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 屠萍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去杠杆创造有利条件。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民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普通民众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前的攒钱消费到现在的提前消费,大部分家庭甚至贷款买房买车,导致近两年居民杠杆率不断攀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存在两大问题,即杠杆率较高,杠杆水平过快攀升,这也成为当前金融部门及政府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杠杆率”存在较多的口径。其中,有一类指标可以称为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又分两种:一种是全国居民的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另一种是负债水平(总负债/GDP)。本文中主要基于“总负债/总资产”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杠杆率。由于浙江城市居民准确的总资产和总负债无法准确得知,因此这里间接地选择银行负债/银行存款来衡量城市居民杠杆率。
近几年,随着浙江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用途的居民贷款不断增多,居 民部门杠杆率不断升高,引发一定的债务风险。据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的一项信贷研究,仅2017年我国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率达到5.5%,这个数值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是远远偏低的。但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由攒钱理性消费步入借钱大胆消费,更多的人愿意用手上少量的现金,向银行贷款20年甚至30年来买房,这样通过向银行借钱办事来加大杠杆,从而引发一系列资金风险,因此中央提出要去杠杆,就是要努力减少居民、企业、政府等各种贷款可能引发的风险和损失。
浙江省处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的排头兵,居民高收入的同时消费水平也相应较高。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2018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05元,同比上涨8.9个百分点,收入占GDP比重也持续上升、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随着收入提升而发生较大改变,2018年第一季度的消费意愿指数为114.4,基本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过渡到个性化品质消费,从吃穿住行到教养康享,高性能比产品增长空间不断扩大。
从居民杠杆率情况看,浙江省的居民债务总量较大,增速飞快。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及国泰安数据库,2017年末,浙江省居民杠杆率为65.4%,与上海市基本持平(65.5%),远高于全国其他各省市。用“居民债务/居民可支配收入”衡量居民偿债风险,浙江省的居民偿债风险很高,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债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为115.3%,比全国平均高出2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债务占家庭总财富比例提升导致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下降,事实上居民杠杆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拉动消费,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对比图(2009—2016年)
同时,分析浙江省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还需要了解浙江省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情况,由图1可得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1.28万元,增长率为1.29%;2016年比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0.8%;2016年比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0.08%;从中表现出居民生活水平逐渐富裕。
由于个人购房贷款占家庭总债务的绝大部分,所以居民债务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我国年轻一代的购房需求支撑着房价的上涨;近几年浙江省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深,居民对房子的投机性选择多于对房子的居住性选择,房地产市场一边供不应求,另一边却出现大量空置房,促使房价一路飙升。杭州、宁波等一线城市的土地越来越紧张,土地稀缺导致地价不断升高,地价升高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浙江省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增幅已经远大于浙江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这就使得很多居民在买房的时候首先考虑贷款按揭,银行贷款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导致了居民杠杆率提高,房地产市场过热拉动了地方经济,同时使股市资金大量撤离进入房地产,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促使房价进一步升高,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造成一定阻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利率的降低使得普通居民更愿意向银行借钱,这相当于鼓励居民家庭贷款,低成本贷款使得居民家庭债务不断扩大。同时,消费贷款也变得相对容易,门槛降低,居民得到现金后会缺少风险防范意识,盲目投资,居民杠杆率升高,消费需求反而下降,使得之前倡导的以消费为驱动的理念变得难以实现。
对居民其他贷款融资渠道的收紧,也将部分表外贷款挤入表内。随着浙江经济条件的逐步好转,人们更愿意提前消费,借钱消费。而过低的实际存款利率鼓励家庭从银行定期存款转变为进行金融投资产品等表外业务,导致影子银行的激增,而投资带来的高风险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隐患,一旦失败将加大家庭负债。
近几年,浙江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虽基本与浙江省GDP增速保持平衡,但远低于家庭负债的上涨,这给负债家庭带来较大经济压力。在宏观经济去杠杆的过程中,家庭杠杆提高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风险点。为更好实现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防止居民家庭负债过高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
第一,提高居民风险识别意识。浙江各地民众特别是城市家庭要合理配置资产负债比例,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同时也要有风险识别观念,多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合理优化家庭资产配置,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比率。同时做到理性消费,减少盲目的短期贷款消费,加大自己的风险意识才能防范于未然。
第二,加强政府引导力度。由于经济步入新常态,去杠杠和防风险一直是宏观经济的两大主题。调查发现,浙江家庭负债的关键不是负债率,而是负债结构的问题,高房价和低收入的问题,浙江省要使居民家庭债务合理化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收入的稳定性。同时,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抑制居民家庭的不合理消费,政府应着力让居民消费渠道多样化,保持家庭债务规模的合理增长,达到扩大内需与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使浙江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完善消费信贷政策。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自1997年中国放宽家庭信贷准入政策以来,居民家庭贷款消费的现象就开始普遍,一方面拉动了内需;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家庭负债率。因此,在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居民社会保障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消费信贷政策,从而发挥政府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关注家庭的负债水平,防范居民家庭因过度负债而可能引发的债务收缩。
第四,构建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总体降杠杆+结构转杠杆”,积极领会习总书记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想方设法积极拉动内需。因此,银行等金融企业在消费贷款方面既要做到总量控制,又要调整结构,做到积极控制贷款规模,总体降杠杆,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在保证刚需和适当支持改善性需求的前提下挤出投资性贷款需求,防止杠杆提升过快产生风险隐患。
总之,浙江省家庭债务规模的膨胀从短期看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但是从长远看却是不利于经济稳定,存在一系列隐患。无论是从降杠杆的视角出发还是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浙江省都急需有效应对债务风险,对居民家庭而言,需要积极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控制居民信贷风险。政府也应该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建立健全相应法规,而家庭应合理配置资产结构、增强家庭债务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