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理 王孝勋 马雯芳 田 慧 秦华珍 朱 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适应广西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国家东盟战略需求,才能切实符合《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真正实施。故立足广西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多样性医药资源优势,加强中药学专业内涵建设,在加强中医药思维培养的同时加入壮瑶医药思维的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充分体现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本文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讨。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学科[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中医药事业大好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在新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以满足中医药蓬勃发展的事业,是现今中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中药继承与发展的核心[2]。有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反思中药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深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加强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并强调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以观念转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在地理上有独特的优势,是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一个盛产中药与民族药的地区,尤其是有近千种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药物资源。为了加快广西民族医药事业和壮瑶药产业的发展,广西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指出要推进壮瑶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加强壮瑶医药理论与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壮瑶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壮瑶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壮瑶医药文化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广西近 10年来制定颁布壮瑶药地方质量标准,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先后出版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三卷)将于近期颁布实行,目前正在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的编纂工作。政策导向使得具有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同时具备民族医药特别是具备壮瑶药知识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为此,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确了面向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等培养中药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就业人数明显升高[4]。
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对中药、民族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适应民族地区人才需要。
广西中医药大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漫步校园,随处可见的雕塑、石刻、书法、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不仅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独特的校园风景,也是向学生讲述中医药文化故事的重要阵地,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魅力并提升中医药文化涵养,锤炼了中医药思维。如“老子出关”“问道”“论道”等蕴含的文化内涵无不体现着做人做学问的精髓,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熏陶与培养的作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掌握巩固一定的专业知识。广西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室内的中药调剂实训室、中药民族药辨识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研展馆、广西特色药材研展馆等,以及室外的仙葫药圃、药王谷、药师山,形成了中药学、壮瑶药学的整体培训体系。中药调剂实训室按临床一线的中药调剂平台设计供学生学习实践;中药民族药辨识馆展示了上千种中药材、饮片及常用壮瑶药药材供学生学习掌握真伪鉴别的知识,并建立药材二维码学习资源库,便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研展馆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展示主要源自广西的腊叶标本供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广西特色药材研展馆展示广西道地药材及其资源分布沙盘供学生了解药材的资源;仙葫药圃与药王谷、药师山组成“立体南药展示馆”,是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等核心课程的野外实训基地;每个馆或基地各有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仅有中药,还有壮瑶药等以凸显广西药材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中医药、壮瑶药知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思维、壮瑶医药思维指导下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技能培训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系中除原有的中药学专业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还加上特色课程,如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中都增设有《壮医药学概论》《壮药学》《壮药资源学》《壮医方剂学》《海洋中药学》等特色课程,还引进了“尔雅”、“智慧树”通识课程。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实训课增加能够体现民族医药习俗的靖西端午药市或恭城药市等见习内容。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运用中医药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均涉及药材的五味内容,均可引用五行学说的内容进行解释,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壮瑶药等民族药课程结合“龙路”“火路”“谷道”“气道”“水道”等特色壮医药理论的理论依据和遣方用药原则进行教学,壮药用药以鲜药为特色,单用为多;瑶药以“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经典老班药为用药基础,以药浴为用药特色,尤其是妇女产后三泡。
中药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把中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同时也将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壮医药、瑶医药的研究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丰富课堂内容。在授课方式方面,除传统讲授法外,还设计IBL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5],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为适应地区特点的人才培养,首要是培养教师们的中医药思维和壮瑶医药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对教师们进行中医药知识和壮瑶医药知识培训,尤其对非中医中药类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必须开展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同时通过举办教师示范教学、教学沙龙等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分享其教学经验和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学习。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实践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实践,注重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构建实验、见习、实训、实习、第二课堂五大模块组成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兴趣小组、创新创业课题、参加老师科研课题、实验技能竞赛等相结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见习活动、社会实践、后期实习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中医药、壮瑶医药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视野。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成立的神农科研小组、壮瑶民族药兴趣小组,团委组织学生“三下乡”活动,“药之声”专业文化节暨中药文化成果展活动等实践活动,寓学于乐,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既巩固专业知识 ,又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有学者认为,要保持和发展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的优势,提高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的地位,就必须将培养具有高水平中医药壮瑶医药知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人才与满足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6]。广西中医药大学在深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根据广西实际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中医药思维、壮瑶医药思维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多途径、多角度渗透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中医药思维、壮瑶医药思维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后期监督与评价,如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深入企业单位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重视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对新型培养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以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使中药学专业进一步凸显地区特色,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广西中医药、民族药事业发展需要的本科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