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内部控制的执行水平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成本控制有着巨大且相当明显的影响。虽然当前有些企业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影响,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好,仍然有一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和执行不充分进而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停留在制度的建设上,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企业单纯追求利润的增长,对于其内部控制并不是特别关注。事实上,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身内部控制的执行。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上下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充分,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其单单存在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将企业实际业务之间形成动态制约监督机制。企业领导没有内部控制意识,直接导致员工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更没有有效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致使各项制度流于表面。很多公司没有相应的负责监管的组织机构,很多机构设置上也存在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组织机构与组织机构之间也存在不合理的设置。
企业通过对各项审批环节的监督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风险的自行检查,促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由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各项职能界定不清晰,缺乏独立性,进而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许多内控部门在经理层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并且在许多环节上缺少监督的过程,内审只对凭证和账表进行核查,没有发挥应有的稽核作用,使得管理效能弱化许多,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风险认识还很淡薄,公司规模小,觉得建立评估机制没有必要,管理层习惯以自己的经验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判断,在风险评估等方面,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评估方法,更不会对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导致无法合理规避风险。各项潜在风险的存在对企业发展形成了隐患,逐渐的侵蚀着企业的利益,使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成本不断提高。
不少企业账务处理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各科目未能及时更新,其核算也未按各准则规定核算,往来科目不好核对,核算各项成本费用不准确。缺乏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当中不能有效筹划,合理预测,更是无法改进各项不利因素等。企业缺乏及时的交流沟通,信息不能共享,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员工互相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各层级了解的信息不一致。
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方向规划,各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信息系统模块使用的培训,企业领导不重视公司信息化建设,缺乏创新精神,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利益下降。不少企业还在沿用老套的管理办公方式,没有高效信息化办公软件,信息系统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重视公司的管理结构的建立,成立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好各层级、各岗位工作,更应该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防止监管无效的事件发生。完善人才招聘与选拔制度,能者上,弱者下,使企业内部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风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与员工沟通,征求员工意见,使企业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形成具有凝聚力、执行力的团队。
首先,以财务监督为主,财务部门加强内部报销及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核、流程审批。其次,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学习,熟悉法律制度,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的“红线”,加强管理。最后,建立企业内控部门或者请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定期审计,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错误,降低损失,在企业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许多企业规模有限,没有内控部门,无法控制风险,可以招聘专业的人员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价与估计。各企业应将每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障企业的利益。企业也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层层审批,逐级上报的制度,化解风险。企业各层级应加强沟通交流,防止风险的再次发生与扩大。
企业应将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允许兼任,使其内部相互制约。企业制定各级别人员的审批限额、审批时效,超出限额的必须由上一级人员审批,必要时可将审批最终环节过总经理。对实物资产进行管理盘查,使账上与实际情况相符。盘查出存在差异的,必须一查到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设立健全、高效的会计机构,依法纳税,编制预算,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建立KPI考核机制,严格控制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
选准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从企业信息化方向的选择上讲,信息化建设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只有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适时的引进财务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模块化管理,加强员工的信息化培训,形成高效务实的执行力。在信息系统以外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上下形成高效的沟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