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2019-02-18 06:29刘丽丽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表征文化差异翻译

刘丽丽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下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语言。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句式、词语等方面的表征存在的差异,以及对其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而进行的尝试性探究,浅析两者间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英汉翻译中不对等现象,并从词汇、结构、形态等方面来分析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以及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表征;翻译;不对等性

1 英汉语言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雏形的产生、历史环境的改变及社会背景都大不相同,所以它们关于语言表征中的各个表述,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1.1 词汇的差异

1.1.1 文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可以表形表音表义,可以单独表达汉语含义,并且由多个汉字组成词汇,构成句子直到完整的文章呈现。而英语是由26个字母组成,拆分开每个字母时都无法正确的表述出它所包含的意思,必须由两个或者多个字母组成的整体,才能为它赋予真正的含义。

1.1.2 词汇

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要比在汉语中频繁。比如conceptualization,像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汉语中的抽象名词,词形没有变化,但词意不同,在了解漢语中的抽象名词所表达的含义时,要结合语境以及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如“正确”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形容词还是抽象名词,就需要结合语境判断。

1.2 句法结构的差异

1.2.1 形合和意合

英语是形态语言,在行文中通过连词、介词或者关系词等将句子连接成篇,不但直观的表达其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且句子结构缜密,语言间逻辑性较强,是一种重形合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则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一种间接的、婉转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的表达不太能决定真正意思的准确性,语言和文字是通过承上启下的意境,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借鉴来体现本身的涵义,是一种重意合的结构。

1.2.2 静态与动态

英语是一种静态性的语言结构,动词在英语中由于受到主谓关系的限制,一个主谓关系句中有且仅有一个主要动词,因此它的动作意义常由其他词类来表达,即动词名词化。既保留了动词的含义,还能使整个句子更精简,即由动变静。汉语言则恰恰相反,在一个主谓关系的句子中,可以有两个或者多个动词来进行修饰,以便充分表达其涵义,所以汉语是动态性语言结构。

1.2.3 树形与竹形

英语句子结构错综复杂,由主谓宾构成句子主干后,通过各种连词,从句,时态,使句子呈发散状,逐层展开的方式呈现,像大树一样紧密连接又饱满丰富。而汉语则不同,汉语中的词形没有时态的变化,也没有从句来修饰主句使其表达更加饱满。而是通过逐个句子的表达,递进式的把句子含义表达清楚甚至修饰完美。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叙述下去。

1.3 汉英语言间的行文结构差异

1.3.1 表述角度与行文铺陈的思维

汉语和英语在行文中习惯使用的主语是不同的,汉语在行文中多数使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而英语则不同,受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英语在行文中更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作为主语,表达方式属于直线型,何为直线型呢,就是一段文字中想表达的内容,必有主题句及可以论证主题的例证句,最后收尾;亦或是先提出论证主题的例证句,再以主题句收尾,文字中所有内容全部与主题有关。而汉语言则像陀螺一样,属于螺旋型,这里我们所说的螺旋型是指文章中虽然有主题内容,但是并不直接论证主题,而是通过其他与主题特征相关联的描述,来间接的表达核心涵义。

1.3.2 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

即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间的连接差异,就汉英语言而言,它们间所用的方式方法也各有差异。英语在行文中,往往注重“形合”,即通过运用关联词、介词、各种从句及词形的变化将句子和段落有机的连接成篇,整体行文更加严谨,情绪表达更加准确。而汉语在行文中更加注重“意合”,即不通过像英语行文中的语法结构变化来显性的表达思想,而是通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内在的情感脉络,逻辑思维,隐性的表达语法关系,因此行文上比较松散、自由。

2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与文字上。“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单从语言表征方面入手,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通过汉英两种语言表征的不同,还是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

2.1 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会通过词汇显现出各个语言的性格特点。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但是它的思维特点(重整体、重对称、重含蓄等)塑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汉字。中国汉字讲究方正,横平竖直,左右对称,文字优美含蓄,房屋建筑也讲究对称,大小布局协调统一,尽显承载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古国之美。而西方文化则不同,西方各种族更重视自我,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摸索,便孕育出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对于“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识,强调了“我”独有的价值。体现在英文的26个字母当中,如果将每个字母单独书写、发音,其中25个字母并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I”才能单独表达自有的含义。而每一个英文字母又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单词,它才具有新的意义。

2.2 思维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当中,通过不断的文化沉淀,渐而形成了感性含蓄的思维模式,这使其在看待事物上会更加注重意境和悟性。通过感官的判断,基于已有的事实与积累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善于用辩证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通过实证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在语言及行文方式上也得以体现,汉语在行文中更喜欢使用动词及形容词,感官的表达性更强。而英语在行文中更偏好使用抽象名词,使其文章表达更加富有逻辑性。

2.3 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孔老夫子的“人为贵”还是管仲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都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两极生四象,四象生五行,相生相克,万物相联,和谐统一。而群体文化,就作为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从而引发了关于对集体观念和群体的崇拜,反对个人主义。内秀、含蓄体现了中华民族谦逊、儒雅的性格,并且在讲话与行文中,更是如此,经常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做足充分的铺垫之后,才螺旋式的进入主题,这样才会认为有内涵不唐突。另外,现代社会我们也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也一直被弱化。而西方国家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最顶端的物种,应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群体当中的个人价值应当在整体之上,可独立于各个群体,从而体现自我的价值。正是这种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言一般用表示人的词语做主语,而英语言则是更倾向于非生物语言做主语,在文章结构中,更喜欢用第一人称单数作为叙述视角。

3 英汉互译不对等性的翻译策略

为了能够更为有效的解决句式词语当中这些不对等的情况,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及暗示是尤为重要的。下面是一些关于翻译当中所使用的技巧,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翻译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关于跨文化语言内容的交流性问题,通过翻译其内容,来了解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跨文化语言内容之间的对等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原则,即在翻译实践中,不需要达到译入文与译出文之间字对字的形式上的对等翻译,只要将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等本质内容准确翻译到目的语中,实现功能对等,并符合原文中关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风土民情及人文、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对等即可。而为了能够达到这些目的,翻译时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同情况下的调整策略如下:

策略一,如果译文中有因形式上相近而对所表达的内容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就需要对译文的文字做出一些改变;也可以直接保留直译,但是必须解释标注出来可能会产生的误解。例如:如“鸿门宴”译为英语可以说: 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而如果直接译为Hongmen Feast,就无法向英语阅读者准确传递该词的本意。这种翻译中的不对等情况就是由于汉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汉语中的鸿门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项羽为刺杀刘邦所举办的宴席,意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所以为了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性,要对译文的文字做出调整,以达到准确传译源语言含义的目的。

策略二,如果译文中有因形式上相近而可能会对原文出现联想意义上的误解,或是对于正确理解原文精髓造成严重失误的,那么通过对译文来进行调整,还原原文的关联价值就非常的重要了。例如:To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如果直译过来就很容易出现联想中的误解,所以要用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词语来表达,翻译成“杀鸡取卵”会更贴近原文本意。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两种语言在段、句、词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差异分析,并由此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的浅析,可以清晰的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地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语言表征的不同,既可以在历史文化中找到起源又可以在社会背景下寻得依据。而这些不同的差异在对语言进行翻译时会造成理解上的限制和表述上的误解。要想清晰、正确的传递文化内容,交流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要深入的学习了解源语言国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从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各项差异来不断的进行比较,在两者文化、背景等方面找到一个结合点,努力让不同的两种文化进行交融,再适当的调整及更改过程中,让其传文答意更加的接近,最終达到正确了解、沟通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译员,尽可能多的了解并把握源语言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是翻译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表征文化差异翻译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