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莹 蔡文璇 王一波
(广东电网公司管理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企业智库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正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企业智库”概念,并将其列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同年在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进一步将“企业智库”具化为“依托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机构”。从本质上看,“企业智库”是一种问题导向型智囊机构,相当于央企或国企集团的“创新大脑”,一般由集团下属科研机构担任,不仅要围绕集团科研、经营战略等问题提供最佳策略和方法,更需“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当前,建立内部智库已成为众多大型集团型企业提升战略决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施路径。
首先,企业智库是典型的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次,大多集团型企业,各机构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机构间的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具有极高复用和推广价值。再则,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众多国企央企经营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企业面临人才流失和专家引进所带来的知识传承体系被打破的难题。综上,企业智库亟需引入科学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将知识看作自身重要的竞争要素,对核心知识进行集中管理、积累、共享和应用,快速提升员工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效率,增强智库的智力支撑能力。
知识管理在中国起步于1998年,刚开始是学术性理论研究。自2003年,大量企业开始探索自己的知识管理实践之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联想、中粮、招商证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行业巨头已持续开展多年的知识管理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业务价值。
但当前众多企业智库应用知识管理的实际成效,远低于预期,知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大量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知识转换和共享难度大。二是研究目标与战略目标缺乏有效统筹,导致研究成果无法最大化发挥决策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三是部分企业智库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影响知识管理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选取突破点,以业务驱动为核心,以长效运营为目标,从系统视角出发,以“知识、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知识管理理念为基础,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并构建涵盖战略目标规划、内容梳理、组织架构、流程设计、评价激励等方面为一体的知识管理体系。打破专家隐性知识难以沉淀,显性知识缺乏共享,部门间存在壁垒,团队间缺乏交流互动,学习培训与研究所需胜任能力缺少对应,能力提升受限等问题。
一方面,随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显得愈发重要。另一方面,若想真正发挥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活力的作用,须注重建立科学的、具有差异性的内在激励机制。
图1 “知识、项目、人才”中心融合促进示意图
如图6所示,新型的转发表结构FISE有2张TCAM表和2张SRAM表。一张TCAM表存储目的表,每条表项是一个目的前缀到目的索引号的映射;另一张TCAM表存储源表,每条表项是一个源前缀到源索引号的映射。一张SRAM表存储所有转发规则的下一跳的索引号,该表被称为二维(TD)表,表里的每个单元格被称为TD单元。通过一个目的索引号和一个源索引号,可以定位到一个TD单元并获得一个下一跳索引号。另一张SRAM表中存储了下一跳索引号和下一跳接口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该表被称为映射表,它能缓解下一跳信息占用存储空间过大、冗余信息过多的问题。
激励机制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组织中员工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联合国《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调查报告中,明确将来自领导者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的激励作为知识管理顺利实施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将知识管理激励的调查研究列为知识管理九大研究内容。激励分为外在激励(物质形式激励)和内在激励(精神形式激励),外在激励是指工作外的奖赏,包括报酬增加、职务提升等;内在激励指工作本身带给人的激励,包括工作本身的趣味、让人有责任感、成就感等,使人自身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励力量。欧美学者调查发现,外在激励能使组织内10%-15%的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内在激励则可促使70%-80%的员工积极参与。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识别核心知识资源,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是知识管理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知识分类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知识在平台中存储、应用的效率和效果,对知识管理平台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知识管理国标建议,可从业务、专业、知识类型、组织、产品、项目、行业等多个维度对知识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从而形成多维化、体系化、全局化的知识分类架构体系。
知识管理是否融入并支撑业务,是知识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业界研究发现,传统知识库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中难以具备持久生命力。当前“知识+”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发展的前沿方向,是知识管理与业务结合的最新实践模式。“知识+”强调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知识连接,连接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即时化(Just In Time),即让各类知识资源为业务过程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将业务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沉淀。
以三位一体知识管理平台作为技术支撑,以实现连接知识、驱动业务、促进共享和创新思想为目标,协同战略、内容、组织、流程和激励等方面,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的知识管理体系,推进知识管理体系有效落地并激发显著效益。
为促使知识管理成为长期性、持续性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需要搭建完善的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投入充分的人力资源。从业界来讲,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混合式,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在设置组织机构及职责时,应力求与现有组织结构进行良好匹配,最大限度减少组织结构和组织角色的变化,实现知识管理在组织内的平稳展开。另一方面,在平台建设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基础建设期,关键在于培养用户习惯,鼓励用户参与,注重共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工作;快速发展期,侧重组织学习发展与共享机制,注重部门和机构间知识共享,积极开展各类分享总结活动;成熟腾飞期,注重增加知识管理平台的友好度、接受度和用户粘性,保持知识管理工作的长效性。
图5(a)中实线是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线面混合数据中轴线提取结果,虚线是本文提出算法的中轴线提取结果。重点放大线面连接处,从(b)图中可以看出,对于混合数据Delaunay三角网仅能提取面状要素中轴,无法保留原有的单线数据,该中轴线与原有线状数据未建立拓扑关系。图5(c)中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形态学的细化方法则能很好的避免以上问题。
项目中心通过对各类项目的精细化、知识化管控,支撑各项业务和研究工作的高效开展。项目中心可采用集成管理思想,对内部知识库中各类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端对端”管理,包括过程监控、协调和实施工作,项目成果收集、评价、提炼和推广,以及项目考核与评价工作等。通过项目中心,企业中高层可以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执行层面人员在项目过程中可以获取各类知识成果、专家资源的有力支撑;组织可以固化关键项目过程资产,建立组织业务最佳实践,实现知识沉淀和重复利用。
不同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不同,以及业务特征和战略目标不同,会导致其在知识管理战略选择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时,需在知识管理现状评估和行业对标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管理建设的具体需求,制定符合实际业务发展和研究需要的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并将知识管理战略融入到组织战略中。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即利用各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手段,对内部知识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客观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并在深入分析知识管理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智库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规划知识管理总体建设蓝图(包括知识蓝图、技术蓝图、管理蓝图、文化蓝图等),制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从而为知识管理建设指明方向和具体路径。
1、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一是参保农户逐年增加。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投保的积极性,从2012年以来,各县(市)农业部门组织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会议,传达了省里文件精神,调动了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县、乡两级农经干部深入村屯,采取面对面、现场答疑的办法,让农民群众深刻理解国家开展农业政策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农民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参保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市完成种植业保险面积210.5万亩,到2018年种植业保险面积完成381.4万亩,比2012年增长81.2%,年均递增16%。
知识管理流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规范组织的知识管理行为,明确不同人员的工作分工和操作步骤,实现端到端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知识的全生命周期为指导,整体规划,将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内各角色的职责按照序步骤化,与业务流程无缝融合,促进有效协作。知识的全过程周期管理覆盖七个环节:创造(生成知识)、获取(以各种方式获取并存储知识)、评估(定义知识价值)、分析(分类整理知识)、发布(传递分享知识)、运用及管理。
为解决传统知识管理脱离实际业务的问题,找准平台建设突破点,从业务场景出发,以知识为连接点,突出项目、成果和人才价值,将知识与人、业务、项目通过标签相互联接,实现“知识、项目和人才”三大中心的有效联接和互动(图1),使知识来源于业务和研究,并且服务于业务、研究及人才培养。
知识中心是对内外部知识资源的集中汇聚、统一管理中心。知识中心既有来自组织内部的知识成果,以最大限度发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效果;也有来自组织外部的多领域情报信息,以辅助企业智库开展外部形势分析和内部业务,以及战略发展研究分析。知识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专题,提供知识存储、共享、加工、利用等服务,满足企业智库各业务线的知识支撑需求。
人才,是支撑企业智库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人才中心通过建立内部人才库,集中管理各类人才,各类项目负责人可以突破部门壁垒进行人员配置,充分挖掘人才价值与潜力。同时,建立外部专家库,汇集外部各研究领域专家信息,搭建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人才中心以“人”为中心,实现对专家信息及其知识贡献的统一聚合与集中展现。用户可以全面了解专家贡献的知识、回复的问题、发布的案例,还可以与专家沟通互动。
莫里森巧妙地利用视角聚焦转换、限制叙述、倒叙模式以及镜像理论等方式,构建故事悬念、增强文章张力,通过递次设置重要文本动力来推进故事进程,并让读者随之做出相应的伦理判断(CHILTON,PAUL,1980)。
知识管理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运营,业界对于互联网产品运营已有成熟的方法,可以组织像运营互联网产品一样去运营知识管理平台。对于知识管理运营,最重要的目标在于,拉来并留住新用户,并促进他们活跃。知识管理运营手段包括内容、用户、活动和数据运营。内容运营,是把用户产生的高质量内容,通过编辑、整合、优化等方式进行加工,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地推广和传播。用户运营是以人为中心,贴近、团结并引导用户,如对知识管理员的管理和培训,对专家影响力、品牌度的包装和推广,对核心用户的激励和关怀等。活动运营是以线上线下的专题活动为载体,推动用户参与。数据运营是监控知识管理平台的关键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平台健康度,观察运营活动效果,通过数据分析不断调整运营策略。
企业智库作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大脑”,知识管理是提升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知识管理能帮助企业智库实现组织、业务、员工三大层面的价值提升,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支撑企业智库的发展。从组织层面来看,知识管理能够引领业务规划,集聚核心能力,营造共享文化;从业务层面来看,知识管理能够沉淀业务成果,提高协作效率,提升业务质量,打造高价值研究成果。从个人层面来看,知识管理能够快速提升员工能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创新思维,全面人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