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丽琼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石油分公司,湖北 武汉 430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是每一个企业审计人都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加快提升上下功夫,从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机关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这一重要论断,实际赋予了新时代审计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新的职责和使命,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深入理解、牢记于心,与时俱进地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企业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开展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根据2018年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界定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这意味着新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由“确认和咨询”转变为“监督、评价和建议”。同时,根据审计署11号令,内部审计职责范围除了对财务收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外,还要对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本单位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等进行审计。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经拓展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核心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做优做大做强,实现优质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秉承新的职责和使命,不仅要独立客观地从合法、合规的角度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更要从贯彻国家宏观政策、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善于精准发现问题,善于揭示潜在风险,促进改革深化和政策落实,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三个区分开来”为我们用发展改革的观念开展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重要的法理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正确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简单套用制度政策,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鼓励大胆创新,鼓励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新兴事物以科学的尺子来衡量。内部审计工作不能简单地“背对背查问题”,更应在揭示发现问题的同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是党中央交给审计机关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内部审计由传统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转型。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一个企业既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又因板块不同而拥有各自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累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也为我们开展大数据、信息化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就明确要求:“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对大数据进行整合、挖掘,突破现有审计工作的瓶颈,是内部审计工作提升的方向。落实企业内部审计全覆盖,就要拓展信息化技术运用,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增强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和防范能力,提升审计监督、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撑能力,努力抢占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新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发展。
近几年来,企业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也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当前内部审计对如何认真履行新的职责和使命、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如何真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等问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影响力与新时代内部审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现实来看,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仍侧重于采用传统审计办法,主要依赖人工在现场发现问题,不利于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内部审计与业务部门的横向联合较少、信息共享不完全,也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同时,审计结果的深化应用有限,使得审计效果被弱化。如经济责任审计,其涉及内容范围广,人力物力需求量大,且主要针对离任审计,一般都在当事人离开岗位之后开展,其结果往往只能起到划分经济责任的作用,难以通过审计结果来达到评价和使用干部的目的。审计结果效力不高,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审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内部审计职责和定位的调整扩大,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知识不足”“本领恐慌”的现象凸显。审计人员习惯到现场查凭证翻账页,开展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常规审计,对新形势下内部审计拓展到政策执行、战略措施落地等方面不理解、不适应,对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及开展大数据、信息化审计等方面不敢做、不会做,发现问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局限于表象,不能深层次剖析问题实质。同时,对问题的整改、追责问责有畏难情绪,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震慑作用。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部审计首先是建立在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各项审计工作要聚焦企业的决策部署,以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跟踪审计各层级贯彻落实企业政策措施情况,促进各层级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为政策的落实落地提供支撑。二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审计监督。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监督,审深审透,而不是四面出击、浅尝辄止,避免审计发现的问题泛化、同质化。通过充分暴露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升效益,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三是坚持独立客观、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各项审计工作既要依法依规,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规范的程序独立公正地开展工作,又要全面了解情况。“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对过去的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既不偏袒、不放过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也要依据“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绝不高扣帽子、影响干部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坚持审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等重要。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是本能,解决问题是本事”,作为企业的“千里眼”“啄木鸟”“放大镜”,内部审计首先要精准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其次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举一反三,追根溯源,查找形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还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跟踪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到位的,开展追责问责。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委员会。按照审计署11号令的相关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可以在一定层级的企业设立审计委员会,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整改和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以更好地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内部审计联席会议一般由审计牵头,总经理办、党委办、经营、财务、安全、投资发展、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共同参加,主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可以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止部门间对同一事项重复检查,既减轻基层负担,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联席会议督办问题整改,可以促进从源头解决问题。三是建立独立履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要确保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首先其职能不能与管理混淆。如有的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嵌入了审计审核职责,貌似审计能够提前参与到事中控制,但实质上无法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最终只是浮于形式,风险和问题不仅没有被发现,还会导致审计无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甚至成为相关不规范事项的背书者。其次,内部审计机构要覆盖到一定层面。如有的销售企业只在省级设有审计机构,则会导致市、县级企业因缺少日常的审计监督而产生较多问题。
一是推进大数据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审前调查和审计过程中提升信息化引领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财务、合同管理、业务公开以及审计预警等信息系统,开展数据查询、分析、筛选,减少现场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对审计预警系统提示的异常数据,及时组织开展分析并跟踪了解情况,提前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问题。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审计模式,开展大数据分析。二是整合企业内部监督职能,形成企业监督合力。立项时在企业内部充分进行沟通,统一审计方向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督察、内控、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遵循回避原则的基础上,将审计结果与各部门共享,并按照“谁的业务谁负责”的原则分工,举一反三,实现源头管理。三是统筹安排审计项目,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综合考虑政策跟踪、预算执行、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积极探索融合式、“1+N”等审计组织方式,努力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程度扩展覆盖面。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也要进行统筹,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信息、审计结果的互通共享。
一是切实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围绕“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目标打造审计队伍。切实加强政治建设,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以审代训、审计内部传帮带等形式,化解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不足”“本领恐慌”等问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创新,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认真抓好审计工作“四严禁”工作要求、“八不准”工作纪律的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