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路径探究

2019-02-20 20:30赵秋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

赵秋爽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师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好高尚的德行[1]。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的固本之策,是师范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根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师范院校的工作实际,剖析当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路径,是值得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时代命题。

一、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师范生,在校接受的是师范教育,毕业以后一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于教师的培养,突出师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基本原则,是师范院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面对时代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院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为着眼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基于社会对教师在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期望,要求教师长期坚守对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师范院校要从培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塑造诚实守信形象和培养宽容友善之心等抓起,全面培育师范生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觉养成按照教师的专业特点和道德规范行事的习惯,让师范生学会客观认识自己,持续完善自身人格,坚持诚信从教,懂得从小事做起,用爱心传递文明,从而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关键所在

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这必然要求新时代教师对教师职业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更为坚定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在道德素质上也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对于师范院校来说,要将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论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或者教学技能的形成,还是教学行为的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养成,都需要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训练。其中,师德养成教育是前提基础。为此,师范院校应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将师德养成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师范生“上善若水、为师为范”教育情怀,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潜心育人。

(三)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提高教育提供方的质量与效率,使其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在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失衡,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学校缺乏“留得下,教得好”的教师。基于此,师范院校要从注重需求管理转向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新时代教师的新特点与对教师的新要求,采取具体有效举措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提升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供需关系匹配。

二、当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师德养成教育直接关系着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当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师德养成教育工作机制不顺畅

师德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师首要的专业素质。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师范院校应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由于许多师范院校缺乏师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缺乏联合工作协作机制与成效考核机制,未能形成“师德养成、学科教学和教学技能”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客观上造成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资源与信息不能共享,直接影响师德养成教育实效。例如,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培养由二级教学单位具体负责,课外主题活动由校团委组织,师德文化及环境建设由学校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实施,这种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导致各二级教学单位或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各成系统,各自为战,无论哪一个部门都无法真正在全校范围内承担起统筹职能,协调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二)师德养成教育内容片面狭隘

师德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师范生长期汲取知识,塑造职业信念,锻造职业道德,但由于师范生的教育学知识与教学技能易于量化和测评,也最能展现教学水平,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往往以知识技能为本位,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在师德养成教育内容上则显得过于片面狭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单一化,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师德养成教育只是通过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单一课程的形式实施,而没有系统性地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在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师德养成教育;思政教育表面化,不少师范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论上与表面上,没有结合师范院校与师范生的特点,未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体验性、实践性活动的组织,忽视对师范生情感、信念、道德等全方位的养成教育,学生只是外在的观摩,而未内化于心。

(三)师德养成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目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和实践教学等形式实施,从而实现对师德的认知、体验与感悟。然而,由于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制度约束,缺乏具体、易操作的全过程考核标准,导致不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追求高尚师德的热情和潜能。具体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以师范院校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师范生自我评价和教育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轻视主题活动和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师范院校大多采用定量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对师德养成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和师德行为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重视的是学期评分,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评级评分,而对师范生个体参与师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和日常行为没有记录和评价,也缺少考评结果的信息反馈,不利于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三、新时代下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新时代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助于深化其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性格、升华职业理想与信念[4]。师范院校应紧扣新时代要求,针对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师德体验、完善评价机制,以切实提升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培养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新时代教师。

(一)创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机制

师德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师范院校要创新工作机制,以实现师德养成教育落地见效。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师范院校要根据新时代教师的特点和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要求,制定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师德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将师德养成教育内容全面融入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营造富有师范特色和潜移默化影响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途径;二是创新师德养成教育工作机制。师范院校党委要整体规划师德养成教育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各部门各司其责,协同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从而达到凝聚师德养成合力,提高教育功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工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校上下积极参与”的师德养成工作新机制,实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三是创新师德养成教育协同机制。师范院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为导向,“校-校”合作构建“师德养成、学科教学和教学技能”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共同组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德养成教育协同机制,促进师范生将师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

(二)“四个载体”丰富师德养成教育内容

师德素养的养成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道德、产生师德情感、培养师德信念、养成师德习惯的客观过程[5]。师范院校应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等载体之中,以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1.课堂教学载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师范院校应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的同时,坚持“门门课程有师德”理念,把师德的核心内涵浸透到公共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信念、道德等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6],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师范院校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全面结合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爱的情感投入课堂,以善教的艺术组织课堂,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情怀培育相融合,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

2.主题活动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要根据师范生的成长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计情感认同、师德认知、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让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叠加发力,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气质。如通过组织评选“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和“最美学生”,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型的校园氛围,实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坚定师范生理想信念;通过开展道德规范训练、师德演讲比赛、师德主题班会、教师职业道德讲堂、师德文化建设活动月等主题活动,搭建学生参与平台,系统推进师德塑造工程,让师范生在活动中感悟师德,提升道德品质。

3.校园环境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涵养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家园[4]。师范院校要精心打造富有书香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在发挥育人功能;要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学风浓郁、行为规范的育人环境,打造“两代师表,代代传承,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校园品牌文化,让学生在具有师范特色的文化氛围浸染中养成高尚师德。

4.网络文化载体

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提高网络育人功能,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加强学生乐于接受又易于访问的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具有互动性的移动平台建设;要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生活等角度着手,将师德修养、人文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培育融入到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中,打造一批以微电影、微视频、网络文章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要通过组织网络文化节、网络师德巡礼、网络师德讲堂、网络微访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三)“一份档案”完善师德养成教育考评机制

师德养成教育的考评记录具有正向激励、反向约束与目标导向的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激发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促进师范生自觉地实现师德的内化和提升,师范院校应当建立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首先,要建立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档案。师范院校应以发展性综合考评为原则,建立健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师德养成教育过程记录与评价系统,对师范生的师德认知水平,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道德行为表现,以及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考核,并作为师范生师德素养的成长参照,以激发他们师德养成的自觉;其次,要创新考评方式。师范院校要针对师德养成教育成效考核存在的“学做分离、知行脱节”等问题,根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新要求,创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评与结果性考评并重的考评方式。例如,对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考核,在评价主体上既要有教育对象又要有实习同伴、实习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有学科知识,又要有教学技能,更要有师德行为表现;在评价方式上要按照实习的不同环节与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采用不同权重、综合评价师范生实习成绩;再次,要注重发挥考评档案的作用。要将师德考评记录纳入师范生综合考评项目,并将结果与奖学金评选、推优评先挂钩;要定期向师范生反馈考评信息,将师德养成考评过程记录存入毕业生档案,让师范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在压力中寻求进步,为提升师德养成教育实效提供监督机制保障。

(四)“三个体验”提升师德养成教育工作实效

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师德认知是基础,只有让师范生亲身参与体验,才能将师德理论内化为师德品质,以切实提升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

1.教学实践体验

教学实践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只有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切身感受到教育事业的高尚。因此,师范院校要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让师范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方案设计、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组织、课后辅导和班级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对教师职业特点的认识,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师德修养水平。

2.社团活动体验

学生社团打破了班级、年级、专业和院系的界限,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补充。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要引导“服务公益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师范生在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使自身行为更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3.志愿服务体验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要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例如,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到历史博物馆提供讲解工作,能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感染和熏陶,培养其敬业的精神,体会奉献的快乐;志愿者到社区、农村开展公益支教服务,能激发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志愿者参与能力范围内的爱心捐助,能养成关爱学生的优良品质。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