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 (524033) 梁成培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 (523000) 骆妃景
教学中一线教师一直强调教材例题、习题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很多高考真题、模拟题都是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的改编,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微探究、微反思,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微探究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以自我探究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教学中教师从考点、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等微问题进行微探究,适当穿插微专题进行协同教学,对数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助推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考备考中应注重微探究.下面以2018年东莞市二模理科数学第20题为例,从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题源追溯,从多视角进行微探究,微推广,并结合笔者自身微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了两点高三数学备考建议,希望能给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求椭圆Ω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交椭圆Ω于C,D两点,且OC⊥OD,求证:O到直线l′的距离为定值.
1.1 思路分析
1.2 试题解答
若此题讲评后,教师就认为问题解决了,没有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就无法进一步挖掘题目的教学价值,发现知识本质.而在数学学习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源头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提出,解数学题就像采蘑菇一样,当我们发现一个蘑菇时,在它周围可能有一个蘑菇团.鉴于此,笔者在课堂上提出两个问题:
(1)我们平时探究定值问题时是怎样找定值的呢?
(2)这个定值是巧合,还是蕴含着一种规律呢?
此时,学生的心中已燃起了探究的火花,带着问题,各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
在学生1给出猜想之后,其他学生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课堂进入了紧张的探究阶段.经过几分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激烈的讨论,第二小组学生2阐述了小组共同的探究成果.
试题2 (人教A版《数学》选修4-4)第15页习题1.3第6题)已知椭圆的中心为O,长轴短轴的长分别为2a、2b(a>b>0),A,B分别为椭圆上的两点,且OA⊥OB.
(2)求ΔAOB面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试题2实际上是极坐标参数方程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极坐标方程应用问题,其内涵丰富、证明方法多样、思想深远.
第三小组学生3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证明第1问,并从第2问中得到启发,发现m|OA|2+n·
|OB|2(m>0,n>0)的最小值也为定值.
此时,全班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多么自然的想法,多么合理、恰当的知识迁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笔者大力表扬以上三位学生后,引导全班同学对刚才三位同学的结论进行总结.第四小组的学生4早已兴奋不已,急忙站起来归纳,脸上笑容甚是灿烂.
实际上,问题到这里已经得到了深度挖掘,探究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此时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创新的激情.
于是,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是类似的,椭圆中有以上四个定值、最值结论,那么双曲线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结论呢?若有,又会是怎样呢?
全班学生类比刚才的探究方法继续钻研,过了几分钟,第5小组的学生5又将双曲线中的定值结论向全班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微推广和证明(证明略).
到此,全班同学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仍想继续探究,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后小组间继续合作探究,以期探究出更多隐藏在圆锥曲线中的定值、最值问题!
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后,再对问题进行微探究、微反思,在微探究教学实践中得到以下2个方面的备考启示.
高三数学资料随处可见,数学教学的题海教学也比比皆是,笔者回头梳理了本节课试卷讲评的探究历程.最大的感触就是在高考备课中要十分重视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目,教材是专家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因此每道例题、习题都有其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学会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度研究.近年来,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比如2016年全国I卷中理科数学第4题的几何概型问题与人教A版必修3第136页例1很相似;试卷中第16题与人教A版必修5第87页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引例如出一辙.所以教材永远都是命题的本源,教会学生利用好教材,善于积累将会对高考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备考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课堂上注重对微知识、微问题进行微探究,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能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随波逐流”.作为教师应该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更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反复机械的做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你就能发现一堆蘑菇”.从高考真题、模拟题、教材例题习题的微探究过程来看,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又一个结论,实际上这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是在培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升数学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