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人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

2019-02-20 04:10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石油化工石油

谢 敬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对于中国石化人来说,党的初心和使命可以具体化为“壮大国有经济、振兴石化工业、保障能源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这是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同志在2018 年庆祝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大会上概括的。要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离不开对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运动的历史逻辑的洞察。同样,要深刻认识中国石化人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必须放到中国石化从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中去 理解。

回顾和梳理中国石化守初心、担使命的奋斗历程,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中国石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市场化的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性质决定了它的初心和使命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需要和国家意志。因此,考察中国石化的奋斗历程必须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展开,这一点可以说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石化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密码。同时,考察中国石化的奋斗历程还需要拉长历史的维度,只有把中国石化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放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来认识,才能更深刻理解中国石化所沉淀的文化、价值观和优良传统。

1 中国石化工业的创业和奠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发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初心和使命。这个“伟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第二,“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这两个方面都对石油石化工业的创立与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石油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化肥和化纤等化工产品又是解决吃穿用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时石油化工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原油产量(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为12 万吨,全国原油加工能力为17 万吨,石油产品品种为12 种,国内消费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从国外进口。甚至到了1955 年,日本每亩播种面积平均使用化肥25 千克,中国只有0.075 千克;全世界生产塑料大约400 万吨,其中日本生产10.1 万吨,中国只生产了0.8 万吨;全世界合成纤维产量为26.8 万吨,其中日本产量为1.6 万吨,而中国则完全不能生产。

这种状况给从战争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领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两方面的:一是国家安全方面。1953 年,朝鲜战争刚刚停战,国际局势仍然紧张,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依然十分严峻;二是民生方面。回顾历史,中国很多战乱都是由于粮食问题引起的。为了解决粮食布匹等吃穿用的问题,从1953 年9 月起,国家开始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城乡人口必须凭布票才能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石油产品则需要凭油票购买,中国进入票证经济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党和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方针,并把石油和石油化工作为赶超型工业化的重点产业。

这就是中国石油化工工业起步时担负的使命,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由此,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拓荒者开始了创业和奠基的进程,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逐步崛起。石油石化人开始了践行初心使命之旅。

经过石油石化人的拼搏,中国于1978 年实现了原油产量上1 亿吨;到1965 年,中国石油产品实现当时供需水平上的全部自给;到1984年,各炼油厂全部石油产品品种中,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的品种比例达到28.6%;国防科研用特种合成油脂的研制与生产取得骄人成绩,一些特种合成油脂用于国内自己研制的原子弹、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在20 世纪70 年代集中引进化工装置的“四三方案”的助力下,一举解决了人民群众吃饭穿衣问题,彻底结束了“票证经济”时代。

这个创业奠基的过程充满着战天斗地、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沉淀着中国石化人独特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国石化正在开展学习陈俊武院士活动,他是当时代表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突破的“五朵金花”的重要主持者之一。在陈俊武院士等科技工作者的开拓性工作中可以看到石油石化人家国情怀、求实作风、担当精神、高尚品格的“根”和 “魂”。

2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成立和改革

要深刻认识中国石化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初心使命的内涵,就要回溯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总公司”)这家国有企业。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说它关键,来自两个重大问题的提出。一是如何提高1 亿吨原油的经济效益。1978 年以后,每年的原油产量连续超过1 亿吨,如何提高它的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成为中央十分关心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到70 年代末虽然基本满足了国家需要,但效率很低、效益很差。当时全国作为燃料烧掉的石油就有4000 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应该烧掉的,是很大的浪费。而为了满足需要,每年仍要进口20 万吨橡胶、40 万吨塑料、20 万吨化纤及单体,开支一大笔外汇。除了技术和认识的不足外,地区和部门分割的体制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严重的原因。石油部管辖厂只需要生产油品等燃料,化工部管辖厂只需要化工用的原料,纺织部管辖厂也只考虑生产化学纤维原料的需要,其他的伴生产品就掺到燃料里,掺到汽油中,当成燃料烧掉,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综合利用的效率很低。二是中国在70 年代末80 年代初进入改革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急需突破口,石化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中国石化总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这既是中国改革的产物,又是中国 改革的缩影。

1981 年9 月,国务院成立以康世恩为组长的石油化工、化纤综合利用规划小组。规划小组完成并上报《关于如何用好1 亿吨原油的意见》,建议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 年2 月19 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7 号文件,决定正式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并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备小组。7 月12 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成立大会。这一天随之成为中国石化成立的纪念日。根据中央7 号文件的规定,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的39 个炼油、石油化工、化纤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集中了全国石油化工的绝大部分骨干企业,其中包括一批较大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

党中央对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决心是很大的。时任国务院总理在一封关于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信上明确批注:“只要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就要坚决干,冲破各种阻力!”“要注意六个字:‘决心’‘冲破’‘做细’。”党中央对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也是寄予重望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期望将中国石化总公司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为开始启动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创出一条新路;但也不要变成新的石化部,不能走老路。二是期望它为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做出大贡献,解决10 亿人的吃穿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 和积累。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是一场剧烈的体制机制变革,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一些部门、地方、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再加上观念的冲突,故而这场改革并不一帆风顺。例如,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的时候,中央已决定把外贸部管的石油化工产品进出口业务划给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口总公司也做了合并的准备。但因中央有人反对而被迫停下。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中国石化人为了践行使命不畏艰险、锐意改革、直面挑战。从1985 年到1995 年,为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两轮投入产出承包和经营机制改革。依靠投资结构多元化,救活了大庆石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四套大乙烯。开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扬子-巴斯夫苯乙烯公司、扬子江乙酰化工公司、中法合资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等合资企业相继成立,镇海炼化股份公司和茂名、扬子、大连、锦州等公司的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有些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乙烯压缩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打破了国外垄断。以工程建设为主体,在国际劳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成功地打入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市场。通过装置与企业达标活动,要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逐步形成了精细管理的特有 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铸育了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1986 年,总公司党组总结提炼了全行业的石化精神、石化意识,这就是:继承和发扬大庆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事业追求上的开拓进取意识,认真办事的严格、准确、求实作风,亲密团结、相互支持的全行业集体荣誉观,敢打敢冲、思想过硬的队伍风貌。这种石化精神、行业意识,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就是“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这种企业精神的内涵伴随着石油石化人的汗水与荣誉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3 中国石化的重组和改制

1998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不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又进行了改制上市。这两步可谓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所经历的两次重大改革,把中国石化事业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中国石化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开始成为追求的目标。要理解这个时期中国石化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就要对这两次重组和改制做一个追溯。

决心重组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的大潮。二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战略性改组阶段,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培养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三是1983 年成立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虽然是石油化工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但它终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的。它的弊端是:上下游分割,产销脱节,内外贸分离。这种体制使中国石化总公司这样大型的企业不能真正成为经营主体,不能形成竞争实力,这种状况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石油石化行业进行重组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随之提出各种方案。有人就主张,根据我国多年形成的石油工业区域格局,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新星石油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联合石油公司、联合石化公司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一部分职能)统一纳入改革范畴,重组或改组成几个上下游一体化、具备产供销和内外贸职能的石油集团公司。这个建议引起了副总理朱镕基的注意。石化工业的老领导盛华仁和李人俊一致认为,分片组建集团公司虽然可以在内部减少重复建设,但外部却很难控制,并且还可能会削弱竞争能力,因此应该在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基础上分别组建上中下游一体化、各有侧重、相互竞争的两大集团公司。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建议得到国务院 支持。

1998 年3 月10 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基础上,对石油开采、炼油化工和成品油销售企业采取无偿划转的方式,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组建的两大集团公司于1998 年7 月27 日同时挂牌成立。由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游规模较小,200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将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产业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促使企业不断增强活力,为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成长为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奠定 了基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0 年10 月成功地整体改制上市,标志着我国石化工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产权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

刚重组便改制,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国企改革理论的突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二是与国外大公司的竞争压力。这是整体重组改制的内在动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存在着核心业务不突出、多级法人并存、管理与决策分散、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使得资源、资金、资产得不到优化。这些都影响了整体运行效率,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致命弱点。

三是一些直属石油石化企业的股改试点,为中国石化整体改制上市提供了经验和借鉴。1993年7 月26 日,上海石化的股票在中国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1994 年12 月2 日,镇海炼化股票在中国香港正式上市。紧接着燕山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石家庄炼油厂、锦州石化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分别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下属子公司分别上市,募集资金有限,而且因各自分散上市,造成总公司内部不必要的竞争,不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整体效益。

四是解决发展资金的需要。1998 年11 月23日,吴邦国在听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关于当年生产经营情况和下一年计划安排的汇报后指出,从石油、石化情况看,解决发展问题首先还是要考虑整体改制上市。上市后还可以吸引一部分外资,由于是我们绝对控股,所以无碍大局。已经上市的还可以把国有股卖掉一部分,补充企业的资本金。

在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和吴邦国副总理的关心和指导下,1999 年7 月启动整体重组和改制上市,形成整体重组改制方案。2000 年2 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独家发起方式,设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并正式挂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整体重组改制,基本目的是通过业务、资产、债权、机构、人员等多方面的重组,使上市公司成为一家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管理与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由集团公司控股、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经过整体重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业务集中于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炼油、石油化工和产品销售,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产 结构。

2000 年8 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进行全球发售。10 月发行167.8 亿股H股并融资约35 亿美元,10 月18 日实现中国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上市。2001 年7 月发行28 亿股A 股融资118 亿元,8 月8 日成功实现了上海上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境内外四地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和历史性突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成功改制上市,但改革并没有停步。2001 年组建国际石油勘探公司,2003 年将原国际石油勘探公司重组成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和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实行控股管理体制和深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2012 年启动新一轮改革重组,完成炼化工程、石化油服、石化机械、长城能化等有限公司的组建和矿区(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整。炼化工程有限公司2013 年在中国香港上市,石化油服有限公司、石化机械有限公司2015 年在国内上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继2001 年收购新星石油主业资产后,完成了润滑油、催化剂、化工销售、天然气、燃料油销售、炼油销售等专业化重组。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加快了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推进了处置僵尸企业和开展特困企业专项治理的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随着中国石化改革的深化和做强做优做大,中国石化人所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内涵。在2018 年庆祝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大会上,戴厚良同志将这种企业精神概括为“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集中体现为“产业报国、为党分忧的责任意识,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爱岗敬业、忘我奋斗的奉献情怀”的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精神成为凝聚新时代中国石化人的动力和价值观。

4 历史的启示

中国石化的成长壮大,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指导、支持的结果,是国家需要和国家意志的产物,也是全体石化人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石化成立以来的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展示。

为了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这是给新时代中国石化人发出的命令和动员令。作为石化人,要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好中国石化决策层制订的相关行动计划,坚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抚今追昔,中国石化人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历程中有这样几条经验对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牢记产业报国的使命。中国石化工业“建”与“兴”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的需要和支持息息相关,寄予着国家的殷切期望,承担着产业现代化的重任。正如中国石化成立时中央领导同志所说,“你们振兴了,我们国家也就振兴了”。石油石化人“报国”的责任和使命主要就是两条,一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通过提高石化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石化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不谓不多,但在国家利益和公司利益发生矛盾时,都坚决服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怀抱着为国为民的抱负,坚决全面地履行好自己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石化人,要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深刻地认识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是石化人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第二,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中国石化自成立以来,改革不断深化。从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的管理体系开始,到实施两轮投入产出承包、引进外资搞建设、进口国外原油,再到整体重组改制上市、完善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清理整顿对外投资、推进专业化重组、对外合资合作、国际化经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中积极作为,中国石化走出了一条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在新时代,只有深化改革,永不懈怠、勇往直前,加快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把公司做强做优做大。

第三,开放是引领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国石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扩大开放有关。“四三方案”一举奠定了石化工业前进的基础,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把对外开放作为创业理念,对标国际标准寻求企业振兴之道,针对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短缺开始到国际上去找出路,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中国石化适时提高开放层次,与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国际化经营内涵,初步形成了全球资源投资格局。开放、改革、发展三者形成的良性互动助推了中国石化持续发展。

第四,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一定要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支撑引领产业不断发展,直至迈向中高端。中国石化工业的奠基、崛起、振兴与跨越无不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正是对中国贫油论的否定,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整个石油工业的突破;正是有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石油炼制技术的突破,才有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崛起;正是有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重大突破、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和石油化工主体技术,以及能够依靠自主技术设计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和芳烃工程等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石化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的大型跨国公司,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事业发展,人才为本。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中国石化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支勇于攻坚克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支充分组织起来的职工队伍。当前,应牢固树立“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的理念,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结合中国石化实际,切实抓好从严治党和人才强企工程,抓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中之重的工程。

猜你喜欢
石油化工石油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22 年第23 卷总目次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奇妙的石油
《石油化工建设》第41卷总目次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河南龙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