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19-02-15 17:36赖秋媛焦润艺陈楚杰潘华山罗敏仪谢辑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医学

赖秋媛 焦润艺 陈楚杰 潘华山 罗敏仪 谢辑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云南省华夏中等专业学校,云南 昆明 650504)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各城市政府出台大量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较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延伸到社会各个行业,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需要,不同领域从业人员都需要“工匠精神”。运动医学人才同样需具备“工匠精神”。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寻找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关联性培养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期培养出更优秀的德才兼备的运动医学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在中国古代,手艺人为工匠,如木匠、画匠,石匠、铁匠等,即有工艺专长并以此谋生的手工工业者。在现代社会中,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李宏伟等人[2]认为工匠精神可概况以下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肖群忠等[3]在其文章中指出工匠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叶美兰等[4]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内容: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审美之维、创新之维、求精之维和卓越之维。

《说文解字·酉部》言:“医,治病工也。”我国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及《难经》中把医者分为“上工”、“中工”、“下工”。“上工”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符合中医“大医精诚”的内涵。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工匠精神”与“大医精诚”内涵不谋而合。“工匠精神”蕴藏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5]。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归纳起来有四个关键词:一是爱岗敬业,即热爱工作岗位及本职工作,有敬畏之心,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有奉献精神;二是精益求精,对本职工作精通,在此基础上,还要做的更好。三是持续专注;四是守正创新。我们熟知的医学巨匠如邓铁涛、钟南山、林巧稚、吴孟超都是热爱岗位、乐于奉献的人,对医药事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同仁堂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正是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是技能,也是职业道德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时代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工匠精神”与运动医学人才培养

1.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概况

运动医学是我国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我国运动医学专业只招生研究生,且大部分集中在医学院校[6]。目前我国具有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3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权权的单位6所。但有些学校,如广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设的中医学专业有运动医学方向。中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课程分为基础课(公共和专业)、专业课,以必修课、限选课及非限制性选修课三种形式开设,韦金亮[7]认为该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专业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生学生规模最大、导师人数最多,招收的大部分是医学或体育专业的学生,每年招生4-6名研究生,但相对于中医药的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是较少。运动医学硕士专业课程是在针灸推拿学和康复治疗学课程模块进行修订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导师制,培养过程为集中第一学期时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学生自主选课为主,之后两年半的时间进行临床的轮转、专科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答辩。虽然整体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程较少,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平台相对单一等问题[8]。目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中药方剂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能力[7]。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医药教育普遍以工厂流水式培养为主,毕业生难以达到“精品”标准[9]。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多只在本科一年级或研究生一年级时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具备连续性,有关职业道德方面及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较少。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导致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2.“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面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融合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去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大量的新的医学与运动产生的问题,而运动医学就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工匠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解读,就是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10]。运动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具备医师资质,又能掌握体育知识设定运动处方。医生的职业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医生的治疗水平除了课堂教学所得,还有赖于临床实践过程的参与。医生服务对象是病人,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服务对象除了病人,还包括健康的群众和运动员。如何快速而有准确的判断个人身体情况,为其解决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或是增强体质,亦或是为其提供医务监督,都需要平时的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实践,才能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更为重要。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现实体现,它代表的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未来支撑其职业生涯的品行素质,良好的职业精神涵盖了工匠精神的核心与内涵,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在高层次上的体现与升华[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在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社会对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向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医学院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到:要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强调“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没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9]。可见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才),具有扎实精湛的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学习发展,拥有创新理念和爱岗敬业,拥有崇高的职业素养,既是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也是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3.“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学生毕业就业的情况好坏及社会对其认可程度,代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根据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都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12]。但回顾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存在三大“顽疾”:只重视专业技术的传授,弱化了职业素养的熏陶;只重视学术科研的造诣,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育;只重视书本理论灌输,缺少社会实践的涵养[13]。黄华生等人[14]对运动医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学生择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定位,更看重眼前利益,忽视自身对此工作的兴趣。这一结果难道仅仅是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吗?学生在校阶段,是知识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职业素养、责任心的重要时机,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绝非靠个人之力,也非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系统的大工程。学校在加强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三、“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径

1.以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科研及临床专业人才的崇高任务,医学生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是医学传承与医学发展创新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患关系的紧张,也影响了医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个人价值取向。哈尔滨某医学院校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研究中,对“您认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问题时,有41.6% 的同学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41.9% 的学生认为人生价值取决于社会名望的高低和事业成就的大小[15]。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部分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容易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通过长期的、无形的对学生产生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6]。古人云“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德育教育作为永恒的素质教育,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德育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校可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德育教育,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可进行德育教材编写及课程的开设,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医德教育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过程。教师在基础或专业课时可以结合一些实例,如:药王孙思邈“先发大的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灵之苦”、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古今中外医疗工作者感人故事,触动学生情感,既提高课堂趣味性,又树立典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领悟“工匠精神”。临床实习带教对医学生迈入社会,将来作为职业医生的影响巨大。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职业神圣感。

2.建设校园文化,推动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和建设积淀而形成的,是大学的灵魂。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塑造良好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对学生开展专业、创新、精益求精和个性化的培养,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无形的认识并体会“工匠精神”。比如举办一场“运动创伤急救比赛”,或是为自己或别人定制一张有效运动处方,也可通过校园广播传播“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设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持之以恒的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意识。而这些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意识深处。

3.校企结合,产教融合,铸就工匠精神

运动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通过运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或通过医学解决运动中的问题的综合型人才,单纯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校企合作可更好地整合校企资源,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各自的特色,充分利用拥有的条件,提供优势教育资源与环境,二者在教育资源上达到互补。学校应积极组织领导与协调,与有关运动医学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医学院校一般会安排一年的医院实习时间,但临床带教一般工作压力较大,有时候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实习生上。学生的实践过程不仅仅限于医院,可以到有关运动医学工作室或治疗机构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亲身融入,肩负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半工半读”的形式,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的精神。也可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医学实验室平台,开放实验室,招募运动医学学生亲自参与管理实验室,接收客源进行健身锻炼指导或运动康复治疗指导,一方面可为一部分家境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来源,一方面又可通过实践促进学习。学校应根据人才调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促进从书本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从填鸭式的教学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向的接收知识到创新创业转变,不断提高运动医学人才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铸就工匠精神。

4.加强师资队伍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知识、道德、行为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要求。所以,要培育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教师首先得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教育专家吕型伟也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认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职业能力;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开拓创新精神,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也可定时聘请名师到校开系列讲座,全力打造高效匠心育人体系,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着力培养教师尽善尽美的工匠之心,引导教师树立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终身学习并进行科学研究[17]。

四、小结

中国的制造业、职业教育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国的医学院培养的是肩负着治病救人使命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更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种适合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运动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习与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意识深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医学工匠”,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