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讨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2019-02-13 01:35袁飞
关键词:概论反思教学效果

袁飞

摘     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该课程有着理论性强、理论课时多的特点,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案例研讨教学法是以教师讲授案例、结合学生讨论发言为主要内容的互动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教学法基于互动教学理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主体,该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案例研讨教学法;教学效果;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18-03

“概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自“概论”课开课以来,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论”课程有着课时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探索提升“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就成为每位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中宣部、教育部在2015年联合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推进思政课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创新与改革,在教学方面要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创新计划》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概论”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切实提升“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概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互动不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知识传递直接、明确,但其缺点是以教師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出现“满堂灌”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年龄增加,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个性逐渐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我,不希望大学课堂再出现高中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言堂”式教学。当前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习惯于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过分使用讲授法必然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这种状况不利于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讲授法条件下,教师始终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掌握着课堂上的“话语权”,要求学生时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将教师视作一种知识的“权威”,对常常以刻板严肃形象示人的教师抱有畏惧感。正是这种畏惧感的存在,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放不开”,学习过程很被动,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上课就是为完成任务,听课状态不佳,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2]。

二、使用案例研讨法开展“概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问题,“概论”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授课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开展案例研讨教学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理论[3],该理论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只有经过主动探索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布鲁纳指出,学生学习能否主动、积极,关键在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如果学习兴趣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在案例研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解释理论,教师结合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引导学生研究、分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过程中由于案例的引入,故事性与趣味性增强,学生不再会因为大量的理论性内容而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开始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二)案例研讨教学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减少畏惧感

前联邦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沙勒和舍费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交往教学理论[4],该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对等的关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知识权威”者,而学生只能绝对地“服从”,事实上教与学应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过程。沙勒和舍费尔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开展充分的互动,教学应该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严肃的关系也应是轻松、融洽的。在案例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是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一改过去严肃威严的形象,而采取平实、幽默、轻松的方式,随时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这有助于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减少畏惧感。

猜你喜欢
概论反思教学效果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