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与实践溯源

2019-02-21 20:31:02王小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设者立德理论课

王小琴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他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立德是指树立德业,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树人是指培养人才,强调对人进行培养教育,使之成人成才。立德以树人,树人须立德。所立之德,一是要明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二是要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三是要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立好德方能担民族复兴大任。

一、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论述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立德,主张个人须崇德向善,家族须传承家庭美德,国家选人用人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阐述立德树人。

1.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道贵德思想的精髓,深刻论述“立德”问题。我国古代哲学的源头《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旨在强调君子需有刚毅坚卓、宽宏度量的德行,具备高尚之德方能承担重任,报效国家。《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观念深入士人之心,“三不朽”即古人讲的“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居于首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资治通鉴·周纪》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来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

第一,关于为什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国无德不兴”是强调道德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人无德不立”是强调道德对个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4]这些论述源自先秦诸子百家尊道贵德的思想。先秦诸子尽管对各自的核心纲领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不约而同都以立德作为一个基本前提。在道家代表作《道德经》中明确地以“道”和“德”作为核心纲领。《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突出“立德”之重要性。儒家的《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中都强调立德与修身。《论语·里仁》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墨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尚贤”,《墨子·尚贤》曰:“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旨在强调立德为先,把任用贤能看作是为政之本。法家主张通过法律的令行禁止,利用外在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来制约社会中的人,进而将这些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可见各家都在以不同方式强调立德的重要性。

第二,关于立什么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引用了《管子》中的名言“国有思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他们将核心价值观提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在当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

第三,关于怎样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立德精华。儒家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在个人层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国家层面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炎武《月知录》卷十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责任担当。

2.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育人思想的精华,深刻论述“树人”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

第一,关于为什么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策问·进士》(唐权德舆)中的“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强调培育和造就人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大计[6]。

第二,关于树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古今中外在教育和办学方面的思想流派有很多,理论观点尽管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礼记·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强调通过教育,将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民众,革除蒙昧,开发民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责任的人才。《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内容,就是主张“大人之学”应以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为原则。

第三,关于怎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育人思想,“仁”作为儒家教育的最高原则和人格理想。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其中“礼”居于首位,他以社会规范教导弟子,十分重视对弟子仁爱品行的培养。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孟子主张“教之以伦”,推崇“明人伦”的仁爱教育,强调通过仁爱教育,使人们懂得人伦道理和行为准则,以承担家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关于立德树人“六个下功夫”的要求,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加强品德修养上、在增长知识见识上、在培育奋斗精神上、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7]。这一论述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以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为原则的思想,又明确了新时代高校育人的主要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确立了新使命。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他不仅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养分,而且结合新时代新特点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牢筑于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中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又红又专人才始终是党的教育目标。尽管不同时期开展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培养党和社会建设事业所需的道德情怀高尚、政治觉悟过硬的社会主义人才是始终不变的[8]。

1.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立德树人理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论述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不仅注重自身立德,而且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对青年学生提出又红又专的目标要求:“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9]这里的又红又专,实质上就是要求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要有知识,更要有道德、有思想。他主张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明确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0]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极为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11]邓小平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教育目标上将红与专结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即把新时代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12]91“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12]262并且从办好教育工作的高度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立足于培养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3]他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13]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五个成为”的希望:希望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实质上就是要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锦涛总书记始终把青年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思想、新观点。胡锦涛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14]他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引导青年,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15]他创造性地提出:“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6]“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之中。

纵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都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些思想是我们党办好教育的宝贵资源。

2.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使命,在继承历代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把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他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从行动纲领层面提出了“八个坚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要求和时代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三、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社会实践。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这一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必须建设教育强国,而建设教育强国则意味着必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实现中国梦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呼唤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年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在青年一代:“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8]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这就需要新时代青年一方面必须有责任担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另一方面要有创新精神,掌握真才实学,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栋梁。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出发,明确提出了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9]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深刻把握的“八个相统一”[3]。这一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规律、内涵和工作重点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不仅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有关育人的思想,而且立足于新时代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观点。这些论述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青年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赢得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建设者立德理论课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火花(2022年5期)2022-06-16 11:03:18
建设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劳动者”与“建设者”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