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

2019-02-20 08:10
职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问卷互联网+

教育学者以及以国家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各级各类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探索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从未中断,我国教育领域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但一段时间以来,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大学生生命事件的报道并没有出现社会期望的锐减,这样的形势不免让人忧心,同时也发人深省,究竟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才能唤醒青年一代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尊重与警惕,尤其在这样的新时期,怎样实践生命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命、生活及生存的积极信念,做到知与行的统合,这是当代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终日苦思的问题。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现代化的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生命教育概念。最初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而今生命教育的内涵早已不再限于此。如浙江大学王东莉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1]。又如刘济良也在其论著《生命教育论》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关注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2]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还有学者提出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问题都应该一并被纳入现行的生命教育的范畴当中[3]。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内涵还将继续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拓展更新,课题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连续的终生教育,它应伴随着人的成长的各个阶段,在“互联网+”时代生命教育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递生命意义和现实的生存技能,还要让受教育者明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尊重和保护生命,完成这一教育使命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二、关于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江西省内8所高校(含4所本科院校和4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0份(含学生问卷800份和教师问卷30份),回收问卷共计 811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71%,剔除掉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784份(含有效学生问卷757份,有效教师问卷2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67%。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21位,约占77.78%;职务为学校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教师有14位,约占51.85%。被调查教师的样本结构可详见表1。在选取学生调查对象时,结合调查目的以及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课题组向大一新生发放问卷100份,向大二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向大三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向大四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各年级学生占比详见图1。

表1 被调查教师结构表

图1 被调查学生占比统计图

课题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对被调查的8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发现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实践集中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视角趋于集中,教育内容不能满足时代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对大学生开展了生命教育实践,且这些高校基本上都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以及基本生存技能教育(如遭遇火灾、溺水、地震等时,如何自救和他救)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按计划推进。这些内容无疑是生命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是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而言,仅仅这些内容显然还是不全面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生命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新的内容要求,若干网络诈骗、网络贷款、网络暴力等有互联网参与的致害甚至致死事件的频频曝光提示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递生命意义和现实的生存技能,还要让受教育者明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尊重和保护生命。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不全,生命教育课程需要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感染力

调查结果显示8所高校实践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较多,如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创建生命教育知识宣传栏、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日活动和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相关专题讲座等等都是目前常见的生命教育形式,但是从现有的教育形式来看,问题仍然存在。如当前大部分高校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政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个知识单元,只有少部分高校会开设连续而系统的生命教育必修课。而且从问卷中所反映的生命教育效果来看,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当前虽然学校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但是他们认为所接触的生命教育只是“在较低程度上改善了一部分学生对生命及生命意义的认识”而已,他们渴望有专业的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为他们传授科学而专业的生命课程知识,如生死哲学课、生命伦理学课、网络空间安全课等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很明显,现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渴求,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需要一支专门的专业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其系统化和专业化。

(三)高校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区对生命教育的贡献不足

从收集到的结果来看,目前8所高校实践生命教育的主要人员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校学生处或团委的工作人员,而学生家庭的教育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现实中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关注非常有限,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家长本身缺乏且无从获得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可是,与这一现象相矛盾的是,调查中有60%以上的学生表示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对他们的生命观和生命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父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正处于从自我矛盾到自我同一的发展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帮助他们实现对生命的全面认识,帮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由此可见,学校可以而且有必要采取某种方式手段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生活社区的交流与合作,让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加体现出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的特性。

(四)高校生命教育与中等教育重叠,且大一是生命教育较为集中的阶段,高校缺乏连续的生命教育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表示在学校期间“偶尔”或“有过”接受生命教育,并且教育内容与形式与高中时期所受教育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或提升,而刚入大学时是生命教育较为集中的时期,被调查的8所高校中几乎没有哪一所会依学制制定连续性的生命教育计划,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生命知识及体悟就失去了得到及时强化和升华的机会。高校生命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而非仅仅是初入学的新生;高校生命教育也需要加强与中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需要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触动人心、引人深思。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战略让人们见证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而在此次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在他们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互联网传媒是他们获得各类生命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主动把互联网因素考虑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中来是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新时代对高校生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生命教育内容需要及时拓展,在现行教育的基础上,把网络空间安全、网络法规等新型网络知识纳入高校生命教育内容是时代的新要求

网络空间既是信息的存在空间,也是人的生存环境,可以说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既关系着信息的安全,也关系着关人的安全,是人和信息对网络空间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由于人们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淡薄,亦或是由于人们实在是缺乏关于维护个人网络空间安全的专业知识,还可能是因为少部分人对新的网络安全法规缺乏了解,使得网络案件层出不穷,轻则误导人生价值观、重则会危害生命,此类事件的频发传递给社会的信息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存在漏点,与互联网相关的安全知识必须受到关注,网络安全法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型的安全知识、法制知识都应当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内容,学生必须学会网络环境中的生命伦理、学会在网络空间中尊重和保护生命。

(二)高校生命教育需要更系统的课程布局和更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利用互联网技术缓解教师紧缺问题的同时应提高课程的感染力

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此次调查反映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明显不足,生命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较为紧缺,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校需要积极引进生命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现有师资的培训与培养,以进一步把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建全[4]。互联网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是能发挥作用的,学校可以组织动员教师积极参听各类网络课程(如微课程、慕课等)来避免教师完全脱岗培训;也可以对学生增设网络选修或必修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和选择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合技术的生命教育教学法已然成为新的时代趋势,高校生命教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专业授课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大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5]。

(三)高校生命教育不能“单打独斗”,它需要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社区的联系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态度受父母影响极大,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学生家长有必要了解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这样做既能实现家长的自我教育,也能促进家长对学生的积极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流与传播特性,通过创建家校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家庭以及其所在社区的联络与交流,对学生父母和社区进行生命知识的宣传教育,把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加入到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合力中来。同时,类似于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形式的互联网平台也可以成为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又一阵地,在这些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学生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也更及时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生命知识。

(四)高校生命教育需要实现连续性,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各类信息的收集效率,加速实现生命教育的无缝对接

生命教育的连续性要求高校的生命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分年级按阶段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不是悬空的高架,它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所实施的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的,高校生命教育相较于学生前一阶段生命教育而言,是对学生已掌握生命知识技能的深化与升华,是生命教育的更高阶段[6],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加强与中等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衔接,避免出现教育的重叠与断层。而做好这项衔接的前提是对学生入学前所掌握的生命知识和技能现状有全面了解,也要对中小学阶段所实施的生命教育情况有所掌握,这项大数据的收集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如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在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等)。

四、结语

生命教育思潮始于上世纪西方的教育领域,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历着从引进到不断创新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超前教育,它是在学生问题观念与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应及早对学生施加的一种预防性教育。生命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等都已远非当初,生命教育在其方方面面都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大学阶段是人走向成年的关键期,大学生渴望获得系统而科学的生命知识,渴望有专业的教师为他们解释有关生命的各种疑惑,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而科学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技能,生命教育对他们而言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但是当前高校校园内生命事故频发的事实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短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高校需要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作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在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元素将不可避免地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高校生命教育将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大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互联网与高校生命教育的结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互联网+”带来的契机,让互联网在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中体验到生命伦理、感受到生命意义。“互联网+高校生命教育”的远大前景值得期待与畅想,有理由相信融入了互联网的高校生命教育将更显活力,更具效力,它将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生命、生活与生存的和谐与美好。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问卷互联网+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问卷网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