.49%,偶尔58.82%,不会15.69%,后二者总占比74.51%。从参加学校举办的实践活动的积极与否来看,积极29.03%,一般61.29%、不积极9.68%,后二者占比70.97%。后两个问题中,学生积极性的中间状态占比最高,也即缺乏主动性。需要外力激发其在内在动力。
职业选择的困惑,第一是自我认知与定位的困惑(41.12%),如自我意志力差、认知及定位迷茫、目标不明确、知识能力不足、缺乏合理规划等,同时还有就业与深造的矛盾、自我发展等困惑;第二是职业认知的困惑(32.28%),如职业选择的冲突、职业发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兴趣与收入的失衡、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等,还有对未来教育对象学生发展及师生关系的困惑;第三是社会问题的困惑(17.82%),就业难与竞争压力大,专业不对口、地域选择、人际关系等;第四是薪酬问题(16.50%),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学生自我认知定位的问题,经济回报上的过度期待,是当前师范生职业选择上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
关于“践行师德”与“实践技能”的调查显示,师范生对师德的作用十分肯定,但对实践技能的认知有限。教师必备的技能和素养的调查,在学生的448条回答中,教师必备素养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道德素养19.98%,具体体现为爱国、为人师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高尚的品质、以身作则等;教师必备的技能分别包括专业教师技能、积极应对新课程能力、说课、讲课、普通话、口才、板书设计、硬笔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形式多样,莫衷一是。
成为一名教师所做的准备,包括专业知识学习30.26%、资格证考试(19.49%)、三笔字训练(10.26%)、思维训练(4.61%)、教学案例分析(4.61%)、课例教学实训(4.1%)、说课训练(6.15%)、教学管理实训(6.15%)、学科竞赛(4.1%)、课堂管理实训(4.92%)、口才训练(4.11%),其他(1.23%)。除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之外,21.07%的学生参加了其他实践活动,家教55.93%,培训机构教师23.73%,技能训练20.33%。由此观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远远高于实践训练,而且实践练习多为零散化状态存在,参与率低。
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实践机会有限。课堂发言机会多少的调查,认为机会多的占19.12%,一般占63.24%,少的占17.65%;学校统一组织的实践活动,认为多的占27.87%、一般占50.82%,少的占21.31%。
课堂学习能够参与的实践形式虽少却形式多样:与老师的互动(15.38%),老师提问(5.13%),主动发言(12.82%),小组讨论(26.92%),演讲、比赛、课堂报告、试讲、上台展示(32.05%)也有的同学认为课堂活动基本没有,也不会主动参与,只有上课考试等强制性活动才会参加(7.69%)。
关于教师职业养成帮助大的活动,92.86%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对于专业成长有益。具体包括中小学实践与实训,如实习、见习占比41.07%;说课、教学、教师培训、技能训练、模拟课堂等实训活动19.64%;职业技能大赛如说课、教学书写、演讲、板书设计、微课制作等占比17.85%;课堂演讲、交流活动及试讲等实践活动14.29%。其他7.14%的学生认为知识的储备比较重要,比如读书、听讲座等。
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一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17.71%),强调趣味性,教师语言生动活泼,能提供经典案例、视频教学、小游戏等;二是教师应多与学生的交流互动(23.96%),如提问、与学生一起活动等;三是给予学生更多上台锻炼的机会(12.50%),如课前活动、讲课实训及实践等;四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29.17%),如小组教学、课上展示、知识竞赛等;五是渗透科研动态(8.33%),如前沿动态研究、当前形势解读、课堂与现实的衔接等;六是课堂空间的延展(5.21%),关注课后,安排课后实践;七是关注考核(3.12%),加平时成绩,多留作业并按时检查作业等。
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调查显示,认为其对自身帮助大的占32.65%、一般的占57.14%、帮助小的占10.20%。师范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待:第一是质量提升,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杜绝拖沓、冗长、低质量的活动出现;第二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性空间,减少报告的内容和时长,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第三是增加内容的弹性、趣味性,减少强迫性和呆板性;第四是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而不仅仅是讲座。
小学期见习活动调查显示,认为见习收获大的占36.36%,一般的占57.57%,收获小的占6.06%。具体收获及遗憾:了解了实际的中小学现状,熟悉了授课流程,认知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参与了班级管理等育人活动,提升了眼界,反思了自身的不足。更多的收货是角色转换后的见识,如责任、担当、师生关系、应急事物的处理、心理素质提升等。见习的遗憾,包括未能亲自实践、不能上课、未能见证全过程的教学(尤其备课和教研)、理论上的认知有限、专业知识不对口等。
从小学期第二课堂和见习活动的反馈来看,师范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性实践意识要高于日常的课堂学习。他们对于学校的引领性实践活动期待性强。师范生对学校实践引导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提升(33.33%),技能训练(27.35%),职业生涯规划(17.95%),自我认知定位(17.09%),其他4.27%等方面。本文认为,师范生自主性实践的核心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本问题也印证了理论预期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吻合。
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动因,从自我与他我、内因与外因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自我内在发展性动力不足,他我外因起主导引领作用。
1.自我因素。师范生主体性实践,最大的动力来源于自我(36.36%)的兴趣爱好(24.24%)和自我发展(12.12%)。同时,却在懒惰、认知有限、意志力差、自律性与抑制力与自身贪图安逸的抉择互博中显示出主体性动力的不足,50.00%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阻力来源于自我的这些负向特征。
2.他我因素。他人或他物起重要作用并对自己造成影响。调查发现,尊重家长选择(23.48%)、职业魅力吸引(16.67%)、国家政策引导(11.36%)、教师引导(9.09%)、其他(3.03%)等因素,都是对师范生主体性实践带来动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就业压力(31.25%)、工资低(8.85%)、毕业政策(7.81%)如学分、考试绩点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阻力源。
1.内因:师范生自身。综合主体性实践的现状及动因,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有限、职业理想不确定、职业认同感不强,主体意识模糊、积极主动性差,职业选择困惑多、职业选择动力不足,对实践认知有限、实践知识和实践行为混杂等,表明主体性实践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师范生自身。自我意识和情感的缺失,自我意志力差,最终导致自身自主性实践的缺失。通过相关事项调查,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主体仍然是自我(见表1)。
2.外因:同伴群体、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网络等。通过“主体性实践影响最大的人”调查发现,同学同伴群体35.88%、教师28.24%、家长21.37%、社会12.21%、其他2.29%等是主要外因。通过自主实践影响较大的事儿调查,从主体的角度进行事项归类,发现学校和网络也是重要外因。综上,影响最大的外因分别是同伴群体、教师、学校。
表1: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事项情况统计表
结合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动因及影响因素,从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唤醒和激发开始,同时强化他我的外促性实践,以“一践行三学会”为目标,构建全程的、全方位的立体主体性实践机制。
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最大动因源于自我,因此师范生的自我生成至关重要。自我生成是职业认知基础上的职业认同、教育情怀、自我意志力及自我实践行为。其中职业认同及职业情怀,需要学校及教师通过政策解读、活动引领的方式进行正向引导;自我意志则需要榜样激励等、个体激励等方式进行持续关注和养成;职业行为则包括依据基础教育需求、自我成长需求而形成的毕业要求,即“一践行三学会”引领下的相关实践。师范生自我生成的不断往复和上升,就构成动态生成的主体性实践。
他我的外促性主要体现为同伴群体、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国家政策等的间接外力的正向刺激,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者。加强学风建设,发挥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向激励;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引领,增加互动,因材施教,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增加学生主体性实践行为,实现主体性实践养成的外促激励氛围;学校应加强主体性实践机制建立、监督、评价等工作,重视实践的养成机制建设,增加教育社会学学科教学,引领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开设,加强职业认知和自我成长,同时通过互联网等优秀平台引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积极性。
1.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设立全过程主体性实践引领机制。通过课程引领,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养成性、发展性建设。
2.全方位。从课程到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教室到食堂,从教风到学风,从他人到学生,从涉及学生实践性养成的方方面面着手,教师、教学机构、管理机构到学校领导及党委,共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实践的监督、评价,共促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健康生成。
3.主体性实践机制构建。依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总结出师范生主体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在于实践主体、实践影响、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实践保障和实践评价。因此,依据这五要素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系统化的立体师范生主体性实践机制,见图1。
图1 师范生主体性实践机制图
其中,实践主体,强调内在动力的激发,是主体性实践的可行性基础;实践影响,强调他因的引领和监督,是主体性实践进行的可能性保障;实践过程,是一体化、系统化的实践指导体系,是主体性实践生成的必要条件;实践内容,是主体性实践发展的内涵所在;实践保障,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评价,是自主性实践再发展的动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