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摘 要: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相较于普通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本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从学生自身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内动力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习内动力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175-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办学形式应运而生。由于独立学院建设时期较为短暂,办学资源相对薄弱,存在所培养的学生距离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多种办法,其中,改进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机制,对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内动力机制
学习内动力机制是指存在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意识之中,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从事学习活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其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需求、动机以及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力等。内部动力机制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的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愿望要等内部因素,才能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当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十分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其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喜歡上网,网络社交、视频、游戏等占据了学生的许多时间。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范围广,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要高于使用日常生活中传统媒介进行阅读了解信息的时间。由于网络环境的原因,导致学生接收的信息广泛且复杂,不能够自主、自觉地甄别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2.爱好广泛,热衷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兴趣爱好广泛,且特长突出,多才多艺。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唱歌比赛、跳舞比赛、文艺晚会等)对他们产生的极大吸引力远高于名家讲座、报告会和知识竞赛等学术活动,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表现能力也强于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力。同时,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类学生组织的竞选及活动,大学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发挥、展示自我的条件。
3.自我定位不明确
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不准、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正视与本科第一批次、第二批次学生的差距,导致无法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轻视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升学和就业目标定位上过高,自身能力无法完成既定的计划,导致最终在升学和择业上失利,丧失自信心。也有学生由于发挥失常高考的失利,在不愿意复读的前提下,进入独立学院学习。这样的学生大多数心理不能承受没有考上他们内心向往的大学的现实,不能正视自己,内心充满自卑感,丧失自信心,最终对学习失去动力。
4.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刻苦学习的毅力和决心不足,上课听讲不够专心,纪律意识比较差;不能够很好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经常发生迟到的情况,甚至有学生逃课;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动力弱化,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机制的途径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向目标
大学生学习目标确定,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抓住新生入学的契机,在学生尚未弱化考大学的目标动力之时,及时、全面地铺开。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与咨询等方式,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工具,利用学校的渠道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树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行动计划。并且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七个步骤,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评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主要、最有效的推动力。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开展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初始,充分发挥母体学校高水平教授的学科带头作用,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学科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升学及就业前景等问题,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喜爱程度。
第二,在学习兴趣中灌入强大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将兴趣转化为志趣,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通过所习得的知识来进行衡量和转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不断持续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实现自我的价值。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习需要属于自我实现层级的需要。因此,要将学生对学习的直观兴趣灌入强大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志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机制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3.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折射出大学生主观意识中的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当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而不是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开展学习。从新生入学伊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消极、懒惰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到图书馆、自习室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