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实现条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

2019-02-15 22:39李西源赵国友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消费

李西源,赵国友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四降一升”(经济增速、工业品价格、实体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概率上升)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选择。它截然不同于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供给侧改革。理解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依据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之上的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1],也不能依照凯恩斯“刺激总需求”的办法,必须依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和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2]。然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从商品价值实现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鲜见。

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实现了转手,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3]101才能成为商品、实现自身价值。商品价值能否化为现实,取决于商品交换能否完成。而商品交换的完成,不仅有赖于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现实需要的契合度,而且有赖于商品供给总量、品种、层次和结构同社会需求是否平衡,市场机制发挥程度,以及货币与信用机制。这些制约商品价值实现的因素,对理解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商品价值实现条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

商品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3]95。不管是满足生活还是生产需要,商品总得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某种有用性是商品使用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3]484对别人、对社会有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另一基本属性,即社会有用性。商品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衍生出的多种属性,都是商品实现交换的前提,对商品生产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向。

(一)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突出商品供给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有质的差别及其特殊性。这种质的差别和特殊性是由商品本身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天然属性决定的,是由不同的具体的有用劳动赋予的。由于商品本体的质和属性的差别,使商品使用价值呈现出差异和多样化,表现为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多种使用价值形式,表现为“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3]102。使用价值的多样化使不同商品彼此对立起来,形成了相互交换和满足彼此需要的必要性。

显然,商品广泛交换是以商品的异质性,即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的。要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换或使商品卖出去,就要通过多样化具体劳动生产为市场提供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这就要把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分解成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形成多样化的产业分工。因为,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有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和产业分工的表征。在商品经济中,独立的互不依赖的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和社会庞大分工体系,是不同商品得以广泛交换的必要条件。要使不同质的商品能完成交换,就要形成复杂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形式多样的具体劳动。如果社会产业分工不发达、不合理,商品供给的特殊种类、规模与结构就会受到局限,商品价值实现就会受到限制,就会有商品不能卖出的情况。

商品价值实现与商品使用价值异质性、多样性的关系表明,商品供给种类必须多样化,必须突出商品特殊有用性,必须及时跟进社会需求新变化。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在交换中更有竞争优势。当前国内部分产能过剩、部分商品积压、部分产品供应缺乏和商品购买能力外溢并存的情况表明,我国经济问题是与商品供给种类和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商品(使用价值)供给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使商品的品种、品牌、特色和优势更适合居民有效需要的新变化。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有用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强化产品社会有用性,使商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与新的社会需求相协调

商品生产,仅仅重视商品有用性还不够,还必须重视其社会有用性。重视商品的社会有用性,就是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使商品供给更符合社会或消费者在当下及未来的需要,使商品生产及时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相一致。如果对商品社会有用性重视不够,不认真考察商品社会需求的时代变化,那么就可能使商品生产同社会需求相脱节,招致部分商品价值难以实现。

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有用性表明,生产或供给商品,必须基于为别人、为社会着想的理念,不断生产出适合消费者消费水平、消费个性的商品。一般说来,商品同消费水平和个性化需求的适应性越强,其销路就越顺畅,其销量就越大,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就越好。在生产费用相等的情况下,商品使用价值社会性的强弱,是决定某种商品能否被生产的首要因素。如果商品社会有用性变弱,商品就会滞销,生产费用就可能得不到补偿。这就需要根据现实社会需要及时调节企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商品供给。

对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一些产品库存积压,一些商品价格下跌,一些国产商品严重“遇冷”,一些消费者大量“海淘”等经济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一些产品的品质、规格和安全性等已不能很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新需求;二是供给的产品结构(层次、品种等)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社会消费结构的新变化。显然,这些经济问题,不是商品供给总量超过消费能力的问题,而是商品供给的质量和结构不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问题,实际也是对商品社会有用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这样的经济问题,不能靠简单的打折促销和限制购买力外溢的方法来解决,只能从强化商品社会有用性上发力,致力于产品性能的改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品种和花色的增加,使产品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更契合居民现有消费理念、方式、水平和个性。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于商品社会有用性的理念,致力于产品供给质量和结构同新的社会需求相协调。

(三)商品使用价值的益人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商品供应更适合于人们生存、发展与享受的新需要

商品是人的消费对象,具有属人性。商品的属人性,不仅决定了其社会有用性,而且决定了其益人性,即供人健康的享受和满足。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满足其特殊需求是关键,益于其健康享受和发展是核心。益人性是商品社会有用性的根本。无论何种商品,都应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合法需要、健康享受为根本。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满足人的需要、健康享受只是追求剩余价值的附带品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在更大范围和更多样化程度上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则是产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生产,必须把价值增值同日益满足人民需要统一起来,把不断适合和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使商品益于人,就是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存需要、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使商品生产紧跟人们的需求及其变化,不断为人们的享受和发展提供多种价廉物美、安全、有益身心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这就要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商品适应多种需求水平、多种需求个性、多种需求偏好及变化,以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技术特色、生态特色、品牌特色的商品适应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消费偏好、消费水平及其变异;这就要顺应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按国家质量甚至国际质量标准,为人们提供质量可靠的商品。否则,商品供给就容易同益人性的要求相背离,造成产品严重积压或严重紧缺。

当前部分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和购买力外溢等问题,同样有着对商品益人性重视不足的问题。产品结构僵化、设计单一、品种花色单调、质量和层次低端、安全隐患较多、绿色健康产品不足等商品供给现象,所折射出的是商品社会有用性和益人性的双重欠缺。因而,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本着商品社会有用性和益人性的双重理念,从优化产品设计、增加品种花色、提高产品层次、提升商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等方面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使商品生产更适合我国当下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提高、技术产品消费和绿色产品消费增多、个性化消费和安全消费增强的现状与趋势,使商品供应更适合于人们生存、发展与享受的新需求。

(四)商品使用价值历史发展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形态的中高端的产品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步的支撑下,在实现资本增值的驱动下,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必然会创造出新的需要,发现新的有用物,创造出物的新的有用性,并以新的生产加工方式“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从而在客观上为社会提供形态新颖的多样化的商品。这就使得商品供给总会呈现出某种生产的收缩和转移、另一生产的逐步扩张,即以某种新产品去“满足一种新产生的需要”“去唤起一种需要”[3]或去全部地或部分地排挤另一商品的情形。这种情形正是商品或商品使用价值形态历史发展性的反映。

商品使用价值常表现为某种可见的现成的东西,但又不限于有形物。在商品经济中,“作为活动而有用”和“以服务形式存在”[4]的消费品,都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形式。并且,随着商品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以服务劳动形式存在的非实物形式的使用价值,较之前有很大的增加,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形式。同时,由于社会生产能力、生产方式、生产资料范围、劳动分工协作及劳动形式的巨大变化,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劳动、管理劳动日益增多,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诸多非实物形式亦成为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形式。如此一来,商品使用价值形式就在原有单一实物形态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的以知识、技术、服务、管理和信息存在的非实物形式,以实物与非实物结合形态存在的形式,甚至以“品牌”或信誉形态存在的形式。时至今日,有不少新的生产资料被发现,有不少原有的生产资料又有了新的利用形式。受现代科技创新、环境问题和健康关切的推动,商品形态更加多样,科技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体育健身产品也成为倍受欢迎的商品新形态。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极大拓展,意味着商品生产被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商品形式的历史发展性和商品新形式日益涌现的事实表明,具体的有用劳动不仅要生产出特殊的商品使用价值,而且要顺应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新变化,越来越多地为社会生产出新商品。但当前国内商品开发、设计和供给结构僵化,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改进旧产品性能,增加非实物形态或与非实物形态结合的商品,供给高科技产品、绿色有机节能环保产品、体育健身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致使低端产品和大众化产品供给过多、中高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这样一来,某些产品“过剩”、严重积压、价格下降同国内消费能力严重外溢相并存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面对如此情况,着力促进商品开发设计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不断增加新产品、非实物形态商品(包括精神产品)、科技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体育健身产品的供给,为社会提供更多新形态的和中高端的商品,以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应,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商品使用价值世界拓展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瞄准世界市场的需求,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的中国商品

伴随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商品生产和消费越来越超越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具有了世界性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商品使用价值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空间进一步增强和有序。表现为,商品跨国生产和流动的种类在增加、区域在增多,国际商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标准化。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传统商品和新商品在世界范围的生产和流通,而且有效防止了伪劣商品在世界的流通,使优质商品、新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全球的生产和消费得以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业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对外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出于拉动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努力扩大出口,这自然要使商品生产更适合国际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品供给能力十分强大,有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但却有一些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煤炭等。从消化产能上讲,不仅要靠国内的自我消化,而且要靠国际市场的疏通与缓解。无论是从稳定和提升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从化解产能需要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必须依照商品使用价值世界拓展性、参照世界市场的需要来进行:一方面,把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合适的地方,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推动中国质量标准与国际质量标准衔接,瞄准国际商品需求和商品形态的新变化,为世界提供更多更优的中国商品。

二、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

实现商品价值,必须遵循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供需平衡的规律。所以,生产和消费间的依存关系,供给和消费的数量与结构之间的平衡规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指向意义。

(一)供给和消费依存关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兼顾商品需求侧的调整

生产和消费是商品再生产连续进行的两个互为作用的环节。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起点,对消费有决定作用。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还能创造出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动力、消费能力和消费主体。另一方面,消费是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成为现实生产的根本环节。因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目的的实现和再生产的循环,消费是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需要、新的生产部门、更为复杂的生产体系和生产者新的生产素质的关键因素。“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3],生产和消费互为中介、互为手段,总都在实现自己中创造对方,总都把自己作为对方创造出来。生产和消费只有不断地相互协调作用,商品生产才能持续进行下去。

有一定的消费需要,就要有一定的生产部门及一定量的产品供应与之相适应。当市场需求、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规模也就扩大,生产分工也就更加细化。但市场经济潜在的问题是,生产可能会超过消费,消费需求也可能会多于生产;有些部门可能生产过多,有些部门也可能生产过少。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中,“生产是不考虑消费的现有界限的,生产只受资本本身的限制”[3]。所以,“市场比生产扩大得慢”,总会“出现市场对于生产显得过窄的时刻”,或新的市场“可能很快被生产超过”[3]的情况,即生产大于消费的问题。在资本主导生产的条件下,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就要拓展生产,将生产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尤其要考虑市场的现有界限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有界限,使生产的总量和结构同现有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表明,生产和需求必须相互协调。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仅限于解决商品供给的问题,调整商品供给品种、品质,即优化和拓展生产结构。而必须兼顾需求方面的问题。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合理收入差距、促进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这是使社会对商品总需求、各类商品的需求同商品生产总量、各类商品供给量协调起来,防止经济增速过低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兼顾的方面。

(二)供需平衡规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着眼于商品供需数量和结构的平衡,尤其是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

商品经济中存在许多独立生产某种物品的个别劳动,它们只在实质上从属于社会内部分工,属于社会所消耗的总劳动的一部分,即只有在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候,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而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商品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而且取决于商品供给总量及结构与需求总量及结构是否协调。面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和变动,商品生产者可以用拓展生产分工体系,生产多种品种、样式和品牌商品的方法加以应对。但这只是注重和解决了商品使用价值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相适应,即“产销对路”的问题。如果不注重和解决商品供给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问题,那么一些商品供不应求、另一些商品供过于求的问题就难以避免,并给商品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冲击。

社会对特定商品总有一定的需求量,对多种商品的需求总有一定的类别、层次或结构比例。因此,商品必须以一定的总量和结构比例出现于市场上。在购买力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供需总量和结构必须相适应。否则,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脱销或滞销、价格上涨或下跌等现象就会出现。一旦商品生产总量和结构超过了社会现有需求总量,或同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商品在市场上所代表的劳动量就会比它实际所包含的劳动量小得多,就会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甚至其中的一部分根本就卖不出去,不能成为有效供给。在供过于求时,商品需求层次较高,一些低层次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性大增。如果供不应求,则商品的需求层次较低,一些中高档商品卖出去的难度加大。保持商品供、需在总量和结构上相适应,这是商品供给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遵循。

人的需求是变化的,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商品需求总量和结构是变动的。当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降低或人们收入增加时,社会对商品种类和总量的实际需要增加,对一些高档和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增多,对一些低档和非必需的替代性强的大众化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上升或人们收入下降时,社会对商品实际需求的种类和总量减少,对一些高档和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减少,对一些低档和必需的大众化商品的需求相对较多。当收入不变、价格上扬或收入赶不上商品价格上涨时,社会对商品的实际需求也会降低。供给应紧跟实际需求的变动。但供给与实际需求刚好相等的情况却几乎为零。所谓商品供需平衡,也只能是商品供需结构和总量的大体平衡、动态平衡。所以,遵循商品供需平衡规律,就是保持商品供需结构和总量的大体的动态的平衡。这就要将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同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协调起来,将生产各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对不同类别商品的需求协调起来,使商品生产结构、供给总量同社会实际需求结构和总量保持一致的比例关系。一旦这种比例关系失调,或没有得到及时调整,造成了商品供需结构和总量短期或长期不相适应,就会有一些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或一些商品供应不足。

当前我国商品价值现实化中的严重问题是,一些低层次、大众化产品供给过多,而一些高层次、个性化产品供应严重不足;一些产业的产能达到极限,超过实际消费需求。这就造成了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有些产品严重积压、有些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能力大量外溢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商品房库存量很大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改变,还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经营负担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从商品供需数量和结构平衡规律上讲,这些经济问题实为商品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这里,既有个别产品供给过剩、一些低档商品供给过多、一些中高档商品严重短缺,即供需结构的失衡的问题,又有一些产品价格过高所导致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失衡问题。显然,当前一些商品价值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部分商品供需总量的失衡和整个商品供给结构的失衡,而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商品供需结构的失衡。仅将问题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商品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是不准确的。面对供需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无效供给过多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于解决产业结构和产品供给结构优化问题,以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减少低端商品供给,增加高端商品和个性化商品供应,提高商品有效供给率。同时,还应注重过剩产能和积压商品的化解,以减少种种无效供给。

三、商品价值实现市场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遵循和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既发挥市场对商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发挥政府的监管、调控作用

在商品经济下,商品生产的产业分工和商品供给的数量、品质、层次、结构均由市场来调节,由竞争、供求和价格等市场机制来约束。置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债务严重、产品价格下降、化解过剩产能进展艰难、金融风险上升等问题,与政府干预过多、失当及政府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6],即与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充分不无联系。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托市场机制,着力于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但我国的市场决定作用,并不否定或不要政府作用。依托市场机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转变政府作用方式、明晰政府对商品供给干预调节的权力边界、减少政府对商品供给干预过多、干预不当的现象,正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让凡是能由市场决定商品供给总量、种类、层次和价格的,均由市场来决定。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计划经济”,也不是不要政府或否定政府作用,而是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依托,以政府更好地干预和管控为基础。只不过政府对生产的干预、管控要有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要在凡能由市场调节的都交由市场决定的原则下,在干预商品供给上多做一些“减法”,在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维护、商品供需的调控和引导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价格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发挥价格杠杆对商品生产质量和结构的调控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

价格是制约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价格机制是调节商品生产与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机制。市场价格变动,无论是市场的自发波动,还是国家指导价格及政府定价的变动,都会作用于供需总量、种类、层次和结构。生产成本一定,某种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者的利润越大,其供给量就越多。反之,则相反。若某种商品价格偏低,生产者不能赚取一定利润甚至连生产成本都不能收回,那么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减少或中断。生产成本是商品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生产者盈亏的界限和决定生产者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只有在商品价格能够使生产成本得到补偿时,该商品生产才能进行下去。购买力一定时,某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其价格越高,它被社会吸收的量就越少;其价格越低,它被社会吸收的量就越多。如果某种商品价格过高,即便它是社会需求旺盛的或人们基本需求的无可替代的商品,也会因超过社会购买力而滞销或部分化为无效供给。商品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动,只有当这两种价格趋于大体一致时,商品供给才能变为有效供给,商品需求才能成为有效需求。依据市场价格机制及其对商品供需的影响,对当前一些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积压严重的企业,必须让其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实行自行转型升级或淘汰;对一些成本过高、利润锐减、债务负担严重的企业,一方面要利用价格杠杆让其自发转型升级或淘汰,另一方面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社会保险费、物流成本、电价和资源性产品价格,以降低商品成本价格;对当前价格偏高的必需品,如商品房,必须进行价格的政府干预和管控,防止价格持续上涨、大幅度上涨和利益集团对价格的操控。这就是价格机制赋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供求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致力于某种商品供需总量的平衡和整个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

受供求状况变化的影响,商品价格必然围绕价值产生波动,时而高于或低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给过少时,其价格就会上涨,就会“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以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高得多的价格来出售;当某种商品供给过多时,其价格就会下跌,就会“由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3],以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低得多的价格来出售;某种商品供需的差额越大,其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也就更大。商品只有按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出售,其生产才可能持续下去。要保证这一点,就要使耗费在这种商品生产上的总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同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要量相适应,即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生产经营主体依据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合理调节该种商品供给量,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进行生产转型,提供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适益于人的个性与发展的商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推动单个供给主体进行这种生产转型和生产产量、促进整个社会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则是一项重要任务。

(四)竞争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优化商品供给质量、层次和结构及实现生产者优胜劣汰中的作用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占据有利市场地位的必要机制,是商品供求关系及价格变动的基础。在市场上,竞争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维护着市场公平和市场主体的权益,给生产者以压力和动力,让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优势经营者获得较多利益,使市场主体和国民经济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在市场上,围绕同种或不同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多种利益竞争关系。其中,同种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同类商品的平均价值这个同类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心,使同一生产部门的生产者按相同价格出售商品,导致同一部门众多商品生产者出现分异分化的竞争结局;不同生产部门生产者的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平均化,使不同商品生产者以能获得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商品。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商品日益丰富和物美价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商品供给品种增加、商品质量和层次提高、商品结构优化,商品供需在总量、品种、结构、层次和价格上达到大体平衡。市场竞争机制及其功能表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让商品的花色品种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增多,让商品供给的质量、品种、层次和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得以提高、优化和协调,让生产者特别是“僵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四、货币与信用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

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影响商品交换和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兼顾货币流通机制和信用机制的影响和要求。

(一)货币流通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强货币流动性的管控,以适度的货币流动性来稳定和调节商品价格、商品生产与消费

商品价格既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又直接受货币价值变化的制约。“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反之,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才会普遍降低。”[3]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若货币价值降低,则商品价格上涨;若货币价值提高,则商品价格下跌。如果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均发生变化,那么商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则取决于二者变动幅度的差额。商品价格随货币价值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说明,纸币流通状况一旦改变,货币价值就会波动,商品价格就会起伏,商品价值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的限度,纸币就会贬值,商品价格就会提高;流通中货币不足或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则会造成社会有效需求减少、物价下跌和货币升值。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呈不同方向和不同比例的变化。一定的商品价值量、一定的商品销售量,要由一定量的以一定速度流通的货币来保障。在纸币流通下,调节纸币发行和流通量则成为保持商品价格稳定、生产稳定和消费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一些商品价格下跌、一些原料价格上涨和商品房价格高企的情况是存在的。面对当前经济问题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货币流动性的管控不能偏废,必然要把控制好纸币发行和流通量,以适度的货币流动性来稳定和调节商品价格、商品生产与消费,作为适当兼顾的内容。

(二)信用机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完善金融风险管控方法、努力化解金融债务风险

商品供求与价格和信用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在信用制度下,货币工具的扩展,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相应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既创造了生产又创造了需求,进而影响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变化。在信用活跃扩张时期,借贷资本相对宽裕,资本容易回流,商品生产扩展,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商品销售繁荣、价格上扬。但在信用不断扩张过程中,或因债权债务链条的某个环节出现中断,或因商品过剩引起价格下降和再生产停滞的连锁反应,资本回笼就会延迟或停止,信用就会随之收缩或停止。信用一旦收缩或停止,现金就成了唯一有效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形式,并同商品绝对对立起来,甚至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而以低于生产费用的任何价格出售商品。于是,消费锐减,商品价格全面下跌,生产资本大量滞留于再生产过程之中或闲置下来,经济便逐渐被拖入停滞或危机状态。在信用制度出现后,银行虽可对信用货币量进行调节,不至于在信用货币过多时出现像纸币充斥流通过程那样的纸币贬值效应,但信用过度扩张却又会招致信用不足,引发经济停滞或危机,加深商品与货币、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信用扩张与收缩对货币流动性、货币价值、商品价格、商品供求和商品价值实现有着深刻影响。信用及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国家必须规范信用秩序、筑牢信用基础。否则,商品供需就会出现严重失衡,经济就可能陷入严重的风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务均上升较快。特别是,不少企业的杠杆率偏高、债务压力较大、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较大,给企业升级转型带来沉重负担。解决这样的经济问题,必须把完善金融管控、改革政府和企业债券发行办法、依法处置信用违约和债务转换、去杠杆、减债务、化风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兼顾的重要工作,以便壮大实体经济,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商品价值实现条件是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论视角。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按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社会有用性和益人性、历史发展性和国际拓展性的要求,着力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商品供给形态、品种、质量和结构进一步适应国内外现有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从商品价值实现的规律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兼顾需求侧方面的改革,尤为注重供给质量和结构的优化;从商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既发挥市场对商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发挥好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着力运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激励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推动某种商品供需总量的平衡和整个商品供给的质量、层次和结构的优化,实现生产者优胜劣汰;从货币与信用机制影响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兼顾货币流动性和金融债务风险的管控,努力以适度的货币流动性、良好的金融环境来稳定和调节商品价格、商品生产与消费,来抑制虚拟经济的快速扩张,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在供给侧和商品供给质量与结构性上,对需求侧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倾向也要兼顾。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