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伟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200)
众所周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设上,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突出侧重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原点还是在于大学生本身,首先应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基本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建构并优化协同育人新机制,主要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维度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建构“多维度”协同机制的重要性。首先,就多维度来说,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单纯地强调和实施其中一个做法是很难收到教育效果的,既要在学校工作层面上统筹规划,形成制度,突出中心任务,又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责任清晰,任务明确,目标一致。如要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整,进一步涉及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支撑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最好的方式就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实施分类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还牵涉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调整,全面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自觉培养和形成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对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意义非凡。就协同育人的内涵来说,与“多维度”的要求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这里的协同既有学校内部各工作部门和单位的互相合作,又有针对同一培养目标而同步推进的课程改革、相关比赛、创业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包括校校间、校企间、校政间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同步。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和机构设置,在建构协同育人机制的时候,也应围绕同一目标,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形成机制的僵化和空壳运转,打造有各自特色的高效机制。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概括起来就是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
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基本方向,这离不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多样化的学分,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看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组成部分。早在2015年秋季,泉州轻工学院就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整合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并及时融入了创新创业元素,并相继开设了生活与创新、完美沟通与高校创业、职场商务礼仪、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旨在培养学生“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综合能力。此外,学院还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10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实践、SYB创业培训、双创法律知识、双创竞赛和讲座等系列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该学分,自觉提升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其次,在育人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是生产力和生命力的观念,自觉摒弃因循守旧的陋习,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泉州轻工学院在各项工作中一直倡导“沉淀、规范、创新、出彩”的工作方法,并提出任何工作中都要有30%的创新,要求全体教师首先做到,并在工作中带领和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创新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分类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对学习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对活波外向、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则为他们配备专职创业导师,给予创业学分认定,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帮助他们直接投身创业热潮,相继成立了学生作为法人代表的公司近30余家。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采用讲座、参赛、创业等方式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之外,还积极搭建综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学生的创业实践。泉州轻工学院在董事会倡议和支持下,拿出5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并启动了“基因裂变创新创业计划”,旨在通过创业资金扶持、搭建交流平台、团队经验指导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植入创业基因,催生基因裂变,培育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创业成功机率,为学生就业、创业成功提供有效帮助。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还一次性建成了高端大气的“大学生基因裂变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创业公司拥有免费使用权。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时,还应以服务学生实践创业为宗旨、以比赛为依托,如积极组织校内创业竞赛、参加校外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在创业比赛实践中得到提高。泉州轻工学院已连续三年举办校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大学生中间选拔和表彰了一大批“双创之星”,并多次组织参加了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较好地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么去创新。充分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实践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有效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引入企业,建立长效校企联动机制,在校企联动机制下全方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发挥学生企业孵化器的平台作用。在校内以专业实训室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组织创业比赛,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为在校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供帮助。在校外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模式,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工作过程中,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把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提升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把学生当作所有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能贯彻落实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之中。泉州轻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手中有爱、心中有情、目中有人”的人文精神,提倡爱和尊重的教育,主张“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做一个受人欢迎和尊敬的富有正能量的人,始终把“全人”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宗旨,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在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之中。
其次,善于把握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文化品格,充分认识到文化自身的多元性,尊重创新精神,鼓励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中,求同主要表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价值认同层面,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的重要地位,是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求异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差异化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切实增强创新创业工作育人成效,共同塑造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文化育人品格。
再次,还要把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泉州轻工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全就业计划”,依托企业办学,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每位同学就业、创业成功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就业、全员就业、体面就业”。2015年又制定并实施了“基因裂变创新创业计划”,旨在通过创业资金扶持、搭建交流平台、团队经验指导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植入创业基因,催生基因裂变,培育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创业成功机率,为学生就业、创业成功提供有效帮助。“基因裂变创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积极与地域文化进行适当融合,促进学生把创新创业实践与当地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校所在的晋江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更是崇尚“爱拼才会赢”的商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把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成为亮点。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赋予校企合作新内容和新特色,主要表现在:首先,校企双方可以商讨共同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提供前期启动资金,甚至可以采用股份制,在学生公司发展过程中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自“基因裂变创新创业计划”启动以来,成立扶持基金,在彰显实力的同时向学子传递出一份“轻工温度”。并进一步细化为“一三一四创业行动”,即“一个项目、三种形式、一个平台、四支团队”千人创业行动。
具体做法是:1.一个项目。在全校学生中通过鼓励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创业型人才(即“创意”“创新”“创业”),扶持和参与学生确定一个创业项目,并付诸行动,从而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2.三种形式。学院设立500万创业扶持资金,毕业生自主创业者均可向学校申请创业启动资金,根据创业者创业计划书项目决定扶持形式(入股支持、抵押无息借款支持或无偿资助)。3.一个平台(创业咖啡馆)。学校通过成立创业咖啡馆,以咖啡馆为主要载体,打造低成本、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力求搭建创业者与投资者(校外资源、学院、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经验分享、投资合作的平台。4.四支队伍。学校成立导师团队、财务团队、政策、法律、心理咨询团队、服务团队等四支专业队伍负责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等。
其次,学校和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两架马车,也可以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携手,共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泉州轻工学院“大学生基因裂变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出人、出设备,各自发挥优势,积极探寻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新途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提供基础性平台。此外,双方还着力一起搭建起创新创业人才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在人才培养、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共享,用信息化的方式整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初步实现了虚拟平台与实际平台的双向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事关全局,其中师资队伍关系到该项工作的成败,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因此应把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之中,多渠道、多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师资队伍,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泉州轻工学院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既组建了四支导师队伍,为学生创业提供财务、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智力支持,还为每位自主创业的学生公司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全面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相关工作。在引进来方面,先后聘请了恒安、浔兴集团等多家企业的数十位总裁和经理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定期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指导工作。在走出去方面,先后选派了三十多位教师外出参加SYB等创业培训,提高校内专职指导老师的水平。通过打造一支多样化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充分保障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外,紧紧抓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统筹协调教与学协同、学与做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校企协同和师生协同等关系,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