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8年高职院校示院校建设开始,很多高职院校实施了素质教育项目,并构建了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积累大量素质教育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状况和学生的成长,除了记录作用外,还有哪些价值,从数据中是否可以找到反映或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人才培养的现实与发展视角,本文试图通过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在校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与学习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与自我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设置、素质教育平台的搭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优化有哪些启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从2008年开始构建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体验式训练为主导、成长性发展为目的,由“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一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一园)组成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下设基本素质、职场素质、科技创新、创业四大基地,并由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团队训练、科技立项、项目孵化、创新论坛、创业探索与创业实践等十一个模块及57个动态化项目组成。其中基本素质含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模块,职场素质含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团队训练三个模块,创新素质含科技立项、项目孵化、创新论坛三个模块,创业素质含创业探索与创业实践两个模块[1]。整个体系以“体验、感悟、成长”为主线,培养学生既具有普适性、创新性,又有较强专业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体系运行以来,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教育项目,积累大量实施数据。这些数据的意义和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挖掘和开发,如何探寻数据的意义和价值,并利用这些数据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龙源数据、万方数据等平台文献研究来看,有关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数据研究以及对素质教育实施后的跟踪反馈研究较少,对素质教育培养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对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发展研究以及学生对现有素质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和反馈研究比较少[2]。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与自我发展呈正相关。素质教育活动参与状况采用素质教育分进行评定,自我发展通过学生大赛获奖、评奖评优、学习成绩绩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即学生素质教育分与学生大赛获奖、评奖评优、学习成绩绩点呈现正相关。
基于这个假设,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素质教育分的计算方法。二是学生大赛获奖、评优项目的选择和学习成绩绩点的计算。首先,素质教育分的计算方法。素质教育分是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并通过考核后获得的成绩,是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参与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素质教育活动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重点在过程性考核,具体包括态度性评价和知识性、技能性评价三部分。学生参与基本素质领域和职场素质领域活动并通过考核,可得5个素质分;参与科技创新领域和创业领域素质教育活动并通过考核可得10个素质分。每位学生的素质教育成绩依托素质教育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记录、查询和反馈。其次,是学生大赛获奖、评优项目的选择和学习成绩绩点的计算。学生大赛获奖类别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类、文化素质类、身心素质类、技能大赛类、生涯规划类等,按获奖等级分别赋予相应分数。本研究的赋分标准为:国家级大赛获奖一等奖100分,二等奖80分,三等奖60分;省级大赛获奖一等奖50分,二等奖40分,三等奖30分;市级大赛获奖一等奖30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20分;校级大赛获奖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5分;二级学院大赛获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
评优主要包括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大学生年度人物、社会实践优秀队员等称号,根据评优等级赋予相应分数。本研究的赋分标准为:省级优秀80分、市级优秀60分、校级优秀40分、二级学院级优秀30分。
绩点由教务处提供,指学生在校三年间课程学习总成绩的平均绩点,反映学生在校三年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主要的思路是,分析学生的素质教育分,并与学生在校的获奖情况、评优情况、成绩绩点进行相关性研究,探索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依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信息管理平台记录的数据,以2017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7个二级学院4100名毕业生中随机抽取1065名学生,其中男生454名,占43%,女生611名,占57%。样本是素质教育全程的参与者、获益者和反馈者,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研究收集样本在校期间获得的素质教育分、课程成绩平均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四个方面数据,其中素质教育分包括素质教育总分以及基本素质、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分四个领域分,数据从素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直接导出并整理。课程成绩平均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的资料从学生成长档案中获得,并对照赋分标准转换成相应分数。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素质教育分、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的描述性统计。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高职生在校期间素质教育平均分达181.65,标准差为72.91,最低分45分,表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素质教育活动中,素质教育活动参与度高,但个体间素质教育活动参与度差异较大。对比各素质教育领域的平均分发现,基本素质领域学生参与量高,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参与量偏低。学习绩点接近正态分布,是反应学生在校课程学习总体状况的指标。大赛获奖人数为115人,占样本总量的10.8%;评优人数为213,占样本总量的16.9%,表明高职生在校期间大赛获奖人数比例低于获荣誉称号学生的比例。
表1 素质教育分、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的描述性统计
2.素质教育高低分组在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平均数差异比较。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如果数据呈正态分布,以27%作为区分高低组的临界点,所得到的鉴别度可靠性最大。我们假设,如果学生数量足够多,学生素质教育得分接近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将素质教育总分排在前27%的学生作为高分组,排在后27%的的学生作为低分组,比较素质教育总分高低分组在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上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素质教育总分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的平均值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2 素质教育高低分组在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平均数差异比较
3.素质教育分与绩点、大赛获奖、评优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高职生在校期间素质教育分、基本素质、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与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素质教育总分与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之间均相关显著;基本素质分与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之间也相关显著;职场素质与绩点、大赛获奖成显著相关,与评优相关不显著,接近0;创新素质分与绩点、大赛获奖、评优之间相关显著;创业素质分与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之间均相关显著。
表3 素质教育分与绩点、大赛获奖、评优之间的相关分析
4.素质教育各领域分对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线性回归分析。为进一步讨论高职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关系,分别以基本素质、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为预测变量,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为因变量,在检验标准α=0.05水平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结果发现高职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均正向解释其在校期间的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上的变异。
表4 素质教育各领域分对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线性回归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培养项目,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本研究发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得分高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绩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的表现显著高于素质教育活动得分低的学生。这说明素质教育活动参与度的高低与学生的在校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全面、积极的学习生活参与度会促进学生在知识积累、认知思维、组织表达、道德价值等不同维度的发展[3][4]。本研究证实高职素质教育领域,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同而导致个体发展差异的现象客观存在,此外也证实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的有效性,素质教育活动参与度高的学生相比参与度低的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也说明学生在校生活各方面的积极性、活跃度与自我发展成正比。
从回归模型摘要中可以看出,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两个自变量与效标变量“绩点”的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13,表明两个自变量共可以解释“绩点”13%的变异量;“创业素质”自变量与效标变量“大赛获奖”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为0.03,虽然显著,但解释量几乎为零;“基本素质”和“创业素质”两个自变量与效标变量“评优”的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08,意味着两个自变量共解释“评优”8%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参加综合素质活动,能显著促进自我发展,在绩点、大赛获奖和评优三个方面取得更好成绩。基本素质高的学生,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道德操守,知道如何做人做事,掌握更多人文和科学的知识,拥有更健康的身心;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促进高职生在专业学习中专注并主动思考,进而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样,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创业素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校服务工作中,在评奖评优中更有优势。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胆识、知识和见识,而拥有创业素质的同学在参加大赛中,更易脱颖而出,获得比赛荣誉。
高职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呈现高高低低的特点,即基本素质类活动参与度高,差异性也高;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参与度低,差异性也低。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拥有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具有普适性、实用性、公民性的基本素质能力,从大一伊始就开设了选择自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本素质类活动,高职生从入校起就开始参与基本素质活动,但参与程度因人而异,呈现出较高差异性。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校有部分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但总体而言,高职生对提升这三方面素质能力的意识仍较为薄弱,导致低参与度和低差异度。
基本素质对自我发展中绩点和评优的影响要高于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影响。相比其他素质领域,基本素质对绩点和评优的回归系数最高,表明积极参加基本素质活动,能显著促进成绩和评优的提升,进一步证实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对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基本素质对大赛获奖的回归系数几乎为零,而创业素质对大赛获奖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创业素质的提升对在大赛中获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职场素质对效标“绩点”“大赛获奖”“评优”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表明职场素质对这三个方面的解释力较小。从表1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职场素质的标准差相比其他三个素质领域的标准差低,即样本的职场素质分的差异性最低。存在的原因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高职生职场素质能力的培养,有较大一部分活动是必选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因此,高职生职场素质类活动参与度差异较小,对其自我发展的影响需要再进一步证实。
实际上,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体制机制密切相关,与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主体内容紧密相连[6]。本研究是基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从人才培养的视角,依据数据分析,证实高职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对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证实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后续工作中,要继续开展内容丰富的基本素质类活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同时要提升学生活动参与度,打造有吸引力的素质教育品牌项目。活动参与度是影响高职生在校期间成长的关键因素,学生活动参与程度越高,其自我评价就越高,就越能促进在知识学习、思维能力、职业探索等不同维度的发展。因此从活动设置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品牌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学生想参与,参与有收获,收获有成长的品牌项目,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活动中。高职院校还需要发挥教育评价效应,实现评价结果应用化。完善效果反馈机制,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获得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