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热: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准备 贺绍俊(4.1-8)
辽宁基本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建设论析张 华(2.58-62)
辽宁自贸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张立英(2.63-67)
辽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创新模式探索 陈 宁(2.68-71)
垄断和竞争性行业劳动报酬的比较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李 华,马 进(4.33-37)
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思想的时代意义卢 萍(4.38-43)
辽宁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上海等地经验的做法张世成,张 虹,洪 英(4.44-48)
辽宁省养老机构医养融合现状、困境和对策邵祥东,王海燕(4.49-53)
民族的美学逻辑:由柄谷行人引发的思考汤拥华(2.34-44)
自然写作的诗学与政治:伪满洲国殖民地的“风景”研究——以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为中心的考察刘晓丽(2.45-51)
殖民经济“统制”下的文学想象与精神抵抗——伪满洲国文学中的工人形象书写何 爽(2.52-57)
一个日系女性作家在伪满的心路历程——以牛岛春子的《雪空》《女人》《福寿草》为例单援朝(4.11-19)
牛岛春子笔下日本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以《祝廉天》和《张凤山》为考察对象邓丽霞(4.20-25)
战争末期伪满日语杂志《北窗》时评专栏中的作家视角祝 然(4.26-32)
被忽视的凝视:伪满洲国“内鲜满文学”交流新解谢 琼(6.20-33)
“改良”与“和谐”:李箕永的中国游记与《大地之子》崔 一(6.34-40)
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谢晓娟,王晶晶(1.1-5)
《资本论》第三卷的阶级问题:解答、续论和批判卢文忠(1.6-11)
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思想 王建辉,张 瑜(1.12-16)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郭 玮(1.17-22)
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行为问题与应对刘 娜,周浩波(2.72-76)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邱 (2.77-81)
大数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 金国峰(2.82-87)
清初“招民授官例”政策考辨 谢宗旭(2.88-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个分析维度房广顺,张 宇,阎西塬(3.1-7)
目标、理念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的三个维度张德明(3.8-14)
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思想探微 董海涛(3.15-19)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赵 畅(3.20-24)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张 宏(4.54-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块化分析赵晶晶(4.59-63)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初探何月红,龚曼霞(4.64-68)
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修新路,王 莹(4.69-73)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探析王东红,王琳琳(5.1-5)
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核心内涵、现实逻辑与顶层设计王子晨,吴丹丹(5.6-11)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探赜赵 阳,刘宁宁(5.12-16)
精准扶贫:理论意蕴、实践路径与经验探索张 桥,范鸿达(5.17-21)
“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探究时家贤,郭玉伟(6.41-45)
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郭长义(6.46-52)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宋建欣,郭永虎(6.53-59)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思想论析许士尧,张 健(6.60-64)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中的国家角色探析 郎 帅(6.65-69)
斯宾诺莎实践理性在近代的发展及其价值叔贵峰,韩冬雪(1.23-27)
浪漫主义哲学与西方形而上学的演进路径刘 聪(1.28-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分析刘力红(1.32-37)
试析形而上学之“形” 陆杰荣,毕朝文(6.1-6)
哈耶克对人造秩序的批判 邵晓光,王 欣(6.7-12)
论感觉及其地位与作用 于 衡,于海江(6.13-18)
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运行机制、宏观影响及研究方法曲昭光,王 湃(1.38-45)
电信网间互联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齐艳华(1.46-5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研究王佳佳,许 争(1.52-56)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及其路径创新孙学立(1.57-63)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白钦先,程 鹏(3.25-29)
综合化经营下商业银行交叉业务风险防控栾福茂,李 华,尹 雷(3.30-35)
信贷配给理论研究述评 丁 丹,李 菁(3.36-41)
厘金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 孙宁遥,王 蓉(3.42-48)
绿色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GMM实证分析马树才,崔忠平(5.44-49)
国有非上市企业员工持股策略选择 林 建(5.50-54)
LG电子中国市场本土化战略解析李雪欣,张 正(5.55-60)
我国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杨 春,李 箐,贾 峤(5.61-65)
组织公正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兼及中介变量心理资本的提出李容树(5.66-71)
人口老龄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武 萍,邢 衍(6.70-76)
创新生态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与路径白雪飞,杜 娟(6.77-8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餐饮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顾方哲,张博(6.82-86)
国有银行制度的确立、演进及绩效评价卢海峰,刘子宪(6.87-9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代水平,李景豹(2.93-97)
高校就业协议制度的法律审视 吴 涛,马 (2.98-102)
电子商务活动中纯粹经济损失的侵权行为及其规制王 灏(2.103-107)
行政诉讼中的信访困境与法院对策张 弘,吉朝然(4.74-76)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立案障碍与对策分析王旭伟,马丽莎(4.78-84)
论腐败犯罪中的“另案处理” 李 冬(4.85-89)
法律认同内在意蕴的生成逻辑 郑鹏程,陈 力(4.90-94)
小学生校园排斥:一项基于教师视角的访谈研究张 野,闫 平,温兆欢(2.108-112)
3-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金 芳,张珊珊(2.113-117)
交互激活眼动控制的Glenmore模型述评隋 雪,杨 帆,徐迩嘉(2.118-124)
退役运动员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分析于 晶,杨雨霖(2.125-129)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调查与分析王 帅,徐成芳(2.130-134)
“放管服”改革下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论析赵敬丹,张 帅(3.71-75)
社会组织在社区社会资本建构中的作用张 青,李 贺(3.76-80)
农民工语言城市化进程研究 夏 历(3.81-85)
现代性批判与文学现代主义 黄丽娟(1.64-69)
俄侨诗人涅斯梅洛夫诗歌创作中的中国情感李 畅(1.70-74)
历史与艺术:阿列克谢耶维奇口述小说的两种“真实”侯海荣,杨 慧(1.75-81)
歇斯底里:托马斯·贝恩哈德小说中的男性精神际遇霍 光(1.82-86)
由意象到蓝图——王朝模式崩溃后中国文学的“中国想象”张维阳(1.87-93)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成长小说的自我构建——以《拯救骨肉》为例 马亚莉(1.94-97)
文学批评的伦理道德基点 郑晓明(2.135-139)
论先锋时期余华隐喻创作的特征 郑夜白(2.140-144)
元代高丽“燕行录”研究平议 姜剑云,张敬钰(3.49-53)
论《红楼梦》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接受 王 颖(3.54-59)
严歌苓小说的雌性原型及其现代意义 赵春秋(3.60-65)
李叔同家国情怀的文学抒写 张晓龙(3.66-70)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结构及功能 姜桂华(5.22-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范高强,郭峪良(5.27-33)
无处安放的美国灵魂——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白噪音》的叙事手段王丽云,付筱娜(5.34-3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曹禺创作的转型张 英(5.39-43)
语言交际理论研究需要注意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于全有(5.72-78)
认知隐喻哲学观视域下把字句意象图式分析赵 妍(5.79-83)
大数据时代英语词汇习得模式与启示常 琳,张 宜(5.84-88)
《文心雕龙》的文体概论 于景祥,孙丽娜(6.93-97)
《骆驼祥子》语言风格及其文化内蕴 陈献勇(6.98-103)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判断动词“是”及其应用桑 勇(6.104-108)
认知语境背景下留学生成语习得方法论析于婧阳(6.109-113)
俄语中表示时间关系的成语化复合句句型及翻译王德武(6.114-118)
美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制度保障研究马立武,郑建林(1.98-102)
国际社会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趋向分析刘彦华,刘胜男(1.103-108)
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机理——基于符号互动视角张庆花,娄淑华(1.109-113)
高校教师队伍“四师”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李丰鹏(1.114-117)
民族学生内地求学适应性问题探析 李 静(1.118-123)
UPS协同育人模式下的高师应用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郭瞻予,张 艳(3.86-90)
“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分析张天华,孙 傲(3.91-9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思考 陈永华(3.96-100)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韩雪峰,刘 洋(3.101-106)
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及其优化策略 华晓芳(3.107-111)
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李宝艳,彭 陈(4.95-100)
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权力关系配置与重塑赵士谦(4.101-106)
高校校院两级权力配置研究进展与理性审视冯景波,沈 玲(4.107-111)
研究生担任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实证研究徐剑波,陈云霞(4.112-116)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编辑述略吴洪成,周 楠(5.89-96)
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化解——基于创意产业就业效应的分析华正伟(5.97-101)
高校人才储备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以辽宁省为例陈松(5.102-106)
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三个维度杜昌建(5.107-112)
改革开放40年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曲铁华,杨 洋(6.119-12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车丽娜(6.128-132)
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罗 岩(6.133-137)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王天晓(6.138-144)
从模因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 曲艳娜(1.124-127)
伯爵夫人的转译之旅——从对《虚无党奇话》翻译与改写看陈景韩启蒙意识的转变 国 蕊(1.128-134)
20世纪80年代学术著作复译的反思——兼论LiteraryTheory:An Introduction的不同译本王亚光(1.135-140)
王阳明学说本真及其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刘兆伟,刘北芦(2.1-12)
高维艺术特质与艺术学科建设张 辉,王力春,张 瑞(2.13-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京剧海外传播述论——以梅兰芳访美演出为例梁燕(2.18-27)
汉语国际传播的“五观”问题 李宝贵(2.28-33)
先秦哲学研究(一):作为概念隐喻的“无为”森舸澜著,闫怡恂,史国强译(3.112-123)
皖江地区书院文化生态解析宋德如,余 萍,刘海涛(3.124-128)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阐释及文化循环徐明玉(3.129-133)
《红高粱家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王汝蕙(3.134-140)
高校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的困境与对策张洪钢,刘 森(3.141-144)
先秦哲学研究(二):以德为安与《论语》的“无为”森舸澜著,史国强,闫怡恂译(4.117-129)
集群化发展视域下辽宁满族冰雪文化体系的构建潘书波(4.130-134)
具身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认知方式与翻译实践李靖舒(4.135-139)
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曹慧君,王朝轶(4.140-144)
先秦哲学研究(三):自然与《老子》的“无为”森舸澜著,闫怡恂,史国强译(5.113-128)
“和谐”的文化内蕴及其现代意义赵 伟,张 妍(5.129-134)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张娟瑾(5.135-139)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魏国力,邢 畅(5.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