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来社会工作体系的建构性发展

2019-02-19 02:30孙志丽
社会工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民政部专业

孙志丽

孙志丽,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 15008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经历了曲折向上发展过程。建国初期,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贫穷、失业、烟毒、娼妓等社会问题以及不良社会风气集中出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当时采用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造性社会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李宝库、王青山,1994:9),建国初期,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学学科一同被取消,社会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研究随之受到巨大影响,但社会工作实践仍然在以“民政”身份开展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社会学学科恢复,社会工作专业随之被重新提及。1988年,北京大学等3所高校中率先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重新走向一个新开端。梳理文献发现,对1952年至1987年间开展的“民政社会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不多,所进行的“本土社会工作”相关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社会工作重建后,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先行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在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也实现了制度化,社会工作服务在实践行动中也展示了和正在展示其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功能,这些都表明在跨跃70年的时空中,是一个“时空”互构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建国初期。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就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巩固政权,另一方面又要解决社会问题,收拾“烂摊子”。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党和人民政府忙于巩固新政权,当时从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高校,包括教学大学也处于“改造”之中,接着,1952年学科调整,所以,建国前从事社会工作的相关人员在此时也都处于处理特殊任务时期。直到改革开放,社会工作都处于停止状态。这个时期是“国家总动员”时期,是党和人民政府掌握一切“资源”巩固新政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2年至1987年。这个阶段是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纠缠”时期,是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而尚未真正重建时期。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包含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及理想信念等内容,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布局之下,社会工作伴随着社会学需要补课而被重新提起。在1980年,费孝通(1980)在《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在社会学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谈到,帮助党和国家解决一些急迫的社会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减少一些前进中的障碍,使社会各方面都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发展,是这个时候急切需要开展社会学研究的任务,接着在1981年,费孝通先生开始编写《社会学概论》,并决定在其中增设社会工作章节。所以,国家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加上学术界及前辈们对资源的有效调动和整合共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重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也开始有了“正名”的空间。

第三个阶段:1988年至2008年。这20年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真正重建和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职业化的过程,是社会工作专业话语体系真正建构的开始,是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同“交融”。在这个阶段,政治资源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一如既往,但国家对社会建设的强调加重了社会工作“合法性”身份的砝码,这也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先行发展,也解决了当时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工作师资这一首要问题。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民政部大力倡导的社区服务在这一时期已见成效的同时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介入提供了资源并营造了社会空间,加上在这个阶段,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单位制度的变迁……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并着重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这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拥有了有力的后盾和美好的环境。

第四个阶段:2009年至今。这是一个经历着国家建设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时期,是社会工作在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寻找发展空间和践行服务时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与社会工作本身的相互建构:即社会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资源中发展了一定“身份”和“话语权”后,这些“话语”和“身份”又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受到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而又反作于社会工作本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权力”与“资源”相互转化后又经历了“资源”与“制度”相互转化进而不断循环,最后体系化、结构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虽然社会工作作为国家建设一支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社会以及各界一定程度的认同,并在某些领域中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但社会工作在学科发展体系、本土理论体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阶段。

吉登斯认为,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系和再生产了结构(乔纳森·特纳,2001:170)。本文试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工作发展纳入到一个“结构”框架来讨论,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视为一个体系发展,并结合吉登斯的结构理论去探讨其生成过程。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存在,又是职业存在和服务存在。不管是专业、职业和服务,社会工作都应该是一种体系存在。对于社会工作体系,李迎生教授认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工作体系应当包括社会工作学科架构、社会工作学术(思想)体系、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以及社会工作管理体系等内容(李迎生,2019:19)。关信平教授在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提到了制度体系、服务体系、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关信平,2019:18)。顾东辉教授曾讨论过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其中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顾东辉,2019:16)。赵一红教授曾提出要加强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建设,并突出中国特色(赵一红,2019:22)。范斌教授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范斌,2019:21)。王思斌教授也曾有过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体系的论述(王思斌,2019:17)。这些研究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可参考的理论框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考虑到社会工作的性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认为社会工作体系大体应包括以下内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社会工作学术体系、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和社会工作管理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体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等内容。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目前,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是隶属于社会学学科的二级专业或应用型专业。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随着传教士、留学人员等一同传入中国。后来,又在中国创办教学大学,在教会大学中率先出现了社会工作教育和服务活动,如沪江大学、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中国很多老一辈社会工作学者曾在这些高等学府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大学在新中国的领导下进行了整合和改制,原有的社会学系包括社会工作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被保留,其间很多著作和教材也被不同程度地保留,这些著作和教材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再版。另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在改良中国农村教育、卫生等状况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1952年,由于学科调整,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学一同被取消,加上“文革”,直到改革开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了将近30年的“休眠”。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社会学等学科“要赶快补课”,1979 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重建,社会工作也逐渐被一同提及。1979 年3月,以费孝通、雷洁琼等社会学家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中国社会学学会前身)在北京成立。为了重建社会学,当时提出要在中央和有条件的省市社科院组建社会学研究所,另外,要在几所重点大学中开办社会学系。由于学科取消时间过长,原有的研究人员流失过多,所以,教育部、中国社会学研究会自1980年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武汉开办了短、中、长期班,第一期学员主要是来自高校的教师,培班课程之中就有雷洁琼讲授的《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课程来说,改革开放以来,雷洁琼是中国大陆讲授社会工作课程的第一人(王青山,2004:15)。另外,1981 年,费孝通先生主持编写《社会学概论》,决定增写“社会工作”独立章节,为社会工作教材编制迈开了第一步。1985年3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政理论研讨会,参会的有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以及高校代表。会下,王青山与雷洁琼先生汇报了在山东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社会工作讲座情况。这说明,在当时还没有正式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已经开始讲授社会工作课程,在某各程度上为开办专业而作了课程和师资的准备。1985年12月初,教育部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系统的社会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代表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分校)以及山东大学等已有社会学系或专业的高校。这是自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第一个专门研究社会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雷洁琼先生表达了对社会工作恢复与重建的倡导,她说:社会学恢复与重建工作已经6年,可是社会工作尽管在实践中有民政工作支撑,但作为一门学科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恢复,更谈不上重建(王青山,2004:16)。

改革开放后,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起到助力作用的是境外高等院校。1986—1987年,香港大学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合作计划启动,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引进境外师资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其中,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84级本科生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重建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中山大学还承办了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师资培训班,由陈社英教授负责主持设计,通过借助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师资力量,培育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第一批种子(陈社英,2018:39)。

1987年9月12-14日,民政部组织召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即“马甸会议”),主要论证创办中国社会工作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民政部准备在济南民政学校、长沙民政学校、重庆民政学校等基础上创办中国社会工作学院(王青山,2004:16)。马甸会议召开后,1988年决定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吉林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专业。另外,马甸会议中,民政部与北京大学还商定从1988年起,民政部连续10年共投资100万元,北京大学为民政部培养100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青山,2004:17)。这真正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在新中国得以重建。在马甸会议后,王青山和袁华音教授一起开始编写《社会工作概论》教材,并于1990年正式出版,由雷洁琼作序,这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社会工作概论》教材,被民政部人教司定为全国民政系统院校教科书,雷洁琼还将其推荐给北京大学作教科书使用,1996年教育部还将其列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教材。由此,很多学校开始建立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工作专业,1992年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成立社会保障教学部,于1994年改名为社会工作系。199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继北京大学之后,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成为当时我国第一个系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同年,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也开设社会工作专业。1999 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设置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到2000年,全国已有30多个社会工作系(专业)(杨雅彬,2001:总序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增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33所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2009年12月,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至2019年8月,全国已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近年,面对产业发展和强大社会需求,国家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建设,2019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其中,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家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老年医学、康复治疗学、心理学、护理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至此,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

二、社会工作学术体系

社会工作学术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工作研究(其中包括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话语体系、社会工作学术组织、行业组织的建设及其交流等。

(一)社会工作研究及话语体系

在中国知网上按篇名方式检索以“社会工作”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最早的是20世纪60年代唯一一篇文章是1964年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主办的《前线》上由宋诚写的《正确地对待社会工作》,这是一篇倡导共青团员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文章。70的代的社会工作研究出现空白。以同样的方式检索到的第二篇是1984年发表在《医院管理》第9期上由刘宗秀所写《医学社会学概论·医疗保健中的社会工作》,其中讲到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医疗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范围、内容和组织。1985 年两篇文章:《希望老师引导我们在社会工作中培养能力》《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问题》。1986年3篇:《医疗社会工作》《“改革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会议综述》和《企业的党、群、社会工作应实行分级管理》。1987年的相关研究出现空白。1988年有四篇相关文章:《党员社会工作和党内工作的区分及其意义》《刍议社会工作及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社会工作大背景下——访郑杭生教授》《社会工作及其在我国发展初探》。从1988年至今,每年都有相关研究出现。通过整理发现,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主要是探讨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党群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社会工作教育等,此时,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处于“厘清”阶段。90年代,介绍中国境外社会工作的研究相对较多,个别研究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包括中国古代、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发展,从而倡导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进入21世纪后,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近年,对社会工作扶贫、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以及各领域实务的相关研究较多,并且开始探寻本土社会工作体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外,社会工作专业期刊的创办也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学术体系逐步成熟的标志之一。1988年8月20日,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社会工作》创刊,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多年来,为社会工作学者、学生开展理论和实务交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年,由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报社主办的《社会工作研究》创刊,1996年曾改名为《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中国社会工作》(原《中国社会导刊》)旬刊创刊,多年来,在开展社会组织理论研究,宣传社会组织改革与实践、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2002年,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辑刊)正式出版,此期刊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可算是目前中国大陆学术级别最高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

(二)社会工作学术组织

1987年11月,马甸会议后,“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下属的学术研究机构,其职能是组织社会工作教育巡回教育活动、组织编写社会工作教材、组织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及其学术活动、组织对外学术交流、以及为民政部提供社会工作教育咨询等。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一阶段,“中心”始终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王青山,2004:18)。1991 年7 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雷洁琼指出,既然社会工作者协会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组织,协会就有义务和责任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义务和权利应当对等。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后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为培育社会工作者、规范社会工作者、推动未来社会工作职业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

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在社会工作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和理论的发展。1992年10月,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联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主题为“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研究和学术交流。1994年,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这是袁方等老一辈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主持创立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性组织,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工作学术组织,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201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领域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主要组织会员开展社会工作研究、交流与合作,承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相关工作,承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日常工作,面向社会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等(章长城,2016:39),进一步将社会工作理论、实务、职业、评估与管理进行了一体化和规范化。

(三)社会工作交流

与境外社会工作的相互交流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1984年,民政部派出大陆第一个赴香港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对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及香港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考察;1993年春,台湾“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一次派出由10名学者组成的访问团,对北京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1993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共同召开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二次研讨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举办的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这些境内外的相互交流不仅为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框架而且为大陆社会工作师资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另外,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学术交流是伴随着与社会学学科“合二为一”而逐步实现自身专业化的过程。这期间大部分的学术交流是以研讨会形式开展的。1986年5月,山东省社会学会第一届年会在济南召开,参加年会的有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近百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改革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以1997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民政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第一届年会为标志,纵观历年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的主题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学术交流与研究是一个从关注发展专业到发展学科过程,从关注发展专业到发展职业的过程,是从探讨社会工作教育到关注社会问题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交流正紧随国家战略,助力国家战略的同时助推自身发展,2017 年9月,第24届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在深圳开幕,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丝路国际公益基金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承办的分论坛:“一带一路”社会工作合作发展论坛正式举办,论坛就社会工作助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带动社会工作发展作了讨论,社会工作正紧抓国家与国际发展机遇,不断寻找其发展空间。

三、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领域、服务组织、服务规范等。

(一)具有明显阶段特征的服务领域

1949年春夏,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和政府派出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开展安置移民、救荒救灾工作,并在群众当中开展了“节省一两米运动”“募集寒衣运动”(李宝库,王青山,1994:9),同时调动了人民开展团结自救工作的热情。另外,建国初期,城市工业重建,失业人口庞大,加上为数众多的吸毒者、娼妓、流氓、乞丐和国民党的大量俘虏需要安置,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对于这些问题,党和人民政府给予了区别对待,采取了改造和教育相结合的“改造性社会工作”(李宝库,王青山,1994:9),辅之以技艺学习、社会救济、戒毒治疗等方式。建国初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为新中国新社会秩序而服务的,但不难看出,“教育”“改造”“习艺”以及“戒毒”等方式都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都承认人是可以“改变”的,都承认人是有潜能并且是可以挖掘的,这些做法蕴含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及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在用本土方式解决本土事情的过程中创造了本土社会工作的雏形。

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服务从“救济性”“改造性”等工作开始向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领域介入,这与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城市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和龙头(马仲良,2001:8)是基本吻合的。此时,社会工作实践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工作具有了基层社区社会生活民主管理,组织社区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卢谋华,1997:8)。另外,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工作服务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也发挥了专业作用,“当时,社会工作者与城市社区居委会合作对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服务、就业、养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了各种服务”(王思斌,2018:12)。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阐述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时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其中提到要“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这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各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始得到发展或向纵深发展,例如2007年国家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2008年,江西万载县召开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里程碑;2008年灾难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召开“全国首届医务社工论坛”并成立了“全国医务社工联盟”,推进医务社工实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后,矫正社会工作开始全国拓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使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服务社会救助对象获得了法律空间;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以法的形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家庭暴力和家庭关系指导;2015年“三社”联动已经成为了大陆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服务的主要工作模式;2017 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出台,给社会工作服务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舞台;2017年国家禁毒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培养壮大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具体措施以及建立健全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的相关办法;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2019年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社区矫正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近年,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势,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也开展了各类、各层次的工作。我国社会工作服务逐渐呈现“类别化”“专业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局面。

2.社会工作服务组织

对社会工作服务诸领域的开拓,上海走在中国大陆前沿的。2001年,上海市东方医院社会工作部成立,它是国内第一家设置独立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社会工作人员的医院,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开端。2003年,上海乐群社会工作服务社成立,这是大陆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领了上海乃至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同年,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上海市委政法委提出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组建了三家社会组织: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分别为药物滥用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和“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2008年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民政部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首次大规模介入突发灾难性事件。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浦东社会工作协会等组成社会工作服务团,先后进入灾区,在灾后社会关系重建、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培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线服务。这虽然是一支临时组建的“应急”社会服务组织,但基本形成了本土灾难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并带动了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另外,2014年4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做出了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扶持的政策安排。2016年民政部又出台文件,鼓励高校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机构。由此,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3.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是伴随着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和支持下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服务获得法律保障的过程。2012年12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顶层制度设计。2013年,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为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组织保障。2013年4月—12月,民政部启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命名了61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103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180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样板,也是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实践初见成效的体现。另外,对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4年3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第一次将社会工作写入国家法规,使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救助领域获得了法律保障。接下来,各实务领域中的服务标准开始出台:2015年12月,民政部批准发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2项行业标准;2016年1月,民政部发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2019年6月,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联合发布《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这些《指南》凸显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向。

4.典型服务计划或项目

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顶层多部门联动、集中调动社会资源、集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面。2012年9月,中组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调动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人员,为解决“三区”贫困问题、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做了巨大努力。2014年7月,民政部启动实施福利彩票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选择黑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青海等6 省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活动。另外,2015年10月,民政部在重庆召开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三社联动”逐步成为各地建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2018 年9月,民政部印发《“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丰富了社会工作服务方式。2018年10月,国家卫健委公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一级指标中设有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二级指标中设有医务社会工作配备情况,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从这些典型的方案、计划或项目中不难看出,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各部门的联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工作人才体系

从国内外社会工作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大体上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分类、人才岗位、人才制度、人才规划、职业资格等内容。

目前,我国大陆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SW,2009年增设),个别高校在社会学博士培养方案中设有社会工作方向。据民政部官网2019年8月数据显示,以上这些专科、本科、专业硕士及社会工作方向博士培养单位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这些毕业生流向了各行各业,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成功实现了社会工作职业的转化,即或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或考取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大陆最早是在上海率先实行的,199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招收录用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并在教育、卫生、民政系统进行社会工作职业化试点工作,2003年正式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加上2006年7月当时的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工作发展,国家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驱力”。最具先导性代表意义的决策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决策,标志着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层面得到承认。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2007年2月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壮大社会工作队伍,巩固第一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成果,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2009 年9 月,《民政部关于确定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通知》发布,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2007年11月,共青团中央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始向各专业领域发展,并开发各领域示范区,如,2010年1月,民政部命名上海市浦东新区等7个区(县、市)为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县、市),命名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15家单位为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2008年12月,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在江西万载召开,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提上议程。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至此,社会工作人才覆盖了城市、农村以及各个领域。

另外,职业水平考试、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意见、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使我国大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6月,在全国范围举行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正式实施。2009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和辽宁沈阳等地陆续开始登记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也逐步展开。2010年6月,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六类人才之一,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1年10月13日,中央十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比较全面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另外,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范畴,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定义和主要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2016年10月,民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之后各省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解决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保障。

五、社会工作管理体系

通过考察社会工作发展历史认为,社会工作管理体系大体上可以包括社会工作在职业管理、服务管理、项目管理、行业管理、学术管理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管理结构、管理性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内容。

通过整理历史文献,建国后最早提出社会工作管理的是雷洁琼先生,她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社会工作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关系,其实,在这些关系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工作管理的性质、特征和方式等问题。1979年12月,雷洁琼任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民政、民族和宗教工作,在任其间,她多次考察北京的社会福利工厂和其他福利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对民政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王思斌,2004:13)。1983年,雷洁琼提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王思斌,2004:12)。之后,袁华音(1993:57)提出,“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1991年,当“民政工作社会化”被提出后,引发一场大讨论,直到现在,也时常不可避免地谈到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性使然,这也与中国社会工作管理体系建构性发展阶段有关。袁华音(1993)在《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趋同论》中系统论证了民政工作性质、社会工作性质以及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区别和联系,他说,民政工作是国家属性的一种行政事业,而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属性的服务性专业。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不同的,前者是垂直式单一性结构,而后者是纵横交互式的多元性结构。这是建国后对社会工作管理性质和方式进行深入系统思考并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开端。

中国社会工作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之上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王青山,2004),这是1995年秋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会上,袁方、何肇发、苏陀、陆学艺、卢谋华等事理的共识。顾东辉(2019:17)在论述社会工作中国体系中也谈到“我国是党政主导,管理取向的社群系统。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应该由党政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并稳步推进”。事实上,早在2011年,中央18部委联合印发的文件中指出了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推动,要坚持社会参与,要坚持中国特色,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显然,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在管理上的基本框架已经呈现。

直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作为区别于“社会管理”的不同理念和发展方式由党和政府在正式文件中被提出。由于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实践方式与社会管理有很大不同,对社会工作也提出不同要求,社会工作作为多元参与主体的社会力量在2015年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被提到。因此,社会工作管理体系无疑是社会治理体系框架的一部分。2018年12月31日,在《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方案”)中增设养老服务司、儿童福利司以及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更加明确了民政部及内部机构的职责,同时,对社会工作管理体系无疑也是作出了进一步规范。

六、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从社会工作性质来看,其价值体系大致应该包括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指导思想、文化、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守则等。

社会工作专业在大陆重建至今,使用的教材大多沿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但随着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本土实际问题中的运用,随着“本土性的”与“他域性的”社会工作有机融合,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这是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以来发布的第一部专业守则;2012年12月28日,民政部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其中指出,社会工作者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专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处理与服务对象、同事、机构、专业及社会的关系,并在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尊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民政部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民政部召开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政部发布《开展婚姻登记信息共享的通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