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军 杨 芳 赵珍先 代荣阳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在医学教育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教育背景下,长期、有效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社会需求的满足尤为关键。我国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师资队伍主要分为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学教师两类[1],基础医学教师承担着临床之前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肩负着引导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重要使命,发挥医学生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桥梁作用[2],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招生数量、规模上增幅显著,但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并未能够与之协调发展,出现了较多尖锐的问题和矛盾,已严重干扰和阻碍了基础医学师资建设,影响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一种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兴组织机构——教师发展中心已在不少高校陆陆续续建立起来。我校于2013年较早获得了四川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立项。在结合国内医学教育现状,并分析了我院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医学院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以重构教师医学专业背景为目标,建立了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我院基础医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高年资教师缺乏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医学进展进行充分了解,存在医学知识结构老化现象。首先在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大量扩招,而教师人数未相应增长,导致师生比例显著下降,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因此高年资教师无足够的时间、精力对急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提高,从而导致专业知识结构老化。其次是教师科研任务繁重,近年来高校聘任及考核机制不健全,偏重科研,弱化教学的现象尤为突出。高校所实施的聘任及考核机制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氛围,为了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沉重的科研任务使得教师难于抽出时间进行再学习和业务培训,教学工作被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并产生不良循环,从而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再者,部分年资较高老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出现了职业倦怠之感,教学主动性不强,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学习新的知识,故自身拥有的知识仍是多年以前获得的。
低年资青年教师基本无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存在临床医学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提高了入校师资的门槛,要求具备入校教师必须具备研究生毕业的条件,缩窄了高校入校教师选择的范围,在新进教师队伍中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明显增加,这一举措的确改善了教师学历学位结构。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生职业的总体待遇已远远高于医学院校教师,这就导致具有临床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医学人才大多选择到医院进行临床等诊疗工作,不愿到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而出现了大量非医学专业如生物学 、药学或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因无资格获得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大量流入到各个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队伍中。这部分年轻师资缺乏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背景与临床实习学习的经历,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有效发掘与运用临床病案病例,无力胜任的基础医学理论、实验等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导致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学生早临床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实施,从而导致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连锁反应。其三这部分年轻师资大多是具有博士的高学历,个人意愿是从事科研工作,不愿意在教学方面用心用力的学习,故再次加重了这部分师资医学知识的缺乏。
以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基础医学院的前身基础医学教学部成立于1978年,2002年更名为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经过近40年的建设,我院现有教职工人数243人,教师人数近15年来增加了1.2倍,但由于招生人数增加约3.5倍,所以师生比明显下降。其二在在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后,我院近5年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30人,无一人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均未受过正规的临床医学教育,难以有效承担基础医学教学工作。其三调查显示具有临床医学背景的高年资教师队伍中,对现代生物医学中如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转化医学等相关前沿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进展了解不够,难以承担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目前学校已经意识到对基础医学师资建设关注不够,尤其是对教师专业背景重构没有进行系统培训是制约基础医学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发展,教师教学质量下滑的关键因素之后,基础医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提出了中心建设的以开展校本部培养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注重自主性和自发性学习为主要任务,以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3];加强对高年资教师生物医学相关领域进展的培训,而针对无临床医学背景的低年资青年教师则开展医学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学习培训;同时建立咨询督导体系,实现全面重构基础医学教师专业背景,提高基础医学师资综合素质,实现对医学人才的培养。
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家,专题研讨了专业背景与课程的学习模块的设置,提出学习模块分成两部分。针对高年资教师存在医学知识结构老化现象设置了生物学课程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及研究成果在医学实践中的转化应用,体现为生命科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学术、视频讲座和文献材料,以帮助高年资教师了解自己本学科最新进展。针对无临床医学背景的青年师资,为胜任医学教育教师的需要设置了医学课程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设置专门的课程进度表,包括理论、实验操作及临床见习实习等相关学
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已构建的学习模块,提出了专业背景重构培训方式。针对高年资教师提出建立多途径的培训方式:一是高年资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学科年会,参会人员将相关的会议资料上传到基础医学院网站,其他教师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并根据不同级别的会议,参会人员需向全院、教研室做汇报;二是要求高年资教师定期为本学科教师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将自己定期所学的,所了解的新知识、新技术向本学科教师做一个细致全面的汇报,促使高年资老师再学习,跟进学科发展的步伐。三是各学科每年或半年陆续选派一名高年资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开展交流,吸纳别人好的方案和形式,转化为具有自我特色的教书育人模式。
针对青年师资,对其进行医学专业的重构实行“三步走”。第一步是医学专业知识规范化培训,即在进校后的前2年里,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起参与基础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并参加相关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代表基础课程学习的结束。第二步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附属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内、外科或相对应的科室总时间不少于3个月,以填补青年教师临床案例较少的空缺。第三步参加各学科集体备课、教学试讲等教学研讨活动,要求全年参与次数不少于20次。
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提出必须加强指导、督促。一方面解决教师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诸如教材、课时安排,与医院的联系和沟通,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等。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督导考评组。督导考评组通过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培训情况。考评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完成情况;考察教师是否能够按照培训平台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并完成考核项目;考评教学能力提升水平。通过对教师实际授课、教学论文发表等情况的考核,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
近几年来,经过基础医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不断发展,我院教师的医学知识背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进低年资青年教师的上课效果与质量明显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当然也依然存在着不足,目前这种培训方式度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为老师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当前改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仍然是任重道远,也需要学校加大对教师群体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自我激励,不断成长,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