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

2019-02-15 22:39建,任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胡 建,任 镕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即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工匠精神”的回归,已然成为社会的发展大势。当今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质,不仅代表着手工业从事者的职业道德追求,而且成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行业精神。它所代表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容,更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3]。它与传统手工业相伴相生,随着中华民族的延续而日渐渗透进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职业理念,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追求和取向,即是以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并乐在其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概括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是指在好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追求更好,直至完美。对工匠而言,不同于现代化生产车间工人的流水线操作,他们制作器物的过程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无论是产品设计、原材料的选择还是整个生产流程,工匠都全程参与其中并把控每一个环节,凭借自身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标准,追求作品的完美并赋之以生命,造就其每一件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并深深地打上了独属制造者的私人印记。这一生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制度化,即是工匠实名制。《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制度的出现,以制度的形式促使工匠生产制作过程中尽心尽力、精雕细琢,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4]这一质量考核制度在随后很长时期内得到沿用,并催生出大批优秀的工匠大师,使得工匠精神日益发扬光大。

(二)思想层面:爱岗敬业、鞠躬尽瘁

“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5]中华民族素有敬业乐群、兢兢业业的传统,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早在春秋之时,先贤“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6]。此后,墨子、朱子等思想家对“敬业”均有论述,使得敬业、乐业等观念深深地融入民族血脉之中。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提到:“一个人对于自己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圣神;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谓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7]他指出敬业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职业素养。

(三)行动层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工匠精神强调专注、坚持甚至是执着、痴迷,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它在追求极致的境界中蕴含着不断创新的动力。比如,“鲁班锁”正是工匠精神中严谨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代表作品,它起源于被我国土木工匠尊称为祖师爷的鲁班大师,为我国古建筑中首次采用榫卯结构的杰作。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国访问期间还将一把铝合金制的精巧鲁班锁作为礼物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小小的“鲁班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出进取创新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长期生产生活中的实践,进行改良和革新,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具匠心、推陈出新就是工匠精神中创新意识的体现。

(四)传承层面:一脉相承、薪尽火传

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沿袭,主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这是因为在工坊间传承技艺多靠“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技艺的学习从示范与模仿开始,师傅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徒弟自身的悟性、才智以及勤奋程度都影响着技艺的习得。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在学校教育出现普及之前,却起着传播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尊师贵道的历史沿袭中,精湛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源于手工制造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然历久弥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时期,准确理解工匠精神并把握其特质,把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我国的青年学子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主体,他们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理想信念发展态势,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思维活跃而又个性鲜明。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各种思潮激荡,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和社会实践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极易受到冲击,出现诸如政治信仰动摇、功利主义明显、诚信意识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展现了广大劳动者的良好品德,激励着青年学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应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另一方面,“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之一,有利于积极引导大学生踏实奋进、求真务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行业自信

首先,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但由此繁衍出的小农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习俗中,有“士农工商”之说,匠人在古代等级社会处于末流之辈。此外,传统文化中“君子不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倡导士君子应“修齐治平,不为物役”等思想导致社会风气长久以来轻蔑职业技能培养,匠人的发明创造也常被谓之以“奇巧淫技”。正是这沿袭千年的世俗传统,造就了“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入仕,成为很长时期内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时至今日,考取稳定的公务员、教师公招等“铁饭碗”工作,仍是当代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大学生在就业与择业时,往往偏向于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缺乏身体力行的毅力,消极应对社会劳动,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尤其是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与这一点不无关系。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热爱本专业,自觉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破除现阶段我国所固有的机制体制障碍,优化社会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氛围。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激励着青年学子通过实践去实现自我价值,坚定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增强专业自豪感,积极投身于本专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关键。提倡工匠精神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勤奋踏实、敬业乐业、尊师重道、遵守纪律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要求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素材。其次,工匠技艺通过心传身授、体知躬行传承,既传授技能,又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品格的熏陶,因此工匠精神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它源自劳动并勉励劳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正是通过不断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个人的能力和才能得以展现和发展。我国高校当前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是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但是很难得到大学生的重视,空洞泛化的理论说教甚至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加强工匠精神教育,就是鼓励社会实践,在具体的社会劳动中锻炼专业技能、磨炼品德意志进而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化、具体化,让抽象泛化的理论知识与个体发展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转为主动学习。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时代精神所呼唤的优秀品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加强工匠精神教育,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需要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高校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工匠精神渗透课堂教学,深入大学生内心,润及全社会各个领域。

(一)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教育支撑

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时代,工匠精神并不是专指匠人,而是超越了匠人团体,升华至全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所追求的职业境界。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工匠精神教育是高校教育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在课程设计上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多种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成长阶段自身的性格特征、专业特点和行业性质等,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既要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代表的工匠精神到今天仍然是职业人所要求具备的优良品德,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又要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并举。在课堂实践中,学校或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和专家讲坛,邀请本专业领域内杰出的专家学者,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事迹,为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领导作用。

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欣赏主题音乐会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学习研讨会,开展主题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针对地方发展特点、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征,开设校本化课程,加强实践教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对学校的培养任务增添了新的要求,因此各学校尤其是特色高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可根据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情况,自主研发校本课程与教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学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学习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并实施考核计划,引起学生和社会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改善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到基层去,到实际工作岗位去,向劳动人民学习,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工匠意识,学会正视“工匠”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践行职业精神,促使完善自身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净化校园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9]由此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思想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活动中的一部分,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部分影响,良好的学校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确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转变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工匠等手工业从业者的职业偏见,营造热爱劳动、勉励劳动的文化氛围。作为学校组织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观看《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系列主题纪录片,听取胡双钱、高风林等“国宝级”大师匠心筑梦的故事;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把工匠精神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特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进博物馆、展览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留下了太多凝聚和展示工匠精神的物质结晶,如木雕、丝绸、瓷器和中国传统建筑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资源,向学生展示具备工匠精神的作品所散发的持久魅力。其次,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将本职工作与培育“四有”新人紧密联系起来,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社会风气,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再次,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工匠精神发展至今,长于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转化为适合中国实际的优秀教育方式和方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三)完善组织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条件保障

大力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不仅需要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而且也需要高校组织建设的完善和相关配套的更新。

首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经费是各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推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经费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料更新、教师培训以及配套的教学方式与课程实践等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这些更新和发展都需要高校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其次,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机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各高校要充分重视关于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统筹协调整体工作,科学制订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划,形成协同效应。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制订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并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并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总之,各个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协同一致推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