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亮,王圆圆
(1.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201306;2.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教育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党和政府始终将“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将“办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他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高等教育思想基础之上,深刻阐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和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纲要》)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尤为重要。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有明确的要求,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层层推进,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滑坡问题、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问题、管理创新问题、发展规划滞后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清问题、高等教育“寒门难出贵子”问题等,迫切需要解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交融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呼唤、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籍此,高等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思想指导。习近平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亲自主持研究高等教育相关问题,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考察中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在地方和中央工作期间指导高等教育过程中,从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指导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逐步形成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新时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也对当前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有其价值内核和价值体系,内核指向立足中国特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分类发展、推崇文化育人、坚持以人为本等,价值体系则包含高等教育使命观、公平观、质量观和改革观。
1.立足中国特色
第一,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指出“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1]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2]二是要契合中国实际,满足现阶段和未来中国建设和发展需要,办世界一流大学;三是要汇聚中国共识,实现社会基础、文化根基与民族复兴相统一的办学共识。
第二,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即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由历史、文化和国情背景决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教育理念、方针政策的根本要求。因此,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该在“适应”、“受制约”、“起作用”中服务国家发展、实现“教育兴国”。
第三,办大学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4]可见,习近平认为办学、治校各个层面都要体现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办大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2.推进教育公平
第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习近平要求办公平、优质的教育,把教育公平视为社会公平的基础,致力于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使受众群体真正成为栋梁之才。
第二,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部分城乡、地区差异显著。习近平指出“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他强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重视教育……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6]缩小城乡、地区间的高教资源差距,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推动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
第一,启动“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强国梦的重大战略。2015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中,习近平主持该会议并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他要求“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7]办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价值导向。
第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8]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4.推崇文化育人
第一,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全体中国人民最大的思想共识和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9]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化武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0]这其中的“我们”是无产阶级,“我们的高校”是服务无产阶级的,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我们的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第三,坚持立德树人。青年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11]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他指出青年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做好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打造思政关键课程、建好教育新媒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推动力,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13]“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发展道路,是要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保障,教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教师队伍优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交流与合作,既彰显教育水平,又体现教育内容。
5.推举以人为本
第一,关注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习近平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4]他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改善教师相关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满足教师合理需要、关心教师身体健康,他也激励广大教师“明道、信道、传道”,踊跃投身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在“大思政”格局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关心青年成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5]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有高尚道德品德的青年为根本归宿。习近平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做青年工作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要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6]
第三,建好高校党政班子。习近平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7]这支干部队伍要政治上坚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联系群众,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
1.强调高等教育使命感
第一,高等教育强国梦。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人成才”是前提基础,是教育强国梦的现实依托。高等教育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只有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9]35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这就明确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20]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1]
2.发展“公平、质量”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第一,发展教育公平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22]174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习近平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3]15在推进教育公平上,着重从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就创业平台公平等角度论述并推进了相关领域的改革。他认为教育公平应从学习机会公平拓展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第二,强调教育质量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24]在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5]习近平认为必须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建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第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一是推动“双一流”建设。习近平认为要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宏观上推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教育管理结构优化,微观上推进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队伍结构、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颁发意味着我国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里程碑。二是推进高校法治建设改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多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极端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需要进行大量的法治、制度和规范建设,高校要以大学章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章程,是走向大学治理和法治的重要一环。三是招考制度改革。招考制度改革关系到教育公平和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战略,习近平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26]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既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和热切期盼。国家招生考试制度顶层制度设计为改革提供了施工蓝图,要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先易后难,逐步到位;因地制宜,同中有异”[27]的路径,扎实稳妥的组织实施,才能最终把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认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8]党与高校的关系是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坚强阵地。高校内部的党政关系是必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书记一把手制度,推动党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宣传部长进常委。二是选拔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中共中央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建设队伍,高校领导人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来选拔和管理领导人员,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可以公开遴选优秀人才,合理配备领导班子,防止简单以票、以分或以学历、职称、头衔、荣誉等取人偏向。
第三,深化高等教育内容改革。一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29]159即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潜力,支持人人成才。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0]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贴合心理特征和需求,确保育人实效。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力和聚焦点,反映了全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和“聚宝盆”。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1]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2]三是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华,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发展的沃土。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3]他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指出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34]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国际文化交融出新,要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融合共进,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批判借鉴,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不仅是为了呈现理论本身,更重要是贯彻落实,彰显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与新形势进行审视和反思的思想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终身化、国际化确立了航向。
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发展
强调教育公平、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批判阶级教育的狭隘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35]习近平同志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等论断。其中“每个人”核心指人人,每个中国人都被纳入其中,体现其思想的包容性;“享有”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是奋斗改变人生的敲门砖;“人生出彩”是人生的价值实现,既是个人价值实现,也是群体社会价值的实现;“机会”则体现了国家和个人之见的关系,国家确保“人人”享有“机会”,但能否把握“机会”实现价值则是需要“人人”努力,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和互动,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终是实现“教育强国梦”。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发展,既秉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本质价值观,也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
2.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新建构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均做过有益探索,提出了“三个面向”、“素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等思想。习近平在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倡导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教育,强调教育公平、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尤其在教育制度、体制、内容改革等领域做出了非常深刻、针对性极强的改革探索,提出的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1.高等教育强国梦再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最大,未来要完成“由大变强”转变,迈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以教育公平和质量为内核,直面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问题、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和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设计、推进多项聚焦公平质量、推进问题解决的改革举措,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2.政策法规建设再设计
完备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是高等教育成熟的标志,为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结构完善和功能优化提供支撑。习近平重视并指导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一是健全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及其他国家机构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法理依据。二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全面梳理行政职权,出台关于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高基层教育部门依法管理教育事务的能力,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护航。[36]
3.高等教育建设活力再激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国家性、民族性、人民性和社会性,在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大背景下,四者各有侧重、辩证统一,是激发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关于国家性,高等教育始终与综合国力、民族振兴、国际地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人民、为党治国理政、为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37]教育强国梦是终极目标。关于民族性,我国高等教育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教育,在保存民族文化传统、学习融化外来文化中发挥独特的保存、传播、创造、更新民族文化和鉴别、选择外来文化的作用。关于人民性,在宏观上,现代大学四大职能主旨就是服务国家进步和人民福祉;在微观上,高等教育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均是对人民性最深刻的实践。关于社会性,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在,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导向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理清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高社会效益,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4.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映照
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显著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交融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研究和应对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要求显著加强。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问题、教育机会公平问题、高校发展规划问题、高校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呼应实际,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要坚定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发展,并以教育发展支撑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强国梦。
“新时代的人才不仅知识结构要合理,而且能力要全面,注重全面的发展”[38]867高等教育要坚持和引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知行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全面和谐的教育,为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建立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环境。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首先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其次,要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条件,确保创新人才敢想象、敢尝试,不用过分关注社会评价。再次,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过程中,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治理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适宜的育人氛围,努力培养出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人才,不忘改革初心,早日建成一批有中国特色体制机制的世界一流大学。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针对问题、关注育人,着重质量、力促公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显著特点。这些论述既遵循了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是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现实境况审视反思的结晶。不仅为当前理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具体指导。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纲领指引,为推动实现教育强国梦确立了伟大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