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世界因丰富而美好,生活因多彩而有趣。我国一直以来是以精英模式为主的教育,也是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模式——私塾,西方称之为“家庭教师”,因此才有了传承千年的精英文化。
远古以来,教育因生活而生,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基本途径。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私塾是旧时宗族、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的统称。1905年以后,为了与官学和新式学堂相区别,私塾才作为一种称谓慢慢固定下来。从口口相传的教育起,到有符号文字的记载,私塾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孔子办学即是私塾的开始。但从《学记》推断,私塾可能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秦代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私塾已比较普遍。到汉代,私塾已逐渐发展成为小学性质的教学场所,并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为了生活传授经验,进而为了伦理教化,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处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家族宗制相结合的状态 ,实际是一种农耕文明,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相对有限,而管理人才虽然有一部分来源于科举考试,但大部分都是世袭而来的;同时,工艺及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我国的传统一直是通过师徒或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办学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教化民众,维持社会稳定。由于政府的财力及资源有限,历朝历代的官学,其覆盖面都非常窄,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所以谓之精英教育。因此,一般民众的教化就必须由私塾来完成,而帮助封建统治者推行人伦教化训导民众、维持社会的稳定,也就成了私塾教育的重要职能。
为了有效地帮助统治者推行人伦教化,私塾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不但注重从小抓起,从日常琐事做起,而且总结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禁于未发等一整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在成人修养方面,更有立志、躬行、内省、慎独、去私、解蔽、与人为善、兼善天下等伦理道德要求 ,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将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尽管私塾教育并没有单独把伦理道德知识拿出来教授,但在《三字经》、《千字文》以及朱熹的《小学》等蒙养教材中,不乏一些典故。学习这些典故时,塾师将伦理道德规范进行渗透传授,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伦理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从小养成儒家所倡导的情操与品德。
诚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真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争鸣。顺应时代的潮流,各大门派的教育主张纷纷登场:儒家,强调的是教育功能,重教化,轻刑法,主张“有教无类”,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政,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阴阳家,主张“阴阳消息,五行转移”,提倡阴阳五行学……这诸多的学派,汇集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教育文化。这过程的促进,有孔子兴办的私学,汉代兴办的太学,隋唐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承袭,让教育主张得以发扬光大。
我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政府部门对普通民众一般不提供基础教育,按行政区划级别建立的官学系统(如府、州、县学)只为经过选拔出来的士子(俗称生员)提供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它是属于精英教育。普通民众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在政府教育制度的设计之内,而是完全靠民间私塾来予以满足。私塾在办学的组织形态方面主要特点就是简单方便、学时灵活、收费低廉,非常适合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其强劲生命力的基础。私塾处处可设,时时可办。孔子在一棵大树下,那就是一个讲堂;鲁迅在寓所,那就是一所大学。塾师常常以“就近入塾、方便就塾”为原则,依据农村地理环境设塾。不论是村落星散的高山峻岭,还是地广人稀的水泽湖乡,不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大族宗村,只要有间房子、有张桌子、有个学究即可,为学生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私塾学习时间灵活。无事者可以早来多学,有事者可以晚来早归;农闲时可多学,农忙时可少学;甚至可以将弟妹带到学塾,边照应边读书;如有旷课,可择日补课。所有这些,在时间上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权”,使学生能家务、农活、学习三不误,非常适合农场小农生产的实际需要。私塾收费低廉灵活,钱物均可;可一次交完,也可分期付给。虽然“谁给钱谁读书”,但实际上学费多少常常是根据家境贫富、农村季节、收成好坏而定。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科举教育等方面,从识字、写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调整、充实并规范。由于传统私塾塾生人数较少,一般只有十几二十人,塾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比较了解,采取的是个别教学,这就使得塾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接受能力安排课业、进行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
我国古代教育,从西周起,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就拿孔子说,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归纳教育的经验和实践,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提倡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道德教育,总结具备道德修养应该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项;提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主张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劳累,主张用教育来建立兼爱的美好社会,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创造性,这就使得墨家私学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春秋末期产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庄周,道家对教育的贡献是发明例黄老之术,这更适合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与儒、墨两家学派抗衡。再后来出现了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虽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颇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完善,就如当今社会我们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对于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也会更加有利,教育事业是使我们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个学派的思想教育对我们后来的教育事业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前要。
1.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私塾中一般没有干巴巴的道德说教,大都不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大谈什么道德理论,而是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具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使学生既接受了文化知识,也受到了道德熏陶,做到知识、道德教育两相照顾。在讲授《四书》《五经》时,他们常常找机会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私塾塾师针对日军侵华罪行给学生选讲《国殇》《正气歌》《过零丁洋》和戚继光平倭的故事及其诗词,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播下反帝爱国的种子,让学生懂得我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炎黄子孙从不容外欺侮。私塾这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能够收到专门作道德品质教育报告所收不到的效果,这使得道德教育内容较充实,摒弃了苍白无力的说教。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水乳交融,分不清到底是在进行道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从而使学生铭刻在心,成为终身恪守的信条。
2.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大都体现了因材施教
私塾实施的是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与因材施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材施教在私塾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年龄不同,所学内容则各异,程度和难度也不同。对于初入塾者和已入塾有一段时间者所采取的教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初入学者常常是把学生叫到跟前,先生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教完一个段落,先生反复领读几遍,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诵读,读熟后再到先生讲桌前背诵,背得烂熟,没有错漏,先生再教新的段落。对于入塾已有一段时间的学生,对新课文“开讲”后,学生必须“回讲” ,即复述塾师所讲授的内容。作文的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塾师对于学生的作文全收全改,批改十分仔细。常常将学生叫到前面来,进行面批,修改时运用连圈断句,对突出佳句加上连点的方法,标示精华或者创新肯定之点;篇篇都有眉批、总批,一一指出其问题之所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有收获,批改后都有进步。这样做可以抓住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问题的要害,当面指正,学生可从中获取很大的教益。【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的TRSP课堂研究”(项目编号:DHA1804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