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宝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年逾不惑之年的唐先生去医院做体检,看到体检报告单上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字样,顿时非常惊慌,因为他听说幽门螺旋杆菌跟胃癌关系很密切,并且还有传染性。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是人胃中唯一的微生物种类。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成功分离。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有数据显示,我国Hp的平均感染率为58.07%,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都存在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 Hp感染率高达 90%;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Hp引起的。目前已经确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MALT恶性淋巴瘤密切相关。另外还与肝胆疾病(肝病高氨血症、脂肪肝、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病)、神经系统疾病(脑梗塞)、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关。WHO(世界卫生组织)将Hp列为胃癌的第一级致癌因子,认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Hp阳性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胃癌的并不多,而且治愈率很高。据统计,2015年我国胃癌患病率仅为23.2%。由此可见,感染了Hp并不一定是胃癌。因此,Hp阳性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疏忽大意,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目前,各国学者都认为Hp是后天传染的,但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传播。Hp随胃上皮细胞脱落,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已有报告从唾液、反流呕吐物、牙菌斑中检测发现Hp。西非一组报告母亲通过咀嚼食物后喂养的幼儿,与非咀嚼喂养的对照比较,Hp感染的危险系数为2.9倍。
另一个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胃黏膜上皮不断地更新脱落,寄居其上的Hp也随之脱落,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此前已从胃液中及腹泻和胃酸缺乏的病人粪便中分离培养出Hp;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Hp;从南美国家沟渠水中成功分离Hp。
Hp感染的过程是Hp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Hp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Hp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人体受Hp感染后,病菌会长期潜伏在胃内,但可无任何症状,亦缺乏典型特异的临床表现,所以诊断Hp感染需借助诊断性试验。主要检测方法是呼气试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不需要做胃镜,只需轻松呼气,测定呼气成分,立即能检测出是否有Hp感染,结果准确度很高;金标法尿素酶快速检测,抗原或抗体抗原标本为粪便,抗体标本为血液、血清、指尖血,方便、快捷,15分钟即可出结果,且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快速尿素酶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能有效直观患者是否感染 Hp,快速、安全、准确、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收费较低,适用于首次胃镜检查。
并非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进行治疗。若无临床症状,即使Hp为阳性,也不必清除Hp,可定期观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如何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治疗指征,如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癌家族史者、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等,则需要根治Hp。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单一的药物能根除Hp,因此提倡质子泵抑制剂与抗生素和铋剂联合应用。目前根除的方案有多种,包括标准三联和四联、伴随治疗、序贯治疗、混合治疗等。一旦被检查出有Hp,应该听从医生的医嘱,正规、足量、联合用药。同时要定时复查,了解Hp是否被根除。
预防Hp感染主要是做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菌从口入”。有Hp感染者的家庭要坚持分餐制,避免共用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