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祥
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影响下,在“修辞立其诚”的泛道德主义目的论的支配下,修辞似乎成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代名词,于是人们只追求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效果和目的,而完全忽视过程、方法。这种只重目的、忽视方法的思维方式最终占上风,竭力贬低方法成为一种潜意识,把重视方法和过程贬低为 “奇巧淫技”“屠龙之技”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于是,修辞手法 (辞格)似乎只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刁难学生的把戏,或者是学者在书斋里把玩的高头讲章,或者是论辩者进行辩论的一种技巧。
在 “目的与方法同样重要”的观点看来,在追求 “有思想的方法,有方法的思想”的论者眼里,辞格绝不只是教师、学者、论辩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说话者在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状态下,努力习得、学得的一种技巧。语文课程就是要把这种习得技巧转变为学得技巧,使学习者运用这种技巧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并认识到辞格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上,实际上已经成为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象征系统,建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语言特色的审美体系,形塑并教化着人们的思维、语言、习惯、行动。
当工具性-工具论、工具理性、拜科学教大行其道的时候,当理性思维、理性逻辑并未建立却对诗性思维、诗性逻辑大加挞伐的时候,当生存意义、生活意义压倒存在意义的时候,讨论诗性思维、艺术逻辑,思考审美意义,建构审美课程,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是立足于应试做题所制定的标准答案,也不是满足于寻章摘句式的空泛学问,而是致力于搭建人文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桥梁,以此作为寻找存在意义、通向精神家园的路径。
循着这个路径,以课本为依托,高举诗性思维、艺术逻辑的大纛,向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审美情趣、诗意栖居的领域拓展,是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