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

2019-02-15 22:39郑元景周亚辉
关键词:话语权客体话语

郑元景,周亚辉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对于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大作用。新形势下,探究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内涵和生成机理,增强与掌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对于拓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空间和路径,巩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再认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最早揭示“话语”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并指出话语乃统治之根本,话语即权力,话语与权力共同存在,是权力体系的具体言语方式,统治者或掌权者通过话语行使权力,同时也是对话语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话语权是话语主体在社会法律制度保护下,拥有表达和传播思想以影响、引导社会公众意识与行为的话语权利和权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从意识形态宏观视角涉及话语权问题,提出的“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福柯的“话语即权力”与葛兰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话语权主体,针对人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将蕴含意识形态内容的知识、价值、意义和规范等有机地嵌入主导性话语系统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行使话语表达传播的权利和话语控制支配的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实现形式,是话语主体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网络社会开展一系列话语传播活动以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实际影响并在网络教育环境中获得主导和控制的权利和权力。既包括话语主体以话语为媒介对社会事件进行揭示与解释的权利、表达看法与意见的权利,也包括主导和掌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民众思想以及维护主流价值观和利益的权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即获得话语权利并非代表获得话语权力,获得话语权利并不一定能够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和取得实际利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的获得则能够产生实际影响力、掌握资源、决定利益分配与抉择。虽然网络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予任何人网络话语表达权利,但话语权力的掌握与提升则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努力去争取,需要通过改变话语主体现状、话语表达内容与方式、教育实践方式,以及提升话语主体社会地位等来掌控。权力与话语相伴相随,主体话语规则、言说境遇与话语主体所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是相互支撑、彼此确认的[2]。只有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并不断加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建设,才能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阐释和传播,才能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特征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并存。其可控性表现为通常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由教育主体掌控,教育主体本身和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是可以制约的,对话语权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进行预估,包括对话语权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评判从而加以再引导;话语权的不可控性表现为隐匿性教育主客体双方及其话语权难以规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认同不由教育主体决定,话语更具说服力的一方更有可能掌控话语权,而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各方也彼此争夺话语权,此消彼长的权力角逐与这一过程相应产生的影响亦难以把控。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效果具有广泛性与偏向性。其广泛性特征基于网络社会特征而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时事政治与社会事件的讨论交流不受地位与立场的约束,接触或参与网络教育实践是广泛而自由的;其偏向性则是由于教育主体或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侧重点不同,在教育客体当中容易引起舆论跟风,从而导致行为偏向于某一方面。

最后,话语权产生的现实影响具有即时性与短暂性。网络舆论最明显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快”,网络舆论容易一哄而起,也容易被快速遗忘,引起的影响即时、广泛却短暂,这样的特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弊大于利,需要教育主体在面对众多网络舆论事件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教育实践能力,准确把握话语时机并加以科学合理引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机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与消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新的话语权在原有话语权基础上诞生并取代原有话语权的过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和消逝与领导阶级的意志或政策导向密切联系,受到政治力量的干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权威性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生成阶段及内在机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生成阶段,也被称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内化与外化阶段,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国家或领导阶级层面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其自身已然拥有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融为一体并形成新的符合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获取和掌控必须建立在教育主体具备较高的理论思辨能力的基础之上。当前,网络社会中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争锋十分激烈,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度重视,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亟需由教育主体来具体落实有效掌控,因此,国家要加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权利和权力,使教育主体坚持承担并做好话语权主体的角色,当然,事实上话语权并没有同时被赋予,教育主体还需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话语权主体身份自信度和话语掌控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和教育客体主体地位认知的觉醒,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认同并落到实处存在诸多困境,譬如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抵触、回避和漠视等。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在话语生成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话语规范合理衔接,完成专业教育内容与网络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与吸引力,并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效性,使网络思想政教育话语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与引导力,再配以适当的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并外化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下一阶段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做好充分准备。

数据层主要封装了区块链的物理结构,该结构中包含诸如哈希函数、时间戳等技术,保证信息的不可篡改性;网络层描述了组网方式、验证机制和传播机制,实现区块链网络节点间的信息交流;共识层选择一种共识记住,用以验证区块的正确性;激励层主要借助设计一些激励策略,保证节点在区块链中参与验证工作,确保共识的稳定;合约层中主要包含各种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当其满足触发条件的时候,系统自动执行合约中的命令;应用层为封装的有关区块链应用提供了接口,例如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平台OKLINK。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阶段及内在机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阶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的推送与传播。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推送伊始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渠道。通常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受到教育主体、媒介管控主体和政治主体等多重力量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呈现平台受到政治力量的保护与监督,使话语信息得以安全与完整传播,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推送过程中被篡改,以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网络社会呈现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呈现平台需要由教育主体展开针对性、科学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动态监管与调控,例如来自他方的恶意攻击、篡改和断章取义等,这也需要教育主体对话语内容的传递渠道和传播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使话语信息能够被教育客体最大限度地接收,以此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因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推送话语信息的网络传播渠道和呈现平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控和争夺的重要考量因素。[3]

(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话语的内化与外化阶段及生成机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收与学习阶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教育实践被认可和被接受与否的阶段,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中相对被动的一个阶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利,所以教育客体可以对任何教育主体推送与传播的话语信息进行筛选与接收,且这一抉择过程是建立在既有的共识基础之上,然后接受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学习、吸收和认同,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认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当教育客体受到教育主体话语力量引导形成新的共识,并对教育主体的话语信息作出反馈或者教育客体提出话语诉求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产生实际效果与影响力,即为教育主体话语权生成的表现,反之教育客体的忽视与抵触将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实效。另一方面,话语权的生成还表现为教育客体在身份上的转换,即从教育客体转化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产生新的思想意识,反过来对网络公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的目的和效果之一。

三、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足和不良思想文化的冲击

在本课题的问卷调查中,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的制约因素,有85.71%的受访者认为是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足,82.57%的受访者认为是不良思想文化的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对话语权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而话语创新则有赖于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繁杂的网络环境、多元价值观念和网络文化的激烈交锋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政策是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坚持互容互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但是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并不总是处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状态,在竞争中最常碰到的干扰是意识形态渗透和话语霸权。一方面,多元网络文化背后承载着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质疑乃至否定;另一方面,多元网络文化影响、左右公众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选择和学习,甚至培养某些被利用的冒充知识分子的网络大V,造成网络公众思想的困惑和混乱,从而给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造成严重冲击。

(二)网络思想政治话语及其传播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

首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不足。现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很多方面仍沿用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对网络流行话语而言,网络公众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容易产生视听疲劳,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并不明显,这与教育客体追求时代感的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效性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速度总是滞后于流行的网络话语的更新发展速度,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肃性使得其难以将现代性特质明显的网络话语充分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远离公众生活的困境: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滞后于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网络社会中的青年群体的思维较为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寻求最新信息等,网络社会又是一个人人可以表达思想和学习新鲜事物的场域,老生常谈或旧调重弹的思想内容使青年人逐渐失去兴趣;二是话语信息内容的解读与阐述未能贴合大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读与传授,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其话语阐述高于社会公众生活,但也应尽可能跟上网络新时代潮流。若话语内容或话语信息不能贴近网民公众的现实生活,则无法产生影响和吸引力。

其次,主流话语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与教育客体需求不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主流传播渠道通常情况下是政府和高校等机构的官方网站,但是只有57.14%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关注高校和政府等机构官方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有89.71%的受访者认为微信、微博和QQ等自媒体适用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与公众日常最为频繁使用的电子设备和通信工具有关。还有,各级政府机构对政务信息的网络发布也比较格式化,未能像网络语言一样带有趣味性。有62.86%的受访者认为政务信息没有什么吸引力;还有17.15%的受访者认为政务信息很乏味、很呆板。由此可知,就教育客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还没有达到令人喜闻乐见的程度。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权博弈中把控与引导力存在不足

一方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对话语权力的把控能力存在不足,容易造成话语权出现失衡状态。实际上,“话语权力不应被看作一种所有权,而应被称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该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4]。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无论是进行教育实践的话语传播活动,还是在网络舆论事件的发酵与蔓延过程中,不同教育主体对话语权的掌握与调控千差万别,教育客体受到的实际影响大相径庭,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对话语权的分配与把控并不平等。社会个体事件通过网络跨越群体传播边界,成为媒介事件并扩散成为网络舆情时[5],也容易使网络舆论失去有力引导,舆情进一步扩散、衍生出新话题并出现焦点转移。当前网络舆情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尚未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足够的把控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话语权博弈中引导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客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并不是仅限于引导公众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也包含了引导如何有效表达利益诉求和有效应对网络负面舆论及谣言。但是长期以来,网络负面舆论和网络谣言难以有效防范,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等多种特性使网络成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同时,也使之成为公众“刷存在感”“吐槽”、发泄情绪、人身攻击、抨击社会现实以及表达生活不满的场所,由此可知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网络教育客体思想行为和负面舆论及谣言的引导力存在不足。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处于被动局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能否被科学有效掌控还取决于教育话语体系和教育实践是否被网络教育客体认可和接受。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但是各个阶段学历的受访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十分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入。有85.71%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了解一些,不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也占到14.29%。这说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基础性工作不足。在话语权的生成机制中,无论是思政教育工作主体还是话语内容,均需要被教育对象认可、接受与理解的,倘若教育客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更为被动,因而,建构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首先应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体系。

而且,通过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情感诉求和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客体的自由平等和自我表达意识不断增强,愈加追求个性解放,对于网络文化或是网络热议事件会抱有“猎奇参与”的心理,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以维护自身话语权,寻找自我存在感。但主流意识形态所宣传的核心思想、话语内容与教育客体关注的“猎奇”文化、泛娱乐化内容并不属于同一个心理需求层次,新奇、热门、浅显易懂又带有趣味性的网络话语信息更能打动年轻的教育客体。另一方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仍未十分契合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简单的教育实践和与教育客体话语互动,难以扭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被动局面,体现在新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与教育客体心理需求不匹配、与青少年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主客体话语权不平等的尴尬境地。

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1.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奠定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昭示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方向。”[6]面对开放、自由、多元的网络社会,坚守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能够有效抵御多元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繁杂多元的网络境遇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离不开理论批判和思想争锋,而通过争锋和批判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大众广泛认同并灵活运用,尤为重要。此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打下扎实牢固的根基。因而,既要坚持对“反马克思主义”如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思潮进行彻底理论批判,又要加大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思想肃清和网络舆论引导,更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7]。但是,“领导权永远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就,而必须不断地被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8]。掌握、提升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必须解决好“更新、再造和修正”问题。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和提升的理论基础可以适当吸收其他思想意识形态的合理部分,“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自我更新,从而赢得成员的持续认同与忠诚”[9]。因而,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批判性地借鉴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有益成果和西方文化领导权或话语权理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本国或在世界范围内建构与提升话语权的有益经验,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佐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在网络社会牢牢扎根。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主导地位,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不断吸收体现新时代网络文化元素,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一是要持续关注网民生活、网络舆情,打破传统话语内容表达的限制,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性,致力于实现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与网民正当利益的有机契合;二是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使之具备鲜活性,要更新虚拟空间交流模式,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年龄、身份、地位被隐匿,从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参与,这种话语表达、话语传播方式更为契合教育客体的心理和需求;三是要增强开放意识和对话意识,持续提高国家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以包容、自信的姿态致力于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抵制西方网络话语霸权,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3.构建话语认同基础,宣传主流思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更新健全将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需要由政治领导阶级、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作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要求其自身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和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较强的强制和政治色彩,在话语表达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原则性的错误,所以即使是在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措辞上必须保证严谨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是建立在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因此构建认同话语应采纳领导阶级、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等多方建议,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诠释、阐述和表达,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形成科学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能够牢固掌握在领导阶级的手中。

(二)拓展话语主体范围,培训话语主体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保证,是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的关键所在,因而合理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范围,培训话语主体能力,提升话语主体综合素质和话语博弈技艺,对主动掌控话语权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具有重要作用。

1.拓展话语主体范围,主动掌握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10]在传统认知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普遍被认为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基本是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除了包含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外,还包含网络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一是指党政机构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工作的思想政治宣传者、专家学者和相关组织团体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坚持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掌控者”。二是指网络社会中未曾直接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产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的具有实际话语影响力的人,通常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源的、在网络社会发表自己思想言论的知识分子。因此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不能只考虑到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应将这些在网络社会中具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专家学者、思想者吸纳进来,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合理扩展话语权主体范围。

2.培训话语权主体能力,提升话语权主体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处于平等地位,而且两者的机动性较强,教育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具选择性,因此网络思想政治话语主体要获得教育客体的选择、接受和认可,还有赖于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和话语吸引力的提升。所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首先需要教育主体在知识储存、理论水平、人格魅力、话语表达、话语说服力与吸引力以及与教育客体的互动效果等方面着力提高,以进一步发挥话语权主体的功能。一方面,无论作为何种身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都应该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以提升理论知识、思想深度和政治远见等以更好掌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把关人”,必须通过培训以提升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和素养,以高度敏锐性增强对网络话语主题和话语表达时机的掌控力,准确把握教育客体的特征与兴趣指向,将教育客体感兴趣的话语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与教育客体心理需求特征和文化素养水平进行有机结合,以符合话语内容要求与话语特点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呈现,从而获取教育客体最大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准入机制,为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进行甄选、审核与考查,对于具有较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并取得较好教育效果的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能力欠缺或存在不足之处者予以培训和帮助,而对于制造负面舆论和负面影响的话语主体则予以监管、制止直至开除。最后是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约束性机制,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在网络社会的教育实践行为和话语信息传播都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避免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在网络社会的泛滥而导致话语失序。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博弈能力。网络社会已然是多元思想文化激辩交锋的首要场域,是信息的交流集散地,同时也是社会舆论与热门事件的扩大器和话语博弈事件的主战场。无论是思想文化的碰撞还是热门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都存在话语权的博弈与争夺,即代表不同思想文化背景和阶级地位的话语主体之间进行话语权博弈。权力包围理论认为:围绕着权力,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带有不同利益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人会不断靠近并包围这样一个“权场”,而且权力越大,“权场”就越大,“权场”也就被包围得越加厚实。话语即权力,权力博弈必然形成数目大小不等的“权场”,由此话语权的博弈必然也会形成不同层次的话语范围。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掌控的话语权力越大,围绕在教育主体周围的人越多,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实现正面影响的可能性与概率也会增加,因而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为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秩序与主流思想的宣传,在话语事件中增强话语博弈能力需要提升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这两者是交融于一起的。一方面,权力性影响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受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与强化;另一方面,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魅力,例如教育主体对“藏独”“港独”与“台独”分子攻讦我国政治制度进行有力反驳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勇气,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形成的感召力量。由此可见,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主动把控话语权的调控力、巩固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打造主流话语传播平台,优化传播渠道

1.正视网络传播媒介和渠道的两面性。话语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与掌控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和渠道的积极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应对其负面影响作出适当的预警与评估。一方面,话语信息传播渠道众多,网络监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也不可能占据所有的话语信息传播渠道,因而众多网络“非主流”文化价值观以其标新立异的形态凭借现代网络营销手段和“碎片化”的“小道”信息形式得以入侵、干扰公众视野,在思想政治领域妄图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抢夺话语权,其广泛覆盖与高频率传播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消解和冲击;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主流传播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仍然存在被篡改、被截取和被断章取义的可能性,话语内容或话语信息的实效性将因此而大打折扣,教育话语权面临被消解甚至歪曲的风险。因此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和网络传播媒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对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

2.搭建话语信息科学传播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网络媒介成为当前公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在涉及国家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突发性重大社会问题时,公众往往在第一时间以网络媒介来获取信息,给予高度关注和参与讨论,表明态度、观点和立场,表达利益诉求,各种意见建议和舆论偏向反过来对网络媒体和相关管理主体和部门施压,形成倒逼机制,影响甚至是决定事件的整体发展走向,因此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开通网络服务专栏,搭建话语信息科学传播渠道,有条件的要实施网络论坛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12];同时注重话语信息传播的合理性、社会公众获取话语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获取话语信息渠道的可靠性,避免跌入“塔西佗陷阱”,从总体上对网络政治传播和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渠道,致力于提升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营造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氛围。网络社会由于具有自由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征,无论是作为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在话语表达和话语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应注意话语内容的大众化、规范性与合理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更为“接地气”,与此同时保持客观理性有序地阐述话语信息及其解释逻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应注意引导教育客体的媒介素养的提升,避免使用粗俗言语和攻击性言语,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四)建设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合理调控思想舆论

1.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建设。一是鉴定网络话语信息传播渠道是否确有反馈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渠道是双向互动的,在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接收教育客体的即时性或延时性反馈,这一点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备足够的互动性。具有反馈功能的话语信息传播平台或专门性的教育客体反馈平台应客观呈现教育客体反馈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渠道众多,但并非所有的传播渠道均具有反馈功能。因此,要及时把握教育客体的思想状态和方向,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并选择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能够直接互动的话语平台,进而能够捕捉并把握处于不同阶层和社会地位的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二是合理优化话语信息平台的反馈渠道和路径。网络社会包罗万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没有明确的界定,基本上任何人或主动或被动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对象。网络社会中人多语乱,倘若没有明文规定或网民媒介话语素养不高,话语失范问题同样也会出现在话语信息反馈渠道和平台。所以,话语反馈平台需要专人负责管理。例如在话语信息反馈平台进行用户注册管理以尽量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反馈意见可以辟出专门区域进行集中收集,并进行分类,以供教育主客体双方查阅改进。另外,网络话语信息反馈平台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可以设置隐私保护,避免网络言语攻讦等。

2.结合网络反馈对话语权的提升实效进行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与提升效果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但其衡量需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体现出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评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与提升效果,一方面,要确定实效评估的客观依据,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主导网络公众的政治方向,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喜欢,能够揭示并合理解释公众遇到的新问题,引导网络舆论和促进网络社会风气好转,提高网络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程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与安全等,这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与提升要达到的目的,其实现程度均可以作为实效评估的参考性标准;另一方面,应结合网络社会公众的评价,即通过网络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开展不定期的实地调查,运用随机问卷或随机访谈等形式了解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对教育主体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的偏好态度,对话语内容的喜好与接受程度、学习频率与吸收程度,以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修整意见等。综合网络公众在话语信息反馈平台的诸多表现,以评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否产生实效和话语权提升措施是否发挥作用,从而在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中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3.基于网络反馈与实效评估合理引导社会思想舆论。社会公众或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话题兴趣、学习需求、利益诉求、心理期望和话语表达习惯等只有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才能够被思想引领者或教育主体所了解、掌握。这也是健全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和话语权评估的根本效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综合分析话语反馈与评估结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寻找话语权提升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方都意识到自身在话语权提升中担负的责任。以此为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及时对教育话语内容和活动方式作出人性化的调整,“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1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以赢得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先机,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引导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

猜你喜欢
话语权客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浅议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