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除法学习在小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除法计算又是出错最多的内容,尤其是小数除法。这是因为小数除法算理比较复杂,在计算过程中涉及较多的知识点,思维含量比较高。而大部分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对于小数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这样计算却一知半解,导致计算过程漏洞百出。如何进行有效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计算过程中每一步的缘由,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呢?在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认识未知的知识,把新知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转化成旧知。小数除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课的教学中仍然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课的开始就创设了妈妈在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并且出示购买水果的情况表,把学生的除法计算学习置于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里的情景与计算教学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一激活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孩子们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为下面竖式算理的探索活动奠定了基础。
周玉仁教授曾说:“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在教学9.6÷3的时候,当学生根据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我便提出:“到底每千克苹果是多少元呢?”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不难想到每千克苹果是2.3元,但是2.3元是怎样得到的呢?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的思考,也是后面竖式计算的算理基础。因此我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说出理由,百花齐放。学生有的利用元、角、分间的进率,把9.6元看成96角:96÷3=32(角)=3.2(元);有的把9.6元分成9元和6角:9÷3=3(元),6÷3=2(角),3元+2角=3元2角=3.2元;还有的想到把9.6÷3看成96÷3来算,再把算得的商32缩小10倍还原成原来的结果。在充分地说明理由后,学生再指出竖式的写法,对竖式每一步的理由、每部分的意义就清晰多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为后面学习12÷5和5.7÷6的计算奠定了丰厚的算理基础。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并不是说就把教师的启发引导抛到九霄云外。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探索前的指导能引领学生的探索方向;探索中的指导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支持和点拨的作用;探索后的指导,能促进学生更广、更深的思考。例如:在教学9.6÷3时,当学生把竖式过程完整地叙述后,便引导学生讨论:商3.2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9.6的小数点对齐?12÷5商2余2后,接着该怎样?在新知与旧知的拐弯处,在知识易难点的衔接处,在学生产生疑惑不知所措时,教师适当的引导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探索的方向,扫除学习的障碍,疏通探索的阻塞,使探索的活动不流于表面,不流于形式,迈向高效与成功。
对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不应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应该采取理解的态度,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的因素,鼓励学生勇敢说出如此计算的理由,并让其他学生提供改良的方法。例如在本课“试一试”计算0.2÷5时,有的同学的竖式出现错误,我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他的做法。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此时让学生把简化的写法板演,使错例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得以改正过来,不仅得到正确的结果,同时也巩固了算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例,引导学生通过内在的“观念冲突”进行自我否定,达到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理的目的。
“计算的学习是枯燥的,计算的教学是乏味的”,这些都是传统的想法。只要我们紧握学生学习兴趣的脉络,活用教材,注重学生算理的探索过程,提供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握教学的启发时机,计算教学就能在课堂上展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