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

2019-02-16 03:51张文闻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张文闻

(南京工业大学 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18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1]。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资助工作根本目的不仅是助人,更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和谐、确保他们健康成长的举措。传统意义上的以经济资助形式为主导的资助模式,在当今社会已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把人的价值、尊严、情感等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的价值导向。在具体的工作中,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础,坚持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让参与这项工作的各方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切资助政策和行为应以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受到保护为前提,以人的需求、有利于成长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为根本目的。

1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

1.1 资助行为模式化,重制度而轻情感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已逐步形成以奖、助、贷、补、减等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高校每年按照国家相应的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帮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申请。在一定框架、模式化流程中,贫困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各种名目的申请表格以及细化的多种条件,并在一次次的填报过程中,强化了对自身经济贫困这一事实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逐步失去作为完整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外在价值认同和内在人格空间。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虽然能让贫困学生得到生存所必须的经济和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但同时也使他们产生压抑感,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所应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潜能以及开朗向上的心境。

1.2 资助方式公开化,重公平而轻人本

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前提和基础,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指导具体工作的原则和出发点。这种完全阳光化的资助理念,要求贫困学生必须完全公开个人信息和家庭经济情况。而一些心理敏感、自卑感比较严重的贫困学生不愿意在学校师生面前公开自己的隐私,当经济困难时,不愿意申请补助或申请补助后自卑感加重,这种结果与制定资助政策的初衷是相背离的。高校在开展助人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工作的重点和主要考核的内容。在资助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公平而忽视对资助对象的人文关怀,否则其弊端将在工作的开展中逐步体现,其中的隐患不可忽视。

1.3 资助渠道多元化,重经济而轻精神

为加大资助力度和拓宽资助的广度,除了国家的资助拨款,高校还通过政府捐助、企业捐助、校友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资金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资助项目和种类也逐步增多,使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怀和帮助。资助渠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进了高校资助工作进程,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资助方的资助目的、资助方式和资金的使用方法都有明显的差异性。有些社会团体或企业给高校捐助资金的同时,对受助学生也会有相应的附加条件。如毕业要到出资企业工作一定的年限,这就限制了受助群体的范围,使一些确实困难但对未来就业有不同期望的学生因为这些限制而无法申请资助。有些企业捐助资金的目的多样化,公益事业的推广和回馈感恩社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从中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这也使其在捐赠时添加了更多的功利性色彩,容易使受助学生价值认同模糊,淡化了感恩意识。

2 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2.1 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困境: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其中,由于物质贫困可以用定量的方式体现出来,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但心理贫困因其无法量化,隐秘性较强,往往容易被忽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分为以下3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孤儿。这3类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自卑、敏感和缺乏自信。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不仅要着眼于经济帮扶,也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打开心结。同时,将主体意识融入教育实践过程中,激发他们全面协调发展的潜力,使他们自发地将外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成长和优化的动力源泉,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需要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目前,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由于数量较多、个人素质也存在极大差异,加大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对于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细化,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必须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以鼓励、尊重、理解、关爱为主要方式,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逐步向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过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加入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也是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对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延伸。通过人文关怀,充分调动贫困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建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从而提高高校的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

2.3 社会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需要

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刘云山同志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两次提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贫困生的存在,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结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的任务是加快抬高底部、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完善规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2]。高校贫困生作为人才资源的一部分,同样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需要高校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人文关怀的背后所延伸的社会意义,本身就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和人类发展更高阶段的精神追求。

3 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对策

3.1 明确一个理念: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中的实现方式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考虑到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政策上给予他们更大的倾斜。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首先,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体的终极关怀。高校在资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贫困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理应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3]。高校工作者在资助过程中要细致、体贴,让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受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让受助者获得物质帮助的同时,也收获精神慰藉。其次,以人为本是高校贫困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所有可能的行为和选择列表中,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活动受限、缺乏自由的群体,在他们被动地听任环境塑造的过程中,某些负面影响和消极自我认知弥散和强化,这是导致经济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渗透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

3.2 注重两条主线: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资源匮乏,为其提供的资助和帮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贫困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充分享有个体被赋予的无差别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16年,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公布《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首次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指标,至此,贫困生受教育的权利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物资层面上,主要的资助方式是依据个体的贫困程度,通过帮助贫困生解决部分或全部学费和生活费的方式,弥补其经济资源的相对匮乏,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社会资源的优化再分配,从而保障贫困生与其他非贫困生一样平等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在给予贫困生经济帮助的同时,也要同样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于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同样重要。精神资助和物质资助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决定了资助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的效果。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其核心内容是在助人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的目标,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充分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恰当的鼓励、理解和关爱,激发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所应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潜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3.3 遵守三条原则: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就要遵循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的工作原则。首先,在资助过程中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从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环节为贫困生营造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不仅关心他们的经济情况,也要关心他们的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是否保持健康状态。其次,针对贫困生个体情况差异,个性化定制资助方案,在充分了解贫困生成长环境、家庭情况、性格特征、个人经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有限的资助资源合理分配给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实现最佳的资助效果。再次,做好资助工作,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是必不可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多项职能,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要有正确认知。为实现育人目标,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沟通技巧。在资助工作中不仅助人,更要育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合理规划,统筹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3.4 做好四重关怀:经济关怀、思想关怀、心理关怀、发展关怀

第一,要把物质资助,即经济层面的关怀放在首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主要的经济支出包括学费、生活费及部分刚性需求产生的费用,如社交、扩展性知识储备等费用的支出。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注重经济关怀,在物质层面上的援助是给予其他帮助的基础。

第二,注重对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关怀。育人不等同于铸造器材,要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必须在工作中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存在问题的人群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高校贫困生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状况,或者在面对资助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更有人在受助后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要求我们在资助工作中,不仅要确保经济资助到位,更要做好思想关怀,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建全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认同。

第三,时刻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高校扩招后,实施宽进严出的整体战略,使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而贫困生群体同时还面临着经济压力。在双重压力下,要保证他们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资助时更要做好心理关怀工作。利用一切机会多和贫困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情感诉求得到释放。同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遇到困难和压力时通过健康、积极的态度排遣消极的情绪。

第四,以育人为目的,促进贫困学生群体全面发展。近些年,国家逐渐完善对贫困生各项资助政策。高校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贫困学生在综合素质的许多方面存在差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从事资助工作时,要更多地关注贫困生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娱乐身心,树立自信心,达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