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实施也由此而来。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優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蕴含着深刻内容和丰富情感,这都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契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健全学生的价值观,完善他们的性格,并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受到积极的熏陶。实施情感教育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一、 借助背景资料实施情感教育
想要深刻理解文章,必须要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入手,感作者之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情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能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内,而理应为学生们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为例,文章创作于李大钊的生活背景下,共分为两部分。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这样的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这样,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在营造出了课堂氛围后,为学生介绍五四运动过后国内的形势,通过图文并茂的背景资料介绍,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创作背景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与情感之下阅读文章能够感受到一个普通国民在国家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伟大,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二、 通过创设情境实施情感教育
创设情境作为一种如今热门应用的教学模式,展现出了非凡的优势,借助丰富的资料和多样化的形式,将学生们带入到相应的氛围与情景之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够有效达成情感教育的效果。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父爱是无言的,是渗透于每一个微小细节中的。同学们,文章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父亲,父亲的哪些动作是令你们记忆深刻的?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使学生陷入回忆,将本课文章与自身实际进行联系。例再如,在《蜡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现出了生日蛋糕中的蜡烛,表现出了一种寄托与希望;烛光晚餐中的蜡烛,在黑暗中营造出了一种浪漫气氛;在祭奠先人时点燃的蜡烛,代表了一种思念与寄托。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的教学,学生就会带着对蜡烛的不同理解来深入阅读,感受到蜡烛在文章中代表的情感。
三、 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常常会为学生布置“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这样的任务,可见,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巧妙利用能够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真正实现有感情的朗读,需要学生以了解作品内容及内涵为前提。一些古诗和古文,尽管内容简短,但却工整押韵,且蕴含的情感不亚于抒情文章。如《天净沙·秋思》,就通过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荒凉的画面,使人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落寞、寂寥和莫名的哀愁。教学时,教师描绘出“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缠着老树,干枯的枝头,一动不动地立着几只寒鸦;小桥下面,清流款款,不远处,隐现着数间幽静的茅屋。一个孤独的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步履蹒跚地走在荒草丛生的古道上,身影被快落下的夕阳拉得老长老长”这样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流落他乡的满腔愁绪。用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与感悟。
四、 在课外阅读中实施情感教育
新课改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可见,语文教学已经不能再局限于课本之中,适当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借助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的文学素养快速提升。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对他们自选的阅读内容进行筛查,确保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熏陶。此外,还应把握好文章的理解难度,既不能过于艰涩难懂,也不应幼稚浅显,要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如高尔基的《在人间》、《我的大学》,周作人的著名散文《吃茶》、《自己的园地》,鲁迅的《朝花夕拾》,三毛的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教师定期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实现情感的激发。
五、 结语
总之,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师生都需要跳脱出传统教学的局限,在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情感教育的实施将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彰显学科价值,教师应对具体的实施策略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莫全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6(1):131-132.
[2]彭敏.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98-98.
作者简介:
周仁辉,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