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丰 王幸媛
植入与重塑:川陕苏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过程中的革命宣传
杨毅丰 王幸媛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1932年建立的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两年多的局部执政实践,是治国安邦的一次预演,为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造就和准备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的过程中,在植入革命观念、彰显人民立场、积极应对战争等方面积累不少重要经验和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认识中国化的全过程,去挖掘与总结这一历史期间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新时代改进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与有益启示。
川陕苏区;局部执政;人民立场;革命宣传
执政,一般是指执掌政权、掌理国家政事。党在川陕苏区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可以视为是局部执政的生动实践,是从根据地建立前“地方政事”上升为“国家政事”层面,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开始成为代表川陕工农兵大众执掌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在川陕地区进行“局部执政”。在局部执政过程中,党对红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开展政治宣传工作,一方面是发展和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向老百姓植入革命观念,激励他们起来砸碎枷锁,勇于反抗四川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有效方式。
研究心理学都知道,“革命精神”“革命观念”“阶级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先进政党不断通过宣传与实践,从而“植入”老百姓头脑意识之中。因此,激发劳苦大众的反抗斗争意识,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政治宣传是我们党在苏区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政治宣传,传播革命思想,对老百姓植入革命观念、激发反抗精神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实施局部执政时期,在宣传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进行红色歌谣的传播、开展对革命纪念日的宣传与纪念、张贴宣传布告和革命标语,在山崖峭壁上镌刻各式各样的革命标语石刻等多种形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革命观念宣传,使党的政策、方针、主张逐渐为川陕地区老百姓所了解、所接纳,为巩固和发展苏区,点燃革命的烽火,提供思想舆论保障。
歌谣,是指人民群众所创作出来,最为贴近日常生活,最直接表达老百姓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一种口头表达艺术形式。川陕苏区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形式种类非常多样。这些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社会背景和鲜明时代特征。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川陕地区人民群众所具有的政治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他们的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翻身独立做主人,内心充满着对共产党的拥护,对川陕地区红军将士的信任,对川陕地区艰苦革命斗争的热烈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如何把握川陕地区劳苦大众政治心理,做出有利于革命观念的宣传,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动员,从而正确把握民心的向背,顺从民意、民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后不久,成立“川陕省工农剧团”,剧团演出的节目多以当地民间流行的山歌、民歌、秧歌、小调等旧曲目,同时配以新词进行演绎。这些曲调为川陕地区的群众所熟知,内容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本土方言为特色,从而得到川陕苏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川陕苏区时期,红色歌谣不仅数量很多,种类也非常繁多。主要有动员劳苦群众起来革命的小调,有揭露四川军阀黑暗统治的民谣,有正告白军士兵弃暗投明的歌谣等等。很多歌谣是通过剧团演出得以传播的,苏维埃剧团在川陕苏区的各县都有,苏区规定不仅每个县,而且每个乡皆有剧团,是用于集中群众、教育群众的专门地点。在红色歌谣里面,将四川本地的方言融入其中,更让老百姓觉得亲切,并朗朗上口。语言的感染力在实际运用中是很强烈的,例如“若要想翻梢,去投红军哥。”这里面“翻梢”是四川方言,意为“翻身”“出头”。“刀子靠在颈项上,脑壳掉了也尽它。”这里面四川方言“颈项”人意思为“脖子”,“也尽它”的意思是“也随它”“也没关系”。“打双麻窝子送给你,穿起麻窝子好行军”,这里面“麻窝子”是四川方言“草鞋”的意思。我们知道,川陕苏区的红军主要是红四方面军,他们大多不是四川、陕西人,但是在进行群众动员和宣传的时候,谱写的歌谣融入大量四川方言词汇,体现出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时,方式灵活多样,融入当地特色,入乡随俗、因地制宜的特色。
川陕苏区时期的红色歌谣,内容、形势和特征都十分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相统一,对川陕苏区的苏维埃革命胜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宣传的号角和进行革命动员的载体。在文化艺术的价值取向上,川陕苏区时期的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战士们革命友谊的良好见证,也是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和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中,有一些歌谣的目的是为了策反白区的士兵,希望四川军阀的士兵能够深明大义,投诚参加红军。白区的政治动员工作也是苏区党委非常重视的,纠正了过去“那些以为白区工作莫法做,将白区工作看得神奇古怪的错误想法”,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白区士兵。这些歌谣的内容不仅通俗易懂,也夹杂着四川本地方言,通过举实例、对比等方式来表现苏区和白区生活的不同,并从民族大义角度出发,希望策反白军。
歌谣的内容,从描绘苏区红军战士和百姓幸福生活着手,“白军士兵们,我们是川北红军,我们个个家中分的有田地、有衣穿、有饭吃,家中老小不出款子,不完粮,笑笑嘻嘻过日子,我们自愿来当红军,是如何快乐啊!”从中凸显出参加红军的幸福指数。然后,再进一步讲述国民党军阀对白区老百姓的压迫,以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据巴中人来说,一位白色士兵回家,家里老人哭诉家里被催款,一家性命不保,一场欢喜变成了一场悲哀。”为什么白军士兵回家探亲,原本是一件欢喜的事情,却从好事变成了悲哀呢?红色歌谣指出其中原因所在,“白军士兵们,为什么你们父母挨饿受冻,我们父母家中有吃有穿,你们父母出款子受吊打,追租逼债整的要命,我们父母无款无债,笑嘻嘻的过快乐日子?”为什么苏区的红军和百姓生活幸福,而白区的士兵家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歌谣进一步唱到“白军士兵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啊,都是国民党军阀所给的。白色士兵与工农穷人是一家人,穷人不打穷人。苏维埃政府给白色士兵利益,是白色士兵的出路所在,欢迎广大白色士兵参加革命。”四川军阀的压迫是痛苦的根源,白军士兵如果能够投诚过来,那就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所在。
在红色歌谣里唱到白军的士兵如果愿意投诚过来,“不受打骂压迫,与红军一律平等;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得最好的土地;不捐税,不出款;享受优待条例;介绍工作,自由做工;参加苏维埃政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退伍领钱回家,参加红军有人代耕。”除了平等、分土地、不捐税外,川陕苏区党组织还可以给投诚的白军士兵介绍工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既可以选择退伍,若参加红军还可以安排家里的耕种。可以说,这样的福利待遇是非常好的,也是动员白军士兵的有力手段。这是从生活家庭层面来策反白军士兵,可以说,以情动人,从情感上能够获得白军士兵的共鸣。
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时期,我们红军将士除了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以外,还肩负着北上抗日的重任。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民族矛盾就是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在民族大义面前,红色歌谣唱到“忙把那音调起啊,唱给那白军听。兄弟们欢迎你们投降来当红军,共同打日本。”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解放的立场上,号召和动员白军士兵不要为四川军阀卖命,希望他们尽早觉醒。“白兵弟兄们,快快来觉醒,自己不要打自己,我们都是中国人,联合一致向前去,反蒋、打日本。”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手起来反蒋抗日,这个主张能尽大范围的动员一切爱国力量抗日。这是从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层面来策反白军士兵,其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1]
在川陕苏区时期,除了动员群众以外,号召白军弃暗投明也是我们党在宣传革命的时候,非常注重考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实行局部执政的过程中,为了对外打败日本侵略者,对内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阀,非常注意扩大统一战线的工作,尽最大努力团结一切力量,其中也包括曾经是敌人的白军士兵,希望统战他们,转化为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战士,体现出矛盾的转化面,一方面要坚决消灭以刘湘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军阀,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团结和统战绝大多数劳苦农民出身的白军普通士兵,也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1]这个革命首要问题的一种良好解答方式。
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这个名字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1899年《万国公报》。文中多次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2]在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经典作家的纪念活动,最早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前后,李大钊最早表达这种纪念的关切:“五月五日,是马克思诞生日,我们应纪念这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诞生人物。”[3]建党初期,中共对于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广泛开展,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唯一锁钥,是中国革命唯一指南”[4]这一理论上的共识。1933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包括组织群众开展纪念马克思逝世日纪念活动,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出版马克思纪念报刊、杂志、宣传标语、壁报等内容。[5]杨尚昆指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其用意是批评一些同志不注重理论学习,同时也批评一些同志不从实际出发这两种极端的工作方法。[6]
在川陕苏区开展对经典作家的纪念,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在广大无产阶级青年中,植入革命的观念,激发出斗争的精神意志,推翻四川军阀等反动统治。如何更好的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斗士,在具体方法措施上,川陕苏区党组织号召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把纪念活动与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相结合,指出“在列李卢纪念周中,号召工厂青工举行纪念,组织兵营的纪念会去成立反军国主义同盟、反战同盟。号召青年学生举行公开的半公开的讲演会、纪念会,成立列宁主义研究会,发行纪念刊物等。农村青年中的工作可以用表演新剧、游艺,号召青农参加,成立纪念博物馆、列宁室等。每一个团员都必须广大的向青年群众去做列李卢历史的报告及政治煽动,而且进一步的去组织他们。”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纪念,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起到了传播客观真理、树立坚定革命信仰的作用。
在纪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同时,我们党非常重视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对于十月革命的纪念与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纪念是一脉相成的,毛泽东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列主义”[7]的论断,成为对这场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影响的著名定义。十月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构革命话语权的重要载体,用于阐释中国革命的系列问题,以增强中国革命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因此,对于十月革命的纪念,始终是党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我们党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主要通过发表宣言、社论,倡导开展武装斗争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主要途径。[8]1933年,在十月革命爆发十六年之际,川陕苏区党组织开展了纪念十月革命的相关活动,把纪念“十月革命同保护苏联与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特别是粉碎刘湘匪首对川陕红军‘围剿’当成是最中心又万分迫切的任务”。并利用这个纪念的机会,在川陕苏区内开展群众性反“剿赤捐”及一切抗捐斗争,领导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情况,唤醒群众对苏联的了解与同情,把苏区生活与国统区生活对比起来,“苏联的穷人现在人人都有很好的饭吃,衣穿和房子住,这都是他们团结打垮有钱人的结果”,告诉群众只有苏维埃运动在全国的胜利,才能保障中国的独立与统一,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同时,还要争取机会吸纳更多工人农民加入党组织以巩固党的基础。对于十月革命的纪念,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的局部执政提供了丰富资源,建构了苏维埃革命的话语体系,巩固和促进苏区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且在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底道路”。[9]
积极开展纪念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这对于塑造经典作家形象,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建构中国革命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革命话语的感召力、说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川陕地区的广泛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节日,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川陕苏区时期,我们党对无产阶级节日和革命斗争日的纪念,一方面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体现出“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的鲜明态度,另一方面更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鼓舞士气,增强革命的斗争勇气,让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为每一个党员与团员所深切了解”。[10]“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无产者、劳动者的光荣节日,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五一纪念,在革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纪念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一纪念在动员、组织民众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动员对象几乎涵盖了全体劳苦大众,可以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之前,最为广泛的一次社会动员。1930年,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宣言,号召工农劳苦群众“团结你们的伟大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豪绅、地主、资本家”。[11]
我们党在川陕苏区纪念“五一”通常把当前形势结合起来,宣传自身的主张,揭露敌人的罪行。1933年5月,川陕苏区在纪念“五一”时就指出“四川的军阀不出一兵一卒去抵抗日本,却动员十万以上的军队‘进剿’肃清了帝国主义势力的苏维埃区域”,号召“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主张,一起北上抗日”。对于“五一”纪念组织形式和目的要求十分重视。1934年4月26日,在五一劳动节到来前夕,川陕苏区党组织就开始部署相关的纪念活动,具体包括“组织五一临时宣传队,讨论纪念五一的经过与意义,和我们紧急消灭刘湘与我们应有的任务联系起来,使群众热烈的来纪念五一。”从内容上看,川陕苏区的党组织已经非常看重把五一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纪念活动的终极目的在于如何运用到实际斗争之中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尽最大限度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把党打败军阀刘湘的主张让广大群众熟知并得到支持。
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时期,极为重视对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其目的就在于“对工人阶级及其他革命阶级、革命党派进行了革命动员。”五一纪念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党组织进行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党在川陕苏区时期包括五一节在内的节日纪念,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我们党通过这种纪念活动的仪式展现,目的在于“明白的告诉广大工农群众,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自己、武装自己,向着苏维埃的道路前进,坚决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才是工农群众的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以求平等、求解放为根本宗旨的,具有为弱势群体代言的色彩。而中国的妇女在漫长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都是长期处于弱势状态,成为我们党革命需要拯救的天然对象之一,所谓“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2]川陕苏区时期,党对妇女工作极为重视,妇女的地位改变可以说也是非常显著的。“过去四川党一贯是忽视女工和劳动妇女的工作,许多地方极广大的农会、工会内,妇女加入的占极少数,甚至一个都没有,暴露了四川党对妇女工作是落在妇女对革命积极性的后面。”通过对妇女的革命教育,打破封建束缚,摆脱封建包办婚姻的压迫等都做了大量工作,从根本上也改变了在川陕苏区创建之前,妇女地位的底下,以及对妇女作用的不重视状况。同时,通过对“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纪念,进一步强化川陕地区妇女的革命意识,增强革命的社会动员效果。
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中,川陕苏区的党组织“抓着‘三八’纪念节,布置全川几个中心产业区域女工最多的工厂的斗争,把广大的女工组织在工会中来,建立下层统一战线为整个工人阶级利益而斗争。宣传帝国主义新的进攻事实,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和苏联妇女生活状况。大胆地吸收积极的女工和劳动妇女入党,向反对和轻视女工等错误做严格斗争。”这里面,讲述苏联妇女的生活故事,积极吸收妇女入党,成为川陕苏区纪念“三八”妇女节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时,我们把苏联妇女生活状况的改变当成奋斗的目标,成为川陕妇女解放运动的努力方向。同时,积极吸收妇女入党,参与党的工作,这是妇女政治地位提高的一项重要保障。对于川陕地区妇女的革命意识培养,社会地位的改变,我们党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妇女的解放。其中,对比与诉苦是比较新颖的形式,体现了灵活多样的施政策略。川陕地区党组织把国民党统治下的妇女生活状况与苏俄妇女和苏区妇女的生活相比较,指出“在国民党统治下面的四川劳苦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呢?工钱十分少,活路又非常多,一切开会、集会、结社、说话、婚姻的自由都没有,过着牛马奴隶的非人生活,求生不得,要死不能。比起苏俄和苏区的妇女来,他们是在天堂,我们是在地狱。”天堂和地狱的鲜明对比,更容易让妇女起来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参加革命。同时,我们党在纪念活动中也不忘去号召动员身处白区的青年妇女们投身革命,“一致联合赤区的妇女来彻底消灭敌人”,号召“全四川劳苦妇女们,只有斗争才能生存,只有革命才是出路。”这种在整个苏区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示范效应,无论是中央苏区还是川陕苏区,妇女地位的提升都是有目共睹的。
无论是对“五一”纪念还是“三八”节纪念,虽然动员了广大群众投身革命,改变自身命运,为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贡献力量,提升了我们党在川陕苏区的执政水平,宣传了党的主张,巩固扩大了革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妇女解放的社会牵涉面极大,过程也是很复杂的,在内协外迫的战争环境下,缺乏稳定的环境保证,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实行局部执政期间对妇女的解放还是有限的,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明显改善,但仍远未充分体现。我们党在川陕苏区男女平等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可供后来借鉴,但要完全实现男女平等,这个时期还无法到达一蹴而就的状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13]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体系中,苏维埃革命,不仅是一场武装斗争的革命,还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因此,对苏区群众进行革命信念的宣传,植入革命的观念,同样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标语、口号、石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宣传载体,视听的冲击效果也最为强烈,尤其是对川陕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还不高的劳苦大众而言,这种宣传的效果最佳。川陕苏区红军除进行口头宣传、散发和张贴革命的宣传品以外,还根据当地人民群众实际的迫切要求,提出一系列斗争口号,领导群众开展斗争。长征后,当地群众把这类标语称作“板壁上的指南”。川陕苏区时期,红军利用当地语言符号开展宣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注意从当地实际出发,采用方言、俚语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革命的道理,也利用书刊报等媒介广泛传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渗透于每篇文章之中,把红军战略方针及时传达给川陕地区的广大军民。
党在川陕苏区实行局部执政,通过布告、标语、石刻进行宣传,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借此扩大红军数量,希望广大老百姓踊跃参加红军,保卫自己的革命成果,巩固扩大川陕苏区的革命实力。红四方面军在扩红的宣传标语中提到,参加红军的好处在于“分好田地;有人代耕;打帝国主义,不动亡国奴;打国民党,不当发财人牛马;人人尊敬、拥护;家属受苏维埃优待;子子孙孙不出款子;保护穷人自己的利益;穿吃不愁;穷人坐天下。”这里面既体现了民族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理想,如打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也彰显了参加红军对于老百姓自身利益的维护,包括分好田地,不交捐税等等,有助于吸引老百姓踊跃参军,将川陕苏区的苏维埃革命进行到底。
通过标语、石刻等进行“扩红”宣传,对象是青年人,目的是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红四方面军的“扩红”宣传中就提到“青年工农,结对成群自动参加红军!扩大红军,保护土地革命!”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将土地分配与参加红军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传播红军的理念,扩大红军的队伍。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在红四方面军有力的宣传之下,川陕苏区的老百姓踊跃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部队参加红军,《苏维埃》杂志就登载川陕苏区“扩红”的一个故事,经过红军的宣传后,有一位名字叫做吴华全的老人,把儿子送来参加红军,他认为“送儿子参加红军,可以保障土地稳定。”川陕苏区红军,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让老百姓明白红军的责任与使命,就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红军的队伍也就不断的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战争以及开小差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红军减员情况,保证了川陕苏区的安全。
川陕苏区“扩红”过程中,我们党组织还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革命宣传。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在广元的元坝区创建了一条约两百多米长的街道,给这条街道取名叫做“马克思街”。这条街道不仅是四川第一条以马克思命名的街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苏区百姓送子女参军的热情。战士们还利用石刻、木刻等媒介传播革命主张,进行“扩红”宣传,在民居的房屋墙壁上、门板上、墙报等上面刷写或张贴标语传单,传播马克思主义、动员群众参加红军。[14]
据统粗略计,在川陕苏区时期,红军在各地共留下大大小小的石刻标语总共超过了一万五千条。其中,经研究和考证,发现大多数的石刻标语是由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同志亲自策划和组织人员撰写的。如何把革命宣传工作给做深做实,让宣传的理论、口号能够真正起到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刘瑞龙部长费了一番功夫。他上任后不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四川通、南、巴地区地形属于喀斯特地貌,特点就是山高、林密、石多,而且石头还非常坚硬,常被当地百姓用做石料加工的原料。不过,在刘瑞龙的眼里,这些可不仅仅是普通的石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作为对四川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有力宣传武器。他当务之急,就是充分利用好这些天然形成的石头资源,去做出工农红军政策宣传的一篇大文章,独辟蹊径的拓展出具有川陕地区特色的革命宣传形式。
经过认真调研之后,刘瑞龙部长召开川陕苏区宣传会议,决定发动苏区内各地的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吸纳人才,在大巴山的群山之巅、道路街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祠堂庙宇等老百姓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区域,在这些地方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的上面攥刻出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四川乡土气息浓厚的石刻标语。[15]这些石刻标语的内容有“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实行共产党主义”“时刻准备和敌人作战”“打倒帝国主义”等等。通过这些石刻,有力的宣传我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目的在于让川陕地区的人民群众看了这些石刻标语之后,能够让自己的革命斗志倍增,让四川军阀部队看了之后感到胆战心惊,让军阀部队的士兵看了之后能够弃暗投明。
刘瑞龙在川陕苏区组织党员群众策划的众多石刻标语里面,对后来影响最大,在国内外名声最响亮,传播力最为持久的标语,当然首推“赤化全川”这四个字,这也是川陕苏区最为顶尖级的红色宝藏,有人甚至将其称之为“标语王”。很有意思的是,这条巨型石刻标语的产生,也是充满戏剧性。1934年3月,红四方面军组织人员在四川通江县一带镌刻显眼的革命标语。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准备刻的内容是“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几个大字。在镌刻过程中,正好遇到刘瑞龙同志在附近地区乡镇视察革命工作,他到现场观看,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他建议使用四个字:“赤化全川”,不仅表达很清晰,也非常醒目,人民群众看了之后易懂好记。刘瑞龙拜访巴中一位张姓教师,请他为我们题字,张老师用有力的书法、遒劲的字体写了“赤化全川”。随后,红军政治部同志们不辞辛劳、披星戴月,用麻绳拴住箩筐,人就坐在箩筐里,用绳子放到悬崖上精心刻錾,历时两个多月方才完工,“石刻雄踞山崖之巅,周围十里八乡的人民都能一目了然。”从此,“赤化全川”便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深入民心。
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川陕地区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我们党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不断丰富的宣传形式,有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途径。同时,也为我们当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宣传工作,都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党在川陕苏区实行局部执政期间,通过红色歌谣的传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纪念日的纪念,以及张贴布告、标语,开凿石刻等多种方式,进行苏维埃革命政策主张的宣传,让党的主张逐渐在川陕地区深入人心,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这些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向老百姓植入了革命的观念,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四川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为自身赢得解放;另一方面,这些宣传也激发了老百姓踊跃参军的热情,极大地扩展了川陕红军的数量,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地区建立苏区,在对当地老百姓的政治心理建设过程中,面临一个很大问题就在于如何把“阶级”“革命”“斗争”“翻身”这一系列的政治概念、政治词汇准确传递给川陕地区劳苦大众,“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之中,使他们能够理解运用并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从人民生活的现实出发,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政策主张宣传同改善民生、实现解放相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在川陕苏区局部执政过程中宣传革命时创造出来的工作方法,对于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工作有历史经验启示作用。[16]
[1]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2] 林代昭,潘国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55.
[3]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6.
[4] 彭述之. 五五纪念与中国[N]. 人民周刊1926-5(11):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 1949)(第10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6-127.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杨尚昆年谱(1907-1998)(上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69-70.
[7]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53.
[9] 尤金.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底全世界历史意义[N]. 人民日报1950-11-7.
[10]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7.
[11] 五一宣言[J]. 红旗.1930-4-4(93).
[12] 恩格斯.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13] 黄道炫.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8.
[14] 四川博物院编.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66.
[15] 刘瑞龙. 红军与地方武装,刘瑞龙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16] 习近平. 大力推动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N]. 人民日报,2011-11-05(01).
Implantation and Rebuilding: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in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PC i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YANG Yi-feng,WANG Xing-yuan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established in 1932 is the second largest area of the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CPC’s local ruling practice in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is a rehearsal for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It provides a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national liberation,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It also forges and prepares a talent team for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Sichua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Marxism loca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Sichuan-Shanxi Soviet area,the Party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implanting revolutionary concepts,demonstrating the people’s position,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war. It is the whol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the Marxist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s position in China. Exploring and summarizing thes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is historical period will help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and enhance its ability to govern,and provide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useful enlightenment.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local governance,people’s position,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G412
A
1672-4860(2019)06-0063-08
2019-07-11
杨毅丰(1985-),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
王幸媛(1996-),女,汉族,四川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长征精神与四川红色文化融合路径研究”(SCWYM2018ZD04);西南科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项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17sxb267);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路径研究”(17xn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