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恒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也在改变。但是,人们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变化一定是积极的吗?过去帮助一个跌倒的路人,人们觉得是很自然的行为,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会犹豫不决,担心被敲诈,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一种对法律后果的担忧,而与道德关联有限。再如,过去我们主张婚姻稳定,夫妻之间有矛盾也不轻易离婚,现在人们看重情感,没有感情了就可以离婚而不必有其他的顾虑。总之,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是“前行”了,还是“留守”了,这或许是当代人的集体困惑。
实际上,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它是特定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的产物,道德既要与时俱进,也是对传统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继承。例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问题就更多地靠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机构等,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传统的“经济上依靠儿女,道德上依托孝道”来维系的农耕时代的养老方式会逐步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中道德“前行”的现实表现。但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尊重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年轻人给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尤其是给予那些养老机构还难以充分提供的帮助,仍然是年轻一代的责任。换句话说,传统孝道中的亲情仍然守护着老年人的心灵家园,这就是道德在“前进”以后应有的“留守”。
此外,随着人们拥有财富的增长,一方面“金钱至上”成为一些人的婚恋观,“嫁(娶)个有钱人”成为许多人的追求,而且社会公众对于这样的行为也不再那么嗤之以鼻,宽容度在增加。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婚姻中感情质量的重视日渐增多。“有感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婚姻”,正成为很多人的婚姻价值观。因此,当我们觉得道德“前进”太快的时候,它其实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底色,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时代发展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也必然发生改变,而且同公共精神、规则与法治意识等相关联的行为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取向。与中国一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亚洲四小龙”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发展出了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也传承了儒家文化和其他“东方文化”的传统美德,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道德也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传承曾经守望过我们精神家园的道德情操。▲
(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