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应用研究的理论思考
——读《实用词汇学》

2019-02-21 12:29:42赵小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词汇学歧义虚词

赵小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汉语词汇学研究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词汇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同时斯大林关于语言的学说引入中国,为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初期的汉语词汇学研究侧重于解决汉语词汇的规范问题,研究成果呈现出零散、不成体系的特点。汉语词汇学的迅速发展集中于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期,这得益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越来越多学者对语言学研究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涌现了大批经久不衰的词汇学经典著作,其中有几部以描写见长,许德楠先生的《实用词汇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从教学实际出发,将理论研究与汉语实际相结合,侧重研究词汇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语义研究进一步分析词法规则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同期的描写学著作还有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陆采善的《实用汉语语义学》(1993)、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1996)、等。本文拟通过与上述三部经典词汇学著作进行比较,对《实用词汇学》论述特点进行探讨,总结该书的学术价值。

一、论述特点

《实用词汇学》对整个词汇体系做了整体的研究,并且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词汇的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细致地描写,力求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于对外汉语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该书的布局出发,对其论述中的特点与不足进行简要概述,与同期的两部著作进行对比研究,试图综合评析该书的学术意义。

(一)侧重探讨新内容。《实用词汇学》全书共二十六章。除了一些基本概念之外,对其他著作未涉及的内容,给予较多的描写和详细的讨论。如书中专门拿出来两章内容对虚词的形成与发展做概述,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对虚词的研究不甚详实。大部分语言学著作只就其分类做了详细谈论,而对于虚词的形成问题,未做过多涉及。许德楠先生采用历时角度,列举出古代汉语中的大量虚词以及实词虚化的例子,并从白话词、方言词和外来词中的虚词对比,来证实虚词的来源与形成。另外,此书还谈及当时的研究概况,包括一些著作中具有鲜明特征的论点,并提出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的见解,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虚词的语法特征。书中还较大篇幅谈及虚词的词汇意义,为更合理地划分词类打下基础,在概况中还论述了虚词在句中的停顿、以及虚词的文白问题,内容详细充实,且理据性较强。许先生在研究中还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虚词的细微作用如何发现”,这对于虚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重要,也是词汇学研究的重点,需要研究者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探索的。

书中对其他词汇著作中已经详细论述过的问题,不做过多阐述。如构词与构形问题,书中仅安排一个章节进行简要概述,这主要由于此前已有相关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任学良的《汉语造词法》(1981)、张寿康的《构词法和构形法》(1981)。对词汇的构成问题,同期的大量著作中都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如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了词汇的构成,其中涉及词汇和语汇、词素和语素、语言和言语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内容丰富详实,《实用词汇学》对于词汇的构成问题则着眼于词汇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二)研究角度的多样性。该书善于将语义和语用结合在一起,采用许多新的材料,通过选取多种角度,提出新的观点,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在语义学的基础上揭示词法规则,这在文章的篇幅布局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徐枢评介该书“在分析问题时,作者是比较重视语义和语用的。特别是语义,在全书的二十六章中,涉及该方面内容的至少有十五章,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1](序)从目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在探讨词义系统时,分别从词的“领属性”与“领属”关系、同位与等价关系、强义词语的强势取代关系、羡余义、矛盾义、递进义、二元义、三元义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非常之全面。

符淮青的《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层面,引用不同学者对词义的意义、特点、类型的不同见解,试图更为客观全面地介绍词义研究的理论成果。在对词义系统进行分析时,符淮青对表动作行为、表名物、表性状的词的意义进行分析,其研究更为具象。《实用词汇学》研究中也适当引用前人研究成果,如第八章阐述了词的意义及意义系统,对义素分析法及其优势做了简要描写,不仅有助于区分近、反义词,而且非常适用于词汇教学和一般读者的需求。书中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国外学者的观点,将一般的义素分为前提义素和断言义素,共知成分即为前提义素,新知成分即为断言义素,这是对当时词汇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在最后一章就汉字的特殊表义性对词汇的反作用进行讨论,许德楠先生将其概括为干扰作用、催化作用与媒介作用,不仅详细描写了各种作用的表现内容,同时引用英语、日语中的相关内容做对比,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

(三)使用新的研究术语。作者在对词义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述,而提出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如在分析北京话词汇中的倾斜表义时提到的“向原义”“能量义”“包容物义”等新术语,这些都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具体地分析倾斜表义的类型而产生的;在涉及到语素与单音词在构形上的“同一性”带来的词法关系时,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半粘着单音节词要进入句子前受到的的“五定”的限制,即“定向”“定性”“定位”“定元”“定量”,这些专业术语对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半粘着单音节词的特点和句子成分的构成是尤为重要的。作者在例句中列举了大量的白话文著作中的语句,使读者在理解时不会感到费力,同时又不失趣味。

在分析词的结构时,许德楠先生认为“词的意义内涵和它的形式是一致的,没有赤裸裸的意义,也没有毫无意义的可称为词的形式的东西。我们试图找到这两者的撞击点、结合点”。[1](前言)书中第十一章至第二十一章均以词义系统为中心来分析、描写词的各种关系时,谈到词义的双宾同指与异指关系、词义的“领属性”与“属性”关系、词义的等价与同位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词汇意义的若干方面和角度对进行了静态的、共时的描写,将词汇的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为读者解读了不同词义关系的形成及辨别,为后世的词汇学研究,尤其是词义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上述内容也可以看出许德楠先生的学术修养,他并未止步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并根据从多方搜集资料,结合新旧材料,从多个角度着手分析问题,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时刻以一种发展的、全新的眼光审视词汇的发展变化,充实现有的词汇研究,甚至弥补词汇学研究的空白,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是值得当代青年学者学习和追求的。

(四)注重实际应用。从《实用词汇学》的书名可以看书该书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注重实际应用,这一特点贯穿全书。全书在第一章就对普通话词汇和北京话词汇作出明确辨析,并指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谈及词汇问题时分别都是从普通话词汇和北京话词汇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分析,细微之处见差别。譬如在语义系统的描写中,涉及到北京话词汇中的同位与等价关系以及肯定式与否定式不对称关系等,对北京话词汇的细致描写也是同期数中很少关注到的,这也呼应了此书第一章中所述的普通话词汇与北京话词汇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内容方面,书中对词语的歧义、羡余义、矛盾表义等方面均是基于语用层面的研究,如第九章简要分析了词语的歧义,以实际生活中的常用语为例分析,其中分别涉及到语境歧义和词组结构的歧义问题,并将歧义现象分为:词汇性歧义、结构歧义及句间关系歧义。陆采善的《实用汉语语义学》以先进的语义学理论为支撑,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境、非语言手段等与语义的关系进行分析描写,其中词汇方面也涉及到了汉语语义的同义、反义、歧义等现象,对汉语的各种语义现象以及相关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讨。但在应用方面,《实用词汇学》的表现则更为突出,书中就人名、地名词语的使用特点进行研究,对专有名词的使用做出详细系统地分类,以及汉语词汇的推广与专有名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在如何看待词汇与信息处理的关系方面,提出信息处理中的分词规范问题并做了简要分析,对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在探讨实际言语行为中,主动运用词语时,在信息传递上可能出现的一些误差及解决措施,从这里也足以见得许德楠先生所追求的实用性。

二、论述中有待商榷之处

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兼顾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语法研究和语法学习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更对后来系统词义的系统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徐枢曾评价该书“少数地方显得有些就事论事,挖掘分析得尚不够深入”[1](序),试提以下几点:

一是在谈到音节搭配时,许先生以形容词重叠为例,认为口语化的单音、双音形容词都可以重叠,而书面化的单音、双音形容词(联合式)不能重叠,书中以“红”“橙”为例,将“红”归为口语化的单音形容词,将“橙”归为书面化的单音形容词,这种分类不具理据性,略显牵强,书面语双音形容词(联合式)“松散”“甜蜜”就可以重叠为“松松散散”“甜甜蜜蜜”,这里的阐述也不够严谨的。二是对某些关系的界定上不是很明确,如在现代汉语词汇的“连续性”一节中,提到类称语素的“有序性”“无序性”,实则指的是相关性。以“虎”为例,许先生认为“东北虎、华南虎、剑齿虎、老虎”为“有序性”的词,而“壁虎、蜂虎”指的是“无序性”的词,这实则指的是上下位词的相关性。三是考虑到本书是一本词汇学著作,则应考虑到其词汇的系统性,不能前人谈过就直接略过,如在文中单就虚词进行描写,这对读者了解词汇系统是尤为不利的。

结语

《实用词汇学》对研究词汇、学习词汇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该书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始终以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在章节安排方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全书一半以上篇幅都在描写不同语义现象,力求解决实际应用中的语言问题;在研究范围方面,首先对研究对象作出准确定义,指出普通话词汇和北京话词汇之间关系,在谈及词汇问题时分别从普通话词汇和北京话词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编写上,为了更清楚更具体地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新术语,如“向原义”“能量义”“包容物义”等;在例证方面,不仅有白话文著作中的语句,还有英语、日语中的例证,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许先生会适当拓展研究视野,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者们一些线索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同时,相对同期的词汇学著作来讲,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总体来说,《实用词汇学》对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语义、语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尽管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但这是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摸索到前进的道路。

猜你喜欢
词汇学歧义虚词
eUCP条款歧义剖析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English Jokes: Homonyms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English Word For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词汇学的教学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5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TheSourcesoftheEnglishVocabulary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
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2011-01-29 02: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