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霞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注重课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语言氛围,创设想象情境,丰富语用经验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语言文字和语用材料的储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运用;语文素养;积累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小学语文界的专家孙双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而语言能力又是语文关键能力,它包含两大维度: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从这两大维度来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就是重视阅读和积累。
要想实现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就要注重对语言的领悟和积累。不难想象,如果一名学生的头脑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多样的句式、段式作为储备,就很难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尽快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注重课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是积累语言文字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集语言和思维为一体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达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目的。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标记出生字,通过查字典弄清楚其正确发音和意思;随后在精读阶段,要求小学生画出优美的段落或者句子。该过程就是积累语言文字、储备语用材料的过程,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传授学生积累方法
实际上,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大量的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语文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方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虽然小学生平常很少有时间与社会接触,但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用材料的储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在家观看的动画片内容讲解给同学们,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三、营造语言氛围,激发积累语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的欲望,又可以促使学生储备语用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通过营造语言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语用”兴趣,延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欲望,加深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称赞》一课教学中,某位小学生称赞小獾做的小椅子太好了,引来了其他学生的一片笑声。此时语文教师脸色大变,告知小学生以后少用网络语言。顿时,该学生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其他学生也怕引起教师的不满而害怕发言。这样的课堂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时刻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尽可能地体验学生的情感,感受他们的生活,以便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储备语用素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四、创设想象情境,丰富语言積累经验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达到丰富语用经验、储备语用素材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空白”,引导和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还可以顺着课文的思路,为学生设计语言运用训练点,以更好地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全神贯注》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对“茨威格看到罗丹工作结束后,就准备走上前与其交谈。但此时罗丹径自走出门去,并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一句仔细推敲后发现,茨威格和罗丹的对话被省略了。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该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用经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识字阅读、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锻炼,这是课堂教学前应该明确的。
例如在《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展示多幅维吾尔族风情图片,并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进行描述。
其次,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阅读中发现描写居住环境、表现民族特点的词语,如: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这样由近义词组成的特殊结构的词语,引发了学生思考,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大漠里的维吾尔人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但他们有爱美的心灵。
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再次思考:“如果最高的幸福感指数是100分,那么你觉得维吾尔人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呢?请你选择课文中感兴趣的内容想一想:维吾尔人的幸福体现在哪里?然后写出具体的幸福理由评一评。”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确保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能引发学生深思,使他们树立起“幸福源于豁达开朗,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应要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积累语言文字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更好地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言文字和语用材料的储备效率,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