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关于知识,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所以仅有理论知识是片面的、不足的,必须知行统一。高校开设各类课程传播知识,每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都应有侧重理论性概括的理论教学和侧重经验性概括的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攀升,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这一时代背景给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交往方式和思维习惯无一不是在向旧的时代、旧的理念告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告别老套、僵硬的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突破,使教学相长,实现知行转化。
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串联起各个教学要素,以直接灌输为主的方式,将这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理论、观点、规律、原则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背诵、作业、考试等方式加以固化。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到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习惯,为实现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强调知行统一,更应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对大学生行为的指导上来,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忽视经验性的知识,体现在课程开设上,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实践课程的建设往往也是以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验证为目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偏重演绎思维,缺乏归纳思维,直接用理论课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实践课教学,使本应该很生动,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课程变得乏善可陈,学生没有兴趣,就很难有效地实施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学生理论考查成绩普遍较好,但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言行却差强人意的现象。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应“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教育部、中宣部等部委对加强高校实践育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以实践为基础建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它以大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需要广泛参与、连续时间、规范组织、科学评价等各方面的保证。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标准,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社会实践取代实践教学。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申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精神,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学分设置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2]这些文件明确指出了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应以此为纲领,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以思政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激励大学生主动探究社会现象和问题,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深化对于理论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各高校囿于经费、安全、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做到课程和学生两个全覆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的认识主体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形成、发展和检验,都离不开实践;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和认识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等。思政课教师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充分发挥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经验,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等。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开发是一大趋势。这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活动课程”,他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方面更加强调实践,另一方面还强调要用认识指导实践,强调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应包括“理论”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课程,还应包括“实践”课程,即开展实践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课程、校园实践教学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课程、网络实践教学课程等。只有实现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即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律与他律的矛盾。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这对矛盾得以统一,并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知识素养,更是一种行为能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通过设计和操作个体所处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利用和创设环境,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使其意志表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预期的反应相符。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实现了自律和他律的教育方法的统一,这样就形成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就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而言,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其意义在于运用,以“实践”为线索连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加进去一些鲜活生动的、可以触摸的日常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让大学生轻松愉悦地将枯燥的理论理解和吸收,完成思想的成熟和厚积。
课堂实践教学是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为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而实施的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新闻述评、案例解析、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会、演讲与辩论、学生参与教学等。“新闻述评”是指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对一周内的新闻要闻进行收集整理,在上正课前就挑选的新闻内容进行述评,这种把新闻“分享”与“评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案例解析是由教师结合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选择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事件展开分析,实现知行统一;课堂讨论是指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大学生自身问题为切入点,让大学生们各抒己见,平等、民主地交流探索;专题报告会是指邀请专家、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等来学校做报告;演讲与辩论这种形式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大学生理论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渠道,同时也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明辨是非;学生参与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选择性地安排一些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堂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使大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主实践,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实施的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成立理论学习协会、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等。成立理论学习协会是指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成立组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经典著作诵读会、党史研究会等。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是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各类相关知识竞赛或课程论文评选活动,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借助学生社团活动这一载体,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于校园文体活动之中。校园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让大学生在参与各式各样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熏陶,精神的充实,最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教学是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关心关注的课题,选取适合自己的社会调查方法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一种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提供志愿者服务、投身公益活动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指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两个假期返家返乡期间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一般也是指在假期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因其成本较低、时间充裕、资源丰富而可操作性很强。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有益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网络实践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运用网络这一新载体开展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超越传统意义的实践教学。随着网络迅速崛起为继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网聊、网游、网购,电子书刊也基本取代了纸质图书报刊,网络实践教学契合时代潮流且易为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虚拟空间体验、时事调研、专题网页制作、网络研讨等。虚拟空间体验是指学生被给定实践任务,浏览和体验“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等;时事调研是要求学生择一热点问题或焦点事件进行网上调查研究,并展开分析评价;专题网页制作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规划下,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运用网络知识技术,制作符合技术标准、便于浏览的专题网站或网页,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网”“四个全面谈”“五大发展理念专题网”等;网络研讨是指利用网络资源对前沿的理论问题和凸显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网络实践教学扩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大学生在提高辨别和分析能力的同时,领悟到了理论的魅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赢得网络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指“理论”教学,还应包括“实践”教学,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建构起“实践导向”与“理论导向”并重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