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向ESP教学转变研究

2019-02-21 03:53:12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工科词汇文献

(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 、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新工科”聚焦“理工”、“工工”结合,“工文”交叉,“新工科”重点支持的大数据科学、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智能科学技术等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要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仅学科的专业融合和交叉尤为重要,而且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而目前的现状是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工程人员无法熟练地用英语获取学科行业的信息,无法用英语在研究和工作中进行有效的交际。(蔡基刚 2017)科技人才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情况,用英语撰写文章并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交流,这对高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大学生渴望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他们的学科信息与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他们需求的矛盾。(蔡基刚 2017)。大学英语必须摒弃传统的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动ESP教学,将英语教学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这才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开展ESP教学引发的争论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随着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Halliday(1964)较早提出了ESP这一概念,最初指工程技术英语、行业英语如护士英语等。随着ESP理念被逐渐接受,传播至中国后,也出现了发展的小高潮。许多理工科高校开始大力开设科技英语、石油英语、材料英语等。但ESP从一开始就在英语界存在严重分歧,并最终被排斥于大学英语教学之外。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确定了通用英语在大学英语中的主导地位,即以学习语言和词汇知识为主的基础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新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渐渐收到冷遇,学生满意度也直线下降,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也从“学英语”转变为“用英语”。ESP再度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上海市从2013年开始了以ESP为核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新生的词汇量和专业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然而,ESP能否成为大学英语的主流课程,仍然要打一个问号。学术界对此主要持三种意见。其一是以蔡基刚为代表,主张以ESP代替大学英语;其二是以王守仁和胡开宝为主,认可大学英语的主导地位;其三是以文秋芳为代表的中立派,认为大学英语可以和ESP互补。不可否认,ESP正成为未来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如何因校制宜的开展ESP教学?高校英语教师如何从一个语言教师转变为ESP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用英语学习学科内容??如何更加科学地评价ESP教学和学习?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学习ESP?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虽然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复制、上海市和诺丁汉大学ESP教学的成功,得益于自身的条件以及巨大的资源后盾,地方高校在一缺资源二缺人才的情况下,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特色的道路。

三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ESP教学

ESP又分为EAP(学术英语)和EOP(职业英语),但学术英语是ESP的主流。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将ESP作为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地开展ESP教学并取得积极的效果?地方高校现有的师资是否能有效满足ESP教学的要求?项目组从ESP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主体和对象以及教学效果四方面论述其与通用英语的区别,并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一)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课程考试譬如四六级考试,从而获得学分拿到学位。通用英语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继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从今天的四六级考试乃至国家开发的语言能力量表,都仍然把词汇和语言知识放在了首位,而非运用语言去帮助专业学习和学科拓展。就大学英语四级而言,要求学生能能够认知4 500个词汇左右,熟练掌握2 000个词汇左右,所阅读的文章也只是几百词的阅读理解。这与日本、印度等有着较大差距,日本高校要求大一新生阅读学科文献,并掌握13 000的英语词汇量。ESP教学的目的应以应用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首先,必须提出相对明确的词汇量要求,大幅提高现在四级相对低的水平,譬如设置在8 000左右,这是美国托福考试的词汇要求也是进行有效学术阅读、写作和交流的基础;其二,不追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色,多阅读学科知识,多拓展知识面,运用英语去了解学科知识,表达专业内容。其三,突出文献阅读和写作的核心地位。改变只读短文章、不愿啃文献的坏毛病,要求学生学会写摘要、会进行文献综述等一些基本学术英语写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

传统通用英语的教学是以语法、词汇和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为教学内容,考核的标准也是和等级考试无缝对接的,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往往是割裂开来的,即按照统一的大纲来实施教学。ESP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语法、词汇知识以及语言技能,而是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英语技能,包括学科文献的语篇特征、典型场景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交流形式等。Strevens提出ESP教学的四个主要特征是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在内容上与特定学科和专业相关、在语言上适合特定专业的词汇、句法以及ESP是为学科和专业提供语言支撑的。要成功地进行ESP教学,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做较大变革,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1.由“显性”变“隐性”

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由于缺乏真实的语境,教师只能依靠显性教学,通过课文精读分析背诵记忆以及创造一些虚拟场景来进行听说互动。在学生英语基础逐渐提高的今天,显性教学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乐趣和动机,只是单纯的完成课程学习以获取学分。而隐性教学则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料语境中,在查阅文献和资料的过程中,去运用所学的语篇知识和词汇,自然地习得专业知识。隐性教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在真实的任务中得到提高。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达到增长词汇和熟悉写作范式的目的。让学生从被迫吸收到主动吸取,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

2.设计真实的学术活动

任何教学必须为实践服务。学生的文献阅读必然要求和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譬如毕业设计、小论文撰写、职业规划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真实的学术活动,选取符合需求的文献,并进行研究设计。譬如我校是以土建为鲜明特色的地方高校,教师可以“人工智能”、“智能建筑”、“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等为主题,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引导学生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文献涉猎和阅读,并以此作为基础写作约1 000至2 000词左右该领域前沿发展的文献综述;或在阅读文献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并将这些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分享,并以此撰写一些英文小论文。真实学术活动的开展,阅读文献以及前沿汇报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感受学术阅读的魅力和价值。

3.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从传统的通用英语向ESP教学转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一下子从熟悉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摆脱出来,未免有不适应或不知所措。ESP教学应以质量为核心。通常来说,阅读一篇英文文献所花费的时间是阅读中文的十倍乃至百倍。如果以数量来衡量,阅读英文显得事倍功半。但从科技发展来看,最新的科技资讯和发现都发表在英文顶级期刊上。所以,追求质量是ESP 教学的关键。作为ESP教师,鼓励和帮助学生养成英文阅读的习惯,追踪最新的科技资讯和前沿信息。

(三)教学主体和对象

ESP不是专业英语,ESP的教学主体仍是大学英语教师。有学者认为ESP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大学英语教师不能胜任英文文献阅读教学,这些都是对ESP的误解。ESP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ESP关注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样的语篇结构或语言表达方式构建的。(Hyand 2006)Jordan(1997)总结ESP的关键是学习技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语言表达的技能。虽然ESP教学仍以语言的构建为主,但ESP教师也需要对科学的统计方法、实验方法有一些了解,积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升级知识结构,这对提升ESP教学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ESP的教学对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本科生不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然而ESP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文献阅读能力,而且是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综合能力、专业交流能力、知识评价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本科生中开展ESP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马上开展学术研究,而是让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发展有更加透彻的了解,锻炼同学们开展团队学习、合作以及思辨的能力。因此,ESP的教学对象并不限定于研究生,本科生同样需要。

(四)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由于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而逐渐丧失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蔡基刚2018)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21-25岁的青年的英语水平不及18-20岁的青年。这些都反映持续的传统英语教学并没有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而减弱了语言能力。动机是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ESP教学帮助学生应用语言去实现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以及总结归纳等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大学英语的教学价值以及实际作用。

四、 总结

大学英语的教学已经在进行深度变革,然而目前的变革仍停留在语言本体上,并没有从内容上作根本性的变革。这也就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虽历经变革,但学生满意度持续走低、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ESP教学实现了将语言教学从学习语言到用语言学习的转变,将大学英语教学推向了更高的层面。这些变革不仅将带来大学英语教学质的变革,也将大学英语教师推出了“舒适区”,迎接挑战并进行自我蜕变。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只有将语言学习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ESP教学虽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怎样成功地实现大学英语向ESP的过渡,是每一个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项目组结合我校特色,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以及明确了ESP的教学主体和对象,并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去探索ESP的发展。ESP教学的开展,能满足不同层次地学习需求,刺激复合型人才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新工科词汇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