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516000)
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在化学学科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之后,高中阶段的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内容被编制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改教材属于选修内容,包括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离子平衡以及电化学基础四大项内容.通过对此选修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化学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真正的实现化学学科的生活化.
通过对本校高二学生的全面访问和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太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学习起来没有意思;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过于专业化,学习起来感觉虚无缥缈,实际应用价值很小,与生活工作联系不紧密;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上化学课,就认为这门学科的意义不大,渐渐地脱离了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舍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在对教师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教师也察觉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但是也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抓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次的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其生活价值,所以对其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被分成了两个知识板块,分别是必修和选修.对于学生来说,必修课真要针对的是化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反应的简易原理,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宽泛;而选修课程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则是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对化学反应原理有更深刻的系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中基本上收集了高中阶段化学的全部重要知识,内容丰富,难点较多.学生在学习选修内容时,需要他们能够有效的整理消化这些系统知识,并形成合理的化学微观模型,将化学微观模型能够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得不到针对性的训练,所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低.
在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习惯于通过宏观角度来看待处理事物.在高中和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认识所学物质的性质时,也是通过宏观角度来进行思考.但是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时,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特性,在化学平衡和水溶液的离子平衡中更是离不开微观角度的观察.而大多数的化学教师往往采取单纯的讲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等教学手段,不能有效地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也就没有方法让学生有意识的通过微观观察事物,学生不能将宏微观进行有效转变,就不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微观思维方式.
虽然化学反应原理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理论性很强,看起来并没有实际的生活作用,但是如果能发掘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样可以让这部分知识充满魅力.例如在“化学反应和能量”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柠檬电池,可以将该电池连接灯泡或是音乐盒,带领学生体验发明的喜悦;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平衡的原理一般会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之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
戴维·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将脑海中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互相结合,让他们互相影响和接触,通过自我构建,才能使得知识的积累变得有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课堂上的长篇大论,把课堂时间用在引导学生的自我构建上.例如,学了化学平衡之后,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平衡的思想来解读之后所学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同出一脉,特征相同的.学生能够利用对比全部的平衡知识,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各种平衡的干扰因素和移动路径,以此真正的理解化学平衡,掌握平衡常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的特质和作用来分析另外的多种平衡常数.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求学生要从之前的“学会”逐渐转变为科学的“会学”,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此背景下演变而生的.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一般要以教师的问题为思考核心,通过小组内的实验和交流,来对问题进行步骤的解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究式的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积累,而且还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相对复杂和抽象,并且兼具了综合性强的特性,学生学习起来难点过多.因此,教师要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构建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有效的将宏观和微观融合,联系起来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并要使化学课堂理论和实验共同进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真正的掌握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