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龄
摘 要: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聆听和接受,一节课下来,好多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开口说一句英语。合作型同伴群组的构建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群体里能有更多的機会体验和实践,英语课堂真正的“活”了,教师的教也变得轻松和有效。
关键词:同伴群组; 英语学习; 桥梁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36-001
一、合作型同伴群组模式让英语学习更有效
同伴群组(peer group)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Brown, 1990; Cairns & Cairns, 1994)。研究表明,从儿童中期(10或11岁)开始,儿童之间的互动大部分都发生在群组之中(Rubin, Bukowski, & Parker, 2006)。同伴群组可以分为正式群组和非正式群组。儿童自发形成的友伴群属于非正式群组。合作型群组是以合作完成课程任务为目标形成的正式群组,在这一类型的群组中,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往往是固定的,由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进行组合匹配。群组成员的合作时间比较长,这种时间延长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成员专注当下的学业任务,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并承担责任,而且能够更有效的营造互助氛围,提升社会情绪能力,促进个体和群组的不断成长和进步(Daniels & Steineke, 2014)。同伴群组模式在英语学习中也显现出很大的优势。
1.架起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可能”跨越的桥梁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是靠教师的教,而同伴群组的建立让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互教,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变成“小组互助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师一个人管理一个班级,甚至两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读、背、默写、辅导、订正全部压在教师一个人身上。而同伴群组的建立让每一节车厢自带小发动机,来自同伴的“催促”、“监督”和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觉地动起来,学生课后主动读背,自觉查阅字典,提前预习课文……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主动了,英语水平也悄然的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2.架起让“英语学习困难户”成为“英语表现自信家”过渡的桥梁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即,当学习者和他人合作或与同伴交流时学习就能够激发其一系列的潜能。一旦这个过程得以内化,就会转换成为学生独立发展的能力。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学霸,每个班级也一定会有“学习困难户”。在同伴群组中,优秀的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在新的评价模式下,组里的“弱”、“困”、“内向”的学生会被更多的推上讲台代表小组呈现和展示,在各组“同质”的竞争中,学生慢慢变得自信,从从不举手发言到争相“为组争光”,“英语学习困难户”很快成为“英语表现自信家”。
3.架起学生互助的“立交桥”
传统的英语课堂也有合作,如:pair work 和group work,但这样的合作往往是临时的、即兴的,是教师任务下的短暂的合作,合作时间一般只持续几分钟,任务结束,合作终止。而同伴群组的合作是长期的,在长期的训练后培养出来的有“组名”、“组训”、“组规”的正式群组,组员之间相互熟悉,有共同的目标,在群组中组员有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这样的在群组中的合作更有效,学生投入的努力和创造力也更多。
二、发展性教育评价助同伴群组健康成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发展性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最终意图不在于证明,而在于促进其发展。教育评价可最大限度帮助被评价者做得更好。基于此,我们创造性的创造出了“微积分”评价体系。最大范围、最多维度和角度激发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作型同伴群组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1.合作是否意味着就不需要自主学习了?
合作了就不需要自主学习了吗?当然不是,相反,学生的高质量的合作的前提是充分的“独学”,只有有了自主学习才能在合作中开出美丽的花。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英语学习尤其注重预习,预习包括生词的解决、新知的预设、话题的思考等。只有有了充分的预习才能让课堂有内容、有深度,才能让合作更有效。
2.合作了是否就不需要教师教了?
学生的同伴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教了,而是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解决掉部分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深层的知识,让课堂更高效。传统的课堂40分钟老师在解决基础知识,最后5分钟进行拓展或延伸,其实,初中英语课堂中大多数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讨论合作解决的。
3.合作的课堂是否失去了英语的味道?
传统的“优质课”往往是由精美的课堂设计、连贯的环节、教师优美的语言等组成。而合作型同伴群组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更多的是学生的声音,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表达、提问、质疑,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尽情的表演,假如说传统的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师的“独舞”,那么合作型课堂就是百花齐放的“群舞”,哪个更有味道,哪个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