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了吗?

2019-02-14 06:02张双志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中介效应技能大赛

张双志

摘 要 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塑造“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与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意义。以20所高职院校214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讨技能大赛、实训教学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技能大赛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训教学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对技能大赛进行国家级与省级等级区分后,实训教学的中介作用在分样本检验中仍然成立。据此,提出三点建议: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能大赛的办赛质量;完善三级联动办赛机制,形成“赛训结合”的育人功能;构建“政企校”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

关键词 高职生;技能大赛;实训教学;实践创新能力;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4-0019-07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逝已经不可逆转,“人才红利”日益成为争取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杠杆。创新人才有助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创新来源于实践,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才能发现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不足,从而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一大特色,基于经验的应用型学习方式为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禀赋。智慧经济宣告员工4.0时代的到来,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绩效[2]。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要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的现实需要[3]。单纯强调高职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已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换代的客观要求,而塑造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旨归。因而,探讨如何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具有一定价值。

作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抓手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12届,国赛持续大规模开展带动了省赛和校赛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立体序列,带动了近1/3的职业院校在校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技能竞赛与相关教学活动,强化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培训[4]。“对接产业、依托企业与贴近需求”的基本属性使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技能水平的平台,赛前一系列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训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5]。也就是说,承载了“以赛促学”功能的技能大赛并不能自动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借助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才能较好地在解决“工学结合”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教育诉求。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实训教学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那么,在技能大赛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训教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在实证研究层面进行验证和回答。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对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等功能作了大量理论阐述,基本一致认为,技能大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内外发展动力,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6][7]。同时,作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重要途径的实训,能为理论教学提供真实性、先进性与开放性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8]。可见,技能大赛在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塑造。然而,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研究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鉴于这方面研究的缺失,本文基于“中介效应”模型(Mediation Effect Model),以2146名高职生调查数据为样本,探讨技能大赛、实训教学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赛→训→学”一体化的微观机理。

二、政策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政策背景

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1部门于2008年开始联合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办赛口号。将“技能大赛”与“高考”相提并论,既突顯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希望技能大赛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在历经十年的赛事发展和经验积淀后,2018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等3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标志着技能大赛构建起“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绩效评估”的制度框架,实现从外延式数量扩张向制度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此外,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进一步明确了技能大赛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具属性定位,强调发挥技能大赛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提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功能。

(二)研究假设

1.技能大赛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

2016年9月,教育部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实践创新”是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社会参与过程中需要形成的关键能力。具体来说,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依据特定情境制订合理解决方案和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如其分定义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职业院校需要将塑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才能使培育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重大创新,其赛项考核内容紧密结合企业技术进步,折射出国家相关战略的变化,也体现了行业的更迭发展。例如,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新赛项——关务技能,就是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而来,以培育服务“一带一路”关务人才为目标。技能大赛考核内容的新老交替和内容变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专业教学标准要对接新业态下的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赛项系列要求表明,高职生能否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是顺利完成比赛任务的关键,既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又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应该成为技能大赛的重要要求。高职院校将赛项内容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有助于将赛场高技能知识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赛→学”资源转化[9]。技能大赛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效的检阅,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比赛中得到有效评估,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据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H1: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2.技能大赛与实训教学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与训练职业技能的实践性学习平台[10],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企业生产环境仿真条件下的职业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从专业学习到工作实践的转换过渡。然而,实训基地从场地建设、设备购买与维护更新等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这对于依靠收取学费和国家财政拨款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12年的发展过程中成功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教育合作机制,形成了“校校有比赛、省省有竞赛、国家有大赛”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序列。技能大赛天生具有竞争性、选拔性与功利性,有竞争就会有动力,大赛激起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以期提高当地职业院校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率[11]。也就是说,技能大赛推动了政府和职业院校对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建设,继而为实训教学提供了重要教学场域,保障了实训教学的顺利实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3.实训教学的中介作用

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视塑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其教育目标的价值旨归,创新性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培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能够根据企业新技术与新工艺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企业重要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有助于克服现有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12]。实训教学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生产情境中能够较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自身不断钻研达到熟练甚至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实训教学为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实践培养途径,“干中学”机制的存在极大促进了高职生技能的提升。

高职生从技能大赛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段明显的“知识距离”(knowledge distance),知识接收方与知识授予方的“知识距离”越小,知识转移的成功率越高[13]。技能大赛的竞争性决定了其竞赛内容既要突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也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在高职院校专业知识传授与竞技性赛项技能知识考察之间出现“知识距离”,甚至产生了不同区域、院校与学生之间的获奖“马太效应”[14]。作为高职院校培育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途径的实训教学,通过将企业重要生产环节引入实训基地的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学生真实接触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在体验中培育其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推动学生技能塑造与企业技术同步发展。因而,实训教学缩小了高职生在技能大赛中完成某项具体赛项技能的知识需求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降低了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转换成本。据此,提出第三和第四个研究假设:

H3:实训教学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H4: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呈现出的明显差异,选取天津、湖北与贵州三省(市)的20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共有2380名高职生参与调研活动。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将没有通过测谎题测试、连续2题未作回答或者被解释变量部分连续3题及以上选项相同的问卷删除,最终得到214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0%。此外,调查问卷由高职生基本资料信息与实践创新能力两部分构成。基本资料信息包括高职生性别、学业成绩、前置生源、是否参加技能社团、专业是否调剂、有無校外导师及是否参与技能大赛等问题。实践创新能力部分通过高职生自我报告的形式收集数据,为避免自我报告形式可能存在的“自我高估”现象,将高职生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作为隐性题项引入,以消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的主观性。

(二)计量模型

为识别技能大赛通过实训教学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按照Baron & 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模型[15],构建下列方程组进行逐步回归检验。

首先,对研究假设H1的检验:通过方程(1),使用技能大赛(Xi)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Yi)进行回归,看系数β1是否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Yi=φ1+β1 Xi+∑γ1 Controlsi+Pro_codei+ε1                (1)

其次,对研究假设H2的检验:通过方程(2),使用技能大赛(Xi)对实训教学(Mi)进行回归,看系数β2能否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实训教学变量是二值虚拟变量,使用传统OLS模型会导致回归结果明显有偏,所以这里使用Probit模型进行无偏估算。但是,Probit模型的估计系数仅能反映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不能反映影响大小。因此,为探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小,本文计算了解释变量的平均边际效应(Average Marginal Effect),汇报结果也是平均边际效应值。

Mi=φ2+β2 Xi+∑γ2 Controlsi+Pro_codei+ε2              (2)

最后,对研究假设H3和研究假设H4的检验:通过方程(3),使用实训教学(Mi)与技能大赛(Xi)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Yi)进行回归,看系数β3和β4能否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Yi=φ3+β3 Mi+β4 Xi+∑γ3 Controlsi+Pro_codei+ε3   (3)

其中,i代表高职生个体;Y是被解释变量;X是解释变量;M是中介变量;Controls是控制变量;φ表示截距项;ε表示随机扰动项;∑γ表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控制区域环境的影响,计量模型加入了省份固定效应(Pro_codei)对样本内部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处理。同时,采用Robust稳健标准差进行估计,以消除随机扰动项的异方差性问题。

实训教学的中介效应机制是否存在,需要经过三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若方程(1)中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β1显著则继续下一步检验,否则中介效应检验终止;第二步,若方程(2)的回归系数β2和方程(3)的回归系数β3均显著,说明存在中介效应机制,可继续进行第三步分析;第三步,若方程(3)中回归系数β4不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即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需要完全经过实训教学才能起作用;反之回归系数β4虽然显著,但是数值小于β1,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实训教学实现的,具体的中介效应大小为β2β3/β1。

(三)变量测度

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可以从探索性能力、转化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和衡量。具体来说,探索性能力指识别与获取外部新知识的能力,转化性能力指将获取的现有知识与原来知识整合成新的内部知识的能力,应用性能力指对吸收的新知识进行实践转换以创造新技术或新工艺的能力。进一步,为保证调查问卷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借鉴国外已有成熟量表(Zahra & George[16];Lane & Pathak[17])作为问卷设计的基础,设置了9个题目对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测量。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计分法对“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与“完全符合”等不同档次依次赋分1~5分。

通过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试题的信效度分析发现,就信度而言,探索性能力、转化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8、0.760和0.811,均大于0.70,说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从因子载荷角度来说,9个测量题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在0.70以上,明显高于临界值0.40,说明调查数据具有比较好的区分效度;就解释变异而言,探索性能力、转化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0.74%,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值。可见,依据此调查问卷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具有比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然而,探索性能力、转化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等三个指标是从不同角度衡量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因此,参照张龙鹏等学者的研究方法[1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这三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衡量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Practice)。

当高职生至少参加过一次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时,解释变量(Match)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时,中介变量(Train)则赋值为1,反之为0。为避免遗漏重要解释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加入以下控制变量:学生性别(Gender),若是男性则赋值为1,反之为0;学业成绩(Score),若高职生学业成绩排名在班级前10%则赋值为1,反之为0;前置生源(Source),若高职生前置生源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则赋值为1,反之为0;技能社团(Club),若高职生参加技能社团则赋值为1,反之为0;专业是否调剂(Adjust),若就读专业不是被调剂的则赋值为1,反之为0;有无校外导师(Second),若有校外导师则赋值为1,反之为0;学校层次(Level),若就读学校属于省级或国家级示范性(重点)高职院校则赋值为1,反之为0。

四、研究结果

(一)相关系数分析

表1汇报了各变量的相关系数,技能大赛(r=0.086,p<0.01)和实训教学(r=0.202,p<0.01)分别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同时技能大赛与实训教学(r=0.134,p<0.01)之间也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所有控制变量中除了性别(r=0.015,p>0.10)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没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外,其余控制变量均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自变量、中介变量与控制变量(除性别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30,根据Tsui等的研究结论[19],远低于存在严重多重线性问题的相关系数临界值0.75 。

(二)中介效应检验

然而,相关系数只能初步表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大小。为了验证变量之间存在的具体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依次验证。研究假设认为,技能大赛会通过实训教学来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在计量方程(1)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依次引入计量方程(2)和计量方程(3),以此考察实训教学是否在技能大赛中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中介作用。图2中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23,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技能大赛明显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据此研究假设H1得到证明。同理,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的回归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上为0.10,说明技能大赛对开展实训教学具有正向影响,据此研究假设H2得到验证。实训教学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59,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实训教学明显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据此研究假设H3得到验证。此外,通过比较β1和β4的数值大小与显著性检验水平变化,发现当加入实训教学变量后,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不仅数值明显减小(由0.23降为0.17),而且显著性检验水平也由1%下降到5%,说明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中介效应值为27%。综上所述,技能大赛在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中需要部分借助实训教学才能发挥作用,证明了研究假设H4的成立。此外,根据温忠麟等学者的研究结论[20],由于研究假设H2的回归系数β2与研究假设H3的回归系数β3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所以,不必对实训教学的中介效应进行Sobel检验,也就是说不存在中介效应的“遮蔽”现象。

(三)分样本检验

目前,政府主导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要有国家级与省级比赛,不同级别赛事的赛项设置、参赛规模、社会认可度等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对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与高职生参赛投入度产生较大影响。那么对技能大赛进行等级区分后,实训教学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中是否仍然发挥中介作用,需要进行分样本再检验。

1.国家级技能大赛

表2第(1)~(3)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实训教学在国家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14%的中介作用。第(1)列的回归结果说明国家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34,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第(2)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国家级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0.10。第(3)列的回归结果说明实训教学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51,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比较β1和β4的数值大小与显著性检验水平变化发现,当加入实训教学变量后,国家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明显减小(由0.34降为0.29),说明国家级技能大赛在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中需要部分借助实训教学才能发挥作用。

2.省级技能大赛

表2第(4)~(6)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实训教学在省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23%的中介作用。第(4)列的回归结果说明,省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8,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第(5)列的回归结果显示,省级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0.08。第(6)列的回归结果说明,实训教学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51,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比较β1和β4的数值大小与显著性检验水平变化发现,当加入实训教学变量后,省级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不仅数值明显减小(由0.18降为0.15),而且显著性检验水平也由5%下降到10%,说明省级技能大赛在影响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中需要部分借助实训教学才能发挥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推动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但是,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将新技术或新工艺进行吸收转化,才能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技能。据此,本文实证检验了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得到如下研究结论:技能大赛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性促进作用;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实训教学对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性促进作用;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赛→训→学”一体化的作用,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能大赛的办赛质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性技能人才在产业升级换代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人力资本作用,要求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要切实对接产业新技术与新工艺,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要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的现实需要。技能大赛被誉为职业教育的“高考”,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具有“指挥棒”的引领性功能。因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技能大赛,势必引导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塑造,有助于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完善三级联动办赛机制,形成“赛训结合”的育人功能

进一步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示范作用,支持省赛和校赛参照国赛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推动赛事活动的衔接化与制度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技能大赛实践样态,需要“国赛、省赛、校赛”形成标准统一、特色鲜明与互惠共赢的三级联动办赛机制。技能大赛的办赛宗旨不仅是选拔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更在于发挥“以赛促训”的功能,推动职业院校根据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有针对性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训。正如体育竞技活动一样,广泛的群众参与才能为发现和挖掘优秀比赛选手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技能大赛的育人功能在于“赛训结合”,实训教学为技能大赛的高水平开展提供了大量优秀选手,而技能大赛更为实训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动力与标准。

(三)构建“政企校”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建设不仅会明显提升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也会缩短技能大赛与高职生技能水平之间客观存在的“知识距离”,这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实训基地从场地建设、设备购买与维护更新等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这对于依靠收取学费和国家财政拨款作为主要收入來源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更需要调动企业、职业院校等社会伙伴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中的多主体地位,强调政府的“放管服”功能,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夯实职业院校的基础性地位,多措并举拓宽实训基地的投融资渠道。

参 考 文 献

[1]闵维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N]. 中国教育报,2018-12-13.

[2]李海舰,朱芳芳.重新定义员工——从员工1.0到员工4.0的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156-173.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19-04-0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2/t20190213_369222.html.

[4][6]徐桂庭.“精彩十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访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114-119.

[5]付云.我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金字塔格式三级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9(1):6-12.

[7]程宇.“国赛”十年:将职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2008-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18):21-27.

[8]贾文胜.关于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3-107.

[9]贾桂玲.关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5-59.

[10]梁宁森,梁宇坤.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主要类型及优化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2):98-102.

[11]刘红.以竞赛促进全面改革 以改革助推内涵建设——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制度与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2):39-55.

[12]梁宁森,贾文胜.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杭州模式(3333模式)”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22-27.

[13]Dixon N M.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M].Boston: Harvare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137.

[14]路瑾,徐大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马太效应——基于2010-2014 年间的5届赛事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36-40.

[15]Baron R M, D A Kenny.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nology, 1986,51(6):1173-1182.

[16]Zahra S 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tive: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185-203.

[17]Lane P J, Pathak, S. 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 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4):833-863.

[18]張龙鹏,汤志伟.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交易成本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0):79-87.

[19]Tsui A S, Ashford S J, Clair L, Xin K R. Dealing with Discrepant Expectations: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6):1515-1543.

[2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中介效应技能大赛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理论知识点、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相结合的研究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竞赛培训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