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文科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以《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证研究为例

2019-03-22 06:04黄晶梅丛旭文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话剧政策

黄晶梅,丛旭文

(长春大学 行政学院, 长春 130022)

1 文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省属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提供所需人才,因此,省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文科课程授课教师思考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何种路径体现文科课程的应用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1],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政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分析技术,并学会将这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宪政中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以提高其政策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的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公共政策各环节所含要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公共管理实践要求。面对社会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的需要,公共政策学课程组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验部分,经过3轮实验和2轮检验,验证了文科课程授课观转向是成功的。

2 文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趋势:增添实验占比 提升理论认知

文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是增加实验(或实践)的课时比例,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积极的过程参与,实现理论掌握。

(1)增加实验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因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与宪政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因此,经过3轮的实验,在进入检验环节时,修改了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的学时分配[2]。由原来总学时48学时(理论),修改为总学时48学时 =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公共政策学学时分配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16学时的契点与分配区域,经过3轮的实验,发现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实验部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时纠偏。实验环节的进程先以剧本讨论、撰写剧本,引导学生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后再根据政策过程理论的4个阶段,进行剧本情景演绎,还原和推演政策,以达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前6次实验课程中,是承担公共政策每个阶段的学生分别与教师进行研讨和实践,其他的学生作为观察员,给予剧本修改和排演的意见和建议。只有班级全体学生对话剧有一致性的认知,最后话剧4幕才能以整体性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2)细化实验任务,师生协同实验。首先,教师引领学生聚焦实验问题。公共政策学课程组教师负责选择政策蓝本,协助学生聚集实验问题。公共政策学课程组教师在假前进行个体收集政策蓝本,在开学教师报到日,组织推荐政策蓝本的研讨,选最优的政策作为政策蓝本。政策蓝本要求:政策的热议和颁布时间是距离开课时间两年内,属于民生领域中且与学生生活相关度较高,以此引发学生对这一政策蓝本研究的兴趣。例如:政策蓝本—北京地铁涨价,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其便捷性、时间可控性,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选择之一,尤其是上班族出行的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价格收费的标准为什么不一样?针对北京地铁的2元时代,与上海、广州地铁价格的比较,思考论证北京为什么要进行地铁调价,进而考虑地铁定价的合理区间值。地铁相关利益群体对地铁调价的意见和建议是什么,为什么?其次,授课教师在前导课抛出政策问题,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第一次上课,承担授课的教师把选定的政策蓝本,抛给同学,并给出这一政策蓝本所涉学科及所需的理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通过查阅整理与之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宪政信息,普适学生对这一政策蓝本问题的全面认识。同时,授课教师组织问题讨论,厘清学生问题认知。承担授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提问的方式把政策蓝本与课程章节内容的契点引导给学生,以此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掌握学生对政策蓝本的把握状况;通过学生被动和主动发言以及发言内容传递出的信息,授课教师及时作出判断,选择理论功底掌握扎实的同学作政策话剧小组组长人选,以确保是以公共政策理论主线贯穿话剧。最后,学生参与实践主创实验结果。其一,学生自主组建实验团队。学生通过1个月的公共政策理论学习、政策蓝本的认知以及对教学方式—话剧载体的了解,在第6次课时,组建政策话剧剧组,由学生自荐和推荐方式形成。话剧小组主要由导演、制作PPT、摄像、编辑和剧务组成。导演和副导演,由综合能力好的学生担任;制作PPT(插花)由计算机能力强同学担任;摄像(影象存档)由擅长摄影的学生担任;编辑由选出的4个小组组长担任,组员协同,每个小组的成员是由组长与组员双选后构成。政策的4幕是由4个组长抽签决定分别负责的剧幕。灯光由擅长电子的同学负责,剧务由班级志愿者负责。其二,学生主创实验体裁。总导演负责撰写话剧的策划书;每个小组根据所抽中的政策阶段,撰写相应剧幕剧本,剧本的进度与课程的进度相一致。如:在第五章政策制定讲授结束后,政策问题及政策制定这两幕的剧本要完成,以此类推完成;每幕剧本的初稿讨论是由该幕小组成员、指导教师、导演和副导演参与,利用两次实验课进行四幕剧本的研讨,由指导教师对剧本的主线和专业用词进行把关。其三,学生推演实验过程。公共政策学实验过程是由四幕话剧组成,即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每一幕的各推演了1次,整幕穿起1次,最后1次全幕上演,作为实验课结课成果。实验课是在演艺实训室完成,推演政策的过程由导演、副导演和每个小组组长负责,全班同学协同参演推进,指导教师观摩,适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充分体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民主讨论、独立创作、团队合作。

(3)添加实验考核,提高学习热情。原公共政策学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经过3轮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公共政策课程组经讨论决定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诱因,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30%)+期末成绩(50%)。把实验成绩记入总成绩,占较大的权重,目的是提请学生的高度重视,以提升他们参与实验环节的意识。公共政策学成绩各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组成,占总成绩的20%,其中作业是这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感想和建议,标题自拟。②实验成绩:由问题讨论+剧本撰写+话剧演绎构成,占总成绩30%。这部分的建议成绩是由每个小组共同商议给出,组长拥有最后的决策权,通过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择的要素[3],话剧小组成绩表由学生自制,见表2;指导教师通过过程中的参与、观察和对剧本的评定,综合给出这部分的最终成绩。③期末成绩。期末试卷的题型≥4,占总成绩50%;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其中分析题是结合实验中的政策蓝本展开,以此检验,学生通过实验演排,是否实现了理论上的提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表2 XX组话剧成绩表

自2012年春季学期,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实验,授课班级全体同学考试均以高分通过。且在2012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中,这门课程还大胆尝试了考试免签,收效颇佳。近三学年春季学期,公共政策学课程把实验成绩加入总成绩后,学生的综合成绩仍成正态分布。2016年75.56%、2017年和2018年100%的学生实验成绩在80分以上,充分体现学生驾驭学科知识分析重现宪政的能力;而且课程的综合成绩两边少,中间多,且集中于70~89,充分说明了学生掌握课程的水平,达到了文科课程授课方式转向的效果。

3 文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主线:开展思维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文科课程授课观转向暗线是开展思维教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与宪政联系紧密的抽象理论课程,通过话剧这个轻松的方式,提供了理论知识掌握的便捷方式。由同学们聚焦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剧本的编写,提升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理论的认知以及理论与实践契点的把握;话剧实践观感和切身体会强,使同学们从感观上以过程理论领悟公共政策。欲厘清公共政策的每一过程,了解到公共政策出台的背景、制定的元点、执行的障碍和评估的因素,以避免公民对政策的错误认知,学生正是从话剧角色扮演需求出发,推进他们更为理想地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形成推理明晰的逻辑方式。

文科课程授课观的转向明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方法新颖。对于公共政策学这门课采用话剧的方式还属首创,它主要是借用学生对台词的记忆和各层面角色的扮演,从而达到对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掌握。其二,视角独特。对于整部话剧的布局,是以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热议为契点,来托出此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政策评估,各环节通过重现和推演再现。其三,对象具体。公共政策分析所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就是公共政策。本话剧就是以呈现公共政策的四个环节,通过学生学习的理论来诠释和演绎政策流程,以加深对某一政策的认知和对政策理论的掌握。其四,全员参与。授课班级学生全部参与到话剧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培养全覆盖。

4 文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核心: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 加强理论与实践转化

学生通过话剧这个实验载体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首先解决了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惑。初上公共政策学课程时,同学们只单纯认为这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理论性极强,而且又是典型的文科课程,哪有可能做实验呢?即便做实验又没有沙盘。所以当授课教师提出把焦点政策问题——“北京地铁调价”“全面二孩政策”用公共政策理论贯穿,以话剧为载体排演再现时,学生脑中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多数学生对话剧一无所知;二是突然觉得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自己脑海中所学能用到的理论皆无,如何能用理论解释政策现象都不清楚,怎能还原政策。授课教师以“首先要记住理论。当你还无法真正理解理论时,你要记住它,然后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寻求理论与现象的切合点,你会发现你可能会用一个理论去诠释宪政,到渐去会用几个理论去解释,找出宪政的依循点。”正是在这样的一句话,带领学生走出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转化。学生都是抱着一颗懵懵懂懂的心开始剧本创作。每组的剧本讨论的第一次都不顺利,因为没有同学理解的深刻,明确究竟如何去做。其次,查阅文献的过程也不顺利,因为文献书籍不知拿哪部分用,宪政资料大部分是网络上的碎片,对如何确定其对场景的价值似乎也是模糊的。但经过课堂上理论的学习与讨论,当每一幕的理论课程结束时,事情有了一些进展,好似剖开云雾,剧本创作有了推进。然而当剧本出炉时,遭到老师的否定和观察员的质疑,同学忽然觉得这么长时间的辛苦付诸东流,仿佛做了无用功,但经过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厘清所用理论知识点后又尽快地进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与任务。最后,单纯一个人的思维是片面的、单向的,但一个团队的思维却是发散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完全相同的,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中,仿佛激发出了每个人没有想到的点。而且在团队合作中也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如:宽容、齐心、互助。这些体现在书本上仅仅是几个词,读过几遍也未必有太多的感触,但当将这些内化到心中并付诸它给个体带来的震撼要远远超过于书本的阅读。

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节点。当剧本终于大功告成时,学生们好似松了一口气。但在实验排演过程中,学生再一次遭到了麻烦,本以为剧本形成就快大功告成,实则才刚刚开始,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又一个节点。因为在实验排演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台词过长,而且理论性的台词很难记,以至于整场排演都显得太过生硬,就像一场木偶剧一样,于是又回到了上一个环节,继续修改剧本,如何用通俗的理论知识点把现象说清楚,以此来解开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结点。就这样反复修改剧本、排演,几个回合下来,终于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作品。当话剧落下帷幕时,学生再重拾公共政策学书,阅读时,发现书中的理论好理解了,曾经不懂的,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了它的影子,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实践向理论转化的又一个过程。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话剧政策
政策
政策
2019公共政策国际会议(ICPP)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助企政策
政策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浅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