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项目设计思维逻辑与产生机理

2019-02-14 05:55秦一臻邓晶文刘梦雨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

秦一臻 邓晶文 刘梦雨

摘 要:近年来,随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这只队伍逐渐成为了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高素质人才,掌握较高层次的专业技能,这种优势将极大地提高志愿服务水平。而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资源丰富,本该借着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培育出一批优质的公益项目,却依旧存在公益项目产出少、针对性弱、缺乏创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逐一探讨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优质项目从设想到落地实施的思维逻辑。

关键词:志愿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设计思维

一、引言

大学生志愿者相比较于普通的公益参与者,能够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公益价值。高校公益项目的出发点及立足点将决定整个公益团队日后的发展方向,而项目成立初期的构想又将直接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力以及最终项目能够达到的高度。所以,一个优质的公益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需要有诸多考虑。

依据文献分析,公益项目的设计有4个核心要素,分别是:需求分析、自我评估、资源预估以及整体规划。其中,作为项目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需求分析确定了整个项目的受益群体和项目未来走向;自我评估是根据现有团队和基地基础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确保不会存在项目定位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项目目标与整体实力相匹配是项目设计的基本要求;资源预估则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机会获得的各种资源的可视化表现,正确的预估将给予团队更多的信心;整体规划要求项目在设计之初便具有一个长期的可预见发展情况,即制定一个长期或短期的阶段性项目目标,确保项目开展不偏离预期。

二、大学生公益项目现状

(一)目标群众不集中、不确定、不稳定

现阶段,高校公益项目在设计之初确定服务对象时,往往存在着受益对象界定模糊的问题。以助残类型公益项目为例,有的项目将自己的受益对象笼统地确定为残疾人这种范围极广的群体,而这种类型的项目通常伴随着服务广而不精、面面俱到却又无一深入等问题。目标受益对象过于宽泛带来的是缺乏精准定位以及缺少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二)缺少完整的项目规划过程以及目标意识

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方面大多采取“项目+活动”的形式。项目开展前期缺少对项目整体规章制度的确定,这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以及科学的培训过程,在项目正式实施的过程中也会缺少监督,导致活动整体走向把控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公益项目在内容方面可能会带有明显的宣传造势色彩。高校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往往会陷入宣传范围广、造势强即认为项目开展成果丰厚的误区。一旦错误地将项目成果与造势程度画上等号,势必会暴露项目有效需求不足、内容空洞等缺点。

(三)项目缺乏创新

高校参与公益至今,必定会存在多个优质的往届项目。针对这些连续多年开展的老牌项目,项目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优化这种现有的项目,即赋予老项目新的创意点从而使其焕发第二春。事实上,倘若不加创新,一味照搬过去的活动形式,即使项目在过去收获颇丰也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同样的,在制定新的项目时,项目创新性也显得尤其重要。项目设计之初就缺乏创新性的考量的话,首先项目无法吸引更多的资源支持;其次,在早已饱和了的领域继续开展项目无法取得显著性成果;最后,开展墨守成规、类型单一的项目甚至会导致参与人员自身的审美疲劳以及活动兴趣低。

(四)项目设计不注重资源整合

高校公益项目开展或存在以单独的组织作为活动单位,项目设计缺少考虑各方联动机制的缺陷。高校拥有科协、社团、青协等一系列优质资源可以为公益项目开展提供支持,只有充分调用各组织的积极性,使其共同参与进项目制定、策划、开展中,才能诞生出更优质的公益项目,真正的做到“1+1>2”的效果。

三、“项目+基地+团队”校内外资源联动模式对项目设计的有益探索

(一)“项目+基地+团队”校内外资源联动模式的具体实施

为充分挖掘志愿服务优质项目,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将项目、基地、团队三者充分整合,以“通过项目解决一类问题,覆盖一批人”为标准,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创建志愿服务品牌。

项目设计之初,针对校内外已有基地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一批合作时间久、根基牢靠、合作成果颇丰的基地。在对接这些优质基地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志愿公益项目。根据对接基地长期以来的活动开展可以对志愿服务对象进行精准定位。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使志愿服务项目能规范、可持续发展。通过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资源能高效配置,活动开展也更加稳定。同时,这类基地负责人员由于长期从事某一块的公益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经验,对于该类公益项目的策划有着更为优秀的见解。因此,项目设计之初就能够与相关基地达成一致意见,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业人士,对自己项目的设计也能够有诸多帮助。

项目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可调动志愿服务团队资源以及充分了解团队构成、团队质量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能够对项目的预期高度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统筹协调校内外各团队力量,对志愿服务团队进行一定的培训,都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整体素质。

(二)“项目+基地+团队”校内外资源联动模式的优势

1.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开展

资金保障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条件。现阶段高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拨款以及校外企业的赞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无论是何种资金来源,资金支出都将更加严格规范。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开展,可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公开、规范、透明的资金支出,也有利于争取和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实践活动。

除此以外,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相关人才也是影响项目最终走向的重要元素。高校开展实践活动时主要以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不论负责人背景如何,都將带领整个团队走向既定目标。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开展,可以吸引更多有相关经验且有意愿倾情奉献的指导性人才参与项目中,且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同时,在项目趋于成熟之际,由于持续性的规范化开展,除了校内人才能够参与项目实施中,还可以进一步与外界公益组织进行直接对接,接纳外界人才参与进校内项目开展,从而获得更多的来自各方面极具指导性的帮助。

2.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为真正解决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阵风”的现象,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能够有效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校内各团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挖掘一批数量充足、条件优异、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实践基地对进一步开展未来活动显得格外重要。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践开展地点随意性较强、不规范性等问题。在对接妥当的情况下志愿团队可以进行双方长期性合作,且能够在这种长期的协同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同时,长时间在同一基地进行活动,团队对基地产生一定的熟悉感后,能够避免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以及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相互陌生的情况,团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项目开展中去。除此以外,稳定的基地能够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确保团队成员各方面的相关利益得到保证。

以河海大学小水滴支教团为例,团队于2018年首次前往河南杞县高阳镇初级中学进行支教活动。在支教期间,团队正式与高阳初中签订协议,将该地作为以后长期的实践基地。自此,小水滴支教团将周期性地前往该基地进行一系列的支教活动,校方也承诺将持续地为支教团活动开展提供便利,真正地实现双赢。自此,围绕该基地的后续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心信相连,协手助梦”留守儿童书信互联项目等都已经在筹备中。

3.组建专业化团队,建立健全志愿者保障制度

针对校内各志愿服务团队进行统一集中培训,包括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以及志愿服务精神培训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专业化程度。同时,不同团队之间由于所属院系专业不同,服务内容各有侧重,充分将专业优势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积极承接团队专业领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将能够进一步扩大项目最终成果。

同时,构建志愿服务团队時,建立一套规范成熟的内部管理制度且完善内部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能够从另一方面推动团队专业化建设。

四、项目设计思维逻辑与产生机理

(一)公益项目产生方式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产生大体分为自下而上自发性地产生以及自上到下地推动性产生两种方式。

其中,自上到下的项目产生大体来自国家政策促进、地区公益项目设计比赛推动、校内志愿项目评比等一系列事项。这类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在服务类型、目标对象、实施地区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要求。但是相应的,这类项目一旦在最初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实施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切实的资源保证以及来自各单位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该类项目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竞争性,对于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可实施性以及项目资源调动都有较高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在设计该类公益项目时,对项目需要拥有更为全面地把控。

另外,自下而上自发性产生的公益项目大体来源于项目负责人的切身经历,由于目睹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而产生了设计公益项目为其提供帮助的想法。该类公益项目的设计往往拥有具体而精准的服务对象,同时对服务对象的特点也有着更为准确的认识,项目实施的结果也大多能够达到预期水准。但是,该类项目由于是自发性产生的,项目可获取资源与未来的各方支持存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二)优秀项目具备的特质

优秀的公益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可复制性,之所以能够成功,依靠的是专业的团队、创新的服务模式、精准的定位以及完善的各方协调机制。其中运气也占一定部分,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是,项目的可复制性不代表相同的设计模式一定能够取得同样的成果。优秀的项目能够因地制宜,就算是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服务内容也能够设计出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方案。在理论上可以复制的项目现实中却往往只有特殊的组织,特殊的团队才能够运作,在这一意义上,越是不可复制的项目,越具有自己独特的技能,也就越有价值。

(三)项目设计时的考量

1.项目定位

项目定位包括了服务类型的定位、服务对象的定位以及项目所选团队身份定位。当前大学生服务领域主要有五大类:爱心帮扶、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普法教育、其他综合等。其中前两类聚集了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很容易产生定位撞车的问题。在这类服务饱和性领域,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果,需要项目设计具有更强的创新性。相应的,在现阶段志愿服务涉及较少的领域,项目开展属于填补空白的操作。由于缺少类似项目开展经验的借鉴,此类项目大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首先要求项目负责人能够对模糊的前景有着明确的目标意识,其次,该类项目在设计之初对阶段性的目标制定需要进行更细致地划分。相对于成熟的项目可以进行长期项目规划,该类项目目标制定以短期为主以应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变化性大、随机性较强等问题,这需要项目负责人能够更为积极地或改变或完善既定计划。

至于服务对象的定位,忌笼统而宽泛,宜精确而具体。优质的项目往往是点对点的服务,注重的更多是被服务体验而不是一个项目服务对象人数有多少。很多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会陷入一个误区,将受益人数、项目辐射范围作为评判项目优劣的主要依据。事实上,单纯的以大量服务人次反映项目的成果是极为片面的。同样的助残项目,有的将服务对象简单地定位在周边社区的一切残疾人士,这类项目做的活动往往只是简单的拜访慰问等,最后免不了趋于平庸。而有的项目则将服务对象精准定位在“盲童”“心理障碍患者”等更为具体的人群上。针对这类项目,往往能够在收集该类人群更多的特点资料后制定出一套更具针对性的活动开展模式。因此,项目制定初期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显得极为重要。

关于项目所选团队定位的问题,现在高校项目的开展大多以校内社团组织作为中坚力量。与社会公益组织相比,该类团队应以校园作为立足点,逐步地将影响辐射至校园周边。团队始终依托学校,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人员供给首先应做到一切符合学校规范制度。

2.项目开展时可预见性矛盾

校园内开展公益项目依旧存在各类矛盾,项目设计者需要充分考量这些矛盾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矛盾,会有观点认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单纯的奉献自我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收获。其次是教师层面的矛盾,教师可能更为欣赏科技研讨类的项目活动,对志愿服务类项目兴致不高,无法为参与其中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包容。最后是志愿者自身层面的矛盾。相比较于学习这种效果立竿见影的行为模式,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对自身改变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如何让志愿者自身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也是主要矛盾之一。

3.项目开展周期以及各阶段规划目标

项目设计之初对项目的服务周期要有准确认识。公益项目分为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针对长期项目,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在每一次实现阶段目标后需要重新审阅下一阶段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阶段性目标。关于短期项目,要充分做好前期规划,相比较于长期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短期项目开展拥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因此,项目设计时要做到具体而准确,能够正确地预计到整个项目的活动流程与发展方向。

4.项目的拓展模式

当项目设计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自身组织能力范围,能够采取一定的拓展模式进行项目开展。这种拓展包括了参与、合作、委托承担等一系列方式。其中,参与指在校内社团组织服务能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加入社会上的成熟志愿组织,依托现有的志愿组织的成功模式和资源进行项目开展,节省社会资源。合作指以大学生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社会组织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公益项目。委托承担以项目申报等方式完成政府、基金会等机构委托的项目。

五、结语

高校作为大量优质公益项目的孵化基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各组织力量,整合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团队。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设计初期需充分考虑到“项目+基地+团队”联动机制,对于项目进行精准定位,并对项目开展进行提前预估,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品牌化建设。这对于各方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开展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锦铭,谭薇,刘梦雨.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团队”校内外资源联动模式的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记者观察,2018(5).

[2]周爽.营销视角下的公益项目设计[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

[3]曾爱蓝.泉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团队管理浅析[J].职工法律天地,2016(7).

[4]陈丽.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类学校公益服务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内涵价值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

[5]袁彦鹏.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困境及出路—论大学生社会化公益组织[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8).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及其对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启发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