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事件策略 推动学校发展

2019-09-25 03:55
师道(人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葫芦课题学校

朱 建

阿基米德曾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以此为喻,校长在带领学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就总是在寻找合适的“支点”和 “杠杆”,施加一定大小和方向的力,从而实现 “撬动”学校发展的目的。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的事件往往就能成为校长借力的 “支点”和 “杠杆”。再换个角度,如果借用系统学的观点,学校还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在外界的 “能量流”或 “物质流”的维持下才能保持有序的结构。因此,学校在自身的主题文化建设框架下,调配一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来支撑其发展的过程,就成为了一项 “系统工程”;有计划地利用、甚至创造一系列的 “关键事件”,进而构成 “能量流”或 “物质流”,则可以成为一种助力学校有序发展的 “事件策略”。

一块 “失落”的石碑

2016年8月24日,我 “空降”到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担任校长。西亭初中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虽有六十年的办学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有自己明确表述和标识的学校文化体系。又因为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生源数量逐年减少,且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农子女占比越来越高。刚刚到西亭初中的我分析认为,要给学校发展注入优秀基因,第一件要紧的事情便是梳理办学历史、建构学校文化,比如校训、办学目标等的确立。为此,我开始了深入的教师访谈和历史寻根。

老师们讲得最多的便是少年时期曾在西亭小镇求学生活过的清末状元张謇和他题写的 《西亭东桥铭》碑。张謇之兄在修葺扩建祖居之时,遵照他们父亲的遗愿,把故乡小镇上的木桥改建为石桥。因为当时小镇的西边也有石桥,所以此桥被称为东桥。张謇为此题写 《西亭东桥铭》,刻碑置于桥畔。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后来西亭镇区改建,拆除东桥时发现了 《西亭东桥铭》碑石。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块大青石板,被供销社抬去作为做西亭脆饼时掼糖用的平台,后来有人发现竟然是张謇写的 《西亭东桥铭》碑。石碑被重新发现后,经与当地政府协商迁入西亭初中校园内保存至今。

老师们讲得最多的还有西亭初中曾经辉煌的办学历史。在通州教育历史上,与第八次课程改革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一件较大的事情——普通高中办民办初中。后来有人统计,凡是同一个镇上既有高中学校又有初中学校的,初中学校几乎都被高中学校的民办初中给“吃光了”,西亭初中却成了几乎唯一的例外!虽然如今的西亭初中因为城镇化推进的社会趋势而面临一定的困境,但当年在西亭高中这所老牌四星级高中民办初中的挤压下还能存活至今,只要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这一条理由反推,就能想象西亭初中当年强大的生存能力!

关于校训的征集,大家建议从张謇的文集中去寻找,依据是 《西亭东桥铭》碑以及张謇与西亭的历史渊源。我赞同大家的思路,但也明确建议——“校训”还要能体现西亭初中过去六十年的自身办学积淀。经过反复的斟酌和筛选,大家从张謇的 “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中选取 “精进”二字作为校训,也完全能够传承、表达西亭初中过去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同时,还根据学校现状提出办学总体目标——“建设精致、现代、开放的精进学堂”,具体包括 “精进管理、精进课堂、精进课程、精进教室、精进服务,力求实现师生的精进人生”。又因为西亭初中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 “知行合一、精进树人”便也成了学校精神的精要表述。

至此,因为一块曾经 “失落”的石碑,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相遇,西亭初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建设方向——“精进行知”。

葫芦科艺 “立项”了

2019年5月24日,西亭初中申报的 《葫芦科艺课程的开发建设》成功通过了 “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评审,被确定为江苏省2019年内涵建设项目。其实,“葫芦科艺”原来不叫 “葫芦科艺”,而叫 “东桥瓢语”; “东桥瓢语”原来也不叫 “东桥瓢语”,而叫 “江海大地上的鬼城瓢画”。说来,又是话长……

为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我在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特别是将初一年级的社团活动纳入课表中,每周五下午第一、二节课分类走班。因为时间得到保证,走班社团搞得有声有色。只是,迫于学校的经费限制,也囿于西亭初中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主要集中在 “低成本、易上手”的项目上。为拓展社团活动的内容,我也积极地向专家、学者请教,比如在一次美术教学交流活动之后,我请市、区两级的研训员帮我出主意。在得知我校美术教师叶春老家在重庆的信息后,研训员建议叶老师可以尝试将巴渝文化和江海文化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出路。

就这样, “祖籍”重庆丰都的“鬼城瓢画”走进了西亭初中的美术课堂。但是叶老师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南通人不喜欢 “鬼”;另一个是瓢太贵。体育组的翟老师,给起了个新名字——东桥瓢影, “东桥”源自张謇题写的那块碑,而一个 “影”字倒也雅到极致;后来叶老师又从淘宝上 “淘”到了作画用瓢的替代品——纸瓢,至此两个问题得以解决。瓢是用葫芦做的,带孩子们在纸瓢上画了一段时间后,叶老师又开始和孩子们在葫芦上作画、烙画。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葫芦的数量需求较大,这门课程总体开销不菲,成本过高。

一次,北师大的邝红军博士路过南通,我邀他来校。在听我介绍学生在葫芦上作画的事情后,便问我:“为什么不种一片葫芦?”好一个 “为什么不种一片葫芦”!作为生物老师,我可以带学生在校园里种一片葫芦呀!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就可让学生认真 “参与”了,思路也由此打开。记得那天晚上,忽如其来的灵感让我兴奋得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我便找生物、化学、物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老师们商量,一个串联多学科的校本课程逐渐清晰:“一个孩子,在西亭初中三年时间,能够自己种植一棵葫芦,能利用葫芦开展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够制作出一支葫芦丝乐器,或能在上面雕刻、作画,或能用这支葫芦丝吹奏出一首曲子……”

显然 “东桥瓢影”已经不足以囊括葫芦课程的方方面面了,于是大家又开动脑筋,起名为 “东桥瓢语”。后来,在资料查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在做画葫芦、吹葫芦的事情,只是像我们这样以系统建构的 “课程的形式”并不多见。再后来又遇到南通的顾志刚校长,他建议给 “东桥瓢语”起个更通俗易懂的“大名”——葫芦科艺。其实,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维度,即 “垂直组织”和 “水平组织”。 “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比如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 “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在横向水平关系上组织起来。以 “葫芦”为载体的“葫芦科艺”课程即在横向维度上把纵向维度的各种课程要素有机整合起来,而成为了 “以美育人”统领下的综合实践课程。

一所学校六个课题

曾有人问,校长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什么?比较集中的回答,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西亭初中还确实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可是面对平均年龄超过45周岁的教师队伍,该怎样才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我刚到西亭初中的时候就做过教师队伍的盘点,其实西亭初中并不是 “一无所有”的。学校六十多人的教师队伍,有十几位高级教师,也有几位区级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尽管和大校、名校相比这样的优秀人才比例实在捉襟见肘,但好歹也是我的支撑力量啊!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动力,一个是源自内心的渴求,是为内因,这类情形只需提供平台和帮扶就可以了。另一个是源自外界的引导,是为外因,需要外界的 “催化”。自从实行岗位竞聘以来,许多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因名额限制而出现了渠道不畅的情形,但通州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另辟蹊径,大力拓宽了名优教师的评审通道,并且给予一定的优秀人才津贴,以资鼓励。第二通道的开辟,让我找到了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藉此,我锁定了45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和他们一起了解优秀人才评审的条件,帮他们从教师荣誉、论文、公开课、讲座、竞赛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自身的弱项,并以这些指标为切入点确定成长的目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中我们也发现,在各条指标当中,课题研究是老师们最突出的短板。当时,除去我所带来的一项省 “十二五”规划课题,全校竟只有一项区级课题;学校教师误以为教育科研是教授和教研员的责任,与一线教学无关,在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专业的研究意识和眼光。

课题研究从选题、申报、评审、立项、几年研究、结题等,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作,需要从长计议。为迎接2018年度 “十三五”课题增补申报,我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及条件、教师的关注视角及特长、课题申报的学术规范及热点,邀请专家和老师们多次座谈,碰撞、提炼和聚焦,组织大家分别从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三个层面展开 “冲刺”,居然成功获批省重点自筹两项、市立项两项和区级一项。至此,在原 “事件策略”课题结题后,西亭初中现在共承担省、市、区各两项共六项规划课题,研究内容涵盖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学生成长等领域。如此情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区所有学校中都算名列前茅了。

课题申报成功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已经 “骑在老虎背上”的几十位教师已经没有了退路,课题是要中期评估、最后还要结题论证的,课题研究是需要扎根到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去的。接下来的时间,我只需要适时督促老师们的研究进度、并为他们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指导和帮助了。其实,组织大家申报课题直接而言是为优秀人才评审做准备,完成课题的同时还能获得作为研究成果的论文;间接而言则是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参与了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归根到底是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并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事件策略”的本质意蕴

记得在一次校长培训班的结业论文答辩中,一位教授问我:“现在有一所新建的学校,从全国各地招聘了足够的名优教师,生源也不成问题。请问,怎样才能让这所学校最快、最好地运作起来?”我的回答是运用 “事件策略”开展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西亭初中涵盖了学校管理、课堂改革、课程建设、师生成长、后勤服务等多个维度的“精进行知”主题文化建设,就是以校训 “精进”为核心,以 “知行合一、精进树人”为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简言之,学校主题文化建设,就是系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发展目标和推进时序,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指向,通过一系列的主题事件如榜样引领、活动开展等,实现学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于形和内化于心。

乘 “事”而上是事件策略的“本体论”。什么是事件策略?简言之,就是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积极运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 “事件”、甚至创设原本并不存在的 “事件”,借助 “事件”来推动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策略。西亭初中 “精进行知”主题文化建设方向的确定,是因为确定了校训 “精进”,而校训 “精进”最初的源头是 《西亭东桥铭》碑。一人、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 “事件”资源,这里的 “事件”,就如同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支点找好了,事情也就解决了。

顺 “事”而为是事件策略的“方法论”。所有的事情,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依据。事件策略强调顺应事情发展的本来规律,或者说顺 “事”而为其实就是顺 “势”而为。从西亭初中 “葫芦科艺”课程建设的起源、发展和初步成型的过程可以看出,事情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的积累、调整,才可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从引进 “鬼城瓢画”到纸瓢作画,从买一批葫芦到种一片葫芦,从单一的美术学科到涵盖生物、物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综合课程,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螺旋上升过程。

因 “事”利导是事件策略的“实践论”。如果放到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事件策略还起到了 “任务驱动”的作用。西亭初中鼓励、引导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参与课题研究,正是巧妙运用了课题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推动作用。这与 “耗散结构”中维持系统秩序的 “物质流”或 “能量流”非常相似。 “为了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正是课题研究这一 “人为创造”的 “事件”不断驱动着教师向前奔跑,从而实现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目的。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为了学校能够持续向前发展,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本身就是 “事件策略”的运用。

猜你喜欢
葫芦课题学校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宝葫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