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煜
(山西省芮城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山西 芮城 044600)
已有病例报道绵羊痒螨,但并不传播给人。通常剧烈瘙痒先开始于肩膀和臀部,继而出现丘疹、痂皮、表皮脱落和苔藓斑。病变可波及全身,严重病例多继发细菌感染,消瘦、产奶量下降并易并发其他疾病。不经治疗的犊牛会死亡。治疗方法包括喷雾或药浴,局部外涂非全身性杀螨剂,或口服、局部外用及皮下注射全身性药物。喷雾疗法虽然耗时,但应用于治疗小型畜群痒螨十分有效,药浴虽然效果很好,但成本较高且操作复杂(耗费较大水量来冲洗废液)。在美国,通常用0.5%~0.6%的毒杀芬喷剂(休药期28 d),0.3%的蝇毒灵喷2 d(无休药期),0.20%~0.25%的亚胺硫磷喷2次(含休药期共21 d),或者2%的热石硫合剂喷3次(无休药期)作为喷雾疗法。还有很多其他喷剂,比如0.1%的辛硫磷、0.075%的二嗪农和0.025%~0.050%的双甲脒,间隔10~14d重复喷药,但只有石硫合剂被注册登记允许用于泌乳牛。局部外用氟氯苯菊酯(2 mg·kg-1,间隔10 d重复1次)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应用广泛。200 μg·kg-1的阿维菌素类针剂(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和米尔贝霉素(莫西菌素)可用于治疗痒螨和疥螨(泌乳牛除外)。尽管1次用药即可见效,牛则最好在治疗后隔离2周。依普菌素剂量在500 μg·kg-1时作为外用涂剂效果显著,可用于杀灭疥螨(无休药期)。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多细菌素长效制剂,此药涂抹于耳基部,剂量为1 mg·kg-1,但不可用于泌乳牛。此药也可用于治疗疥螨病和辅助治疗足螨病。
疥螨病是一种十分广泛的寄生虫病,经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牛疥螨已报道可传染给人。感染初期,头部、颈部和肩部先出现损伤,之后可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伴随强烈的瘙痒。感染后出现丘疹,皮肤逐渐增厚并形成大块痂皮覆盖物。在6周内可扩散至全身。临床诊断可通过皮肤深层刮样、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或进行治疗性诊断。治疗方法与痒螨病相似。
该病由牛足螨引起,不传染人。以美国为例,最常见的螨病多在冬季发生并自然消亡于夏季。足螨虫首选寄生于牛脚腕处,大多数牛感染后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腿部先出现丘疹、痂皮并形成溃疡之后蔓延至乳房、阴囊、尾巴和会阴部。患牛可用0.25%的克罗氧磷高压喷雾治疗。其他用于治疗牛的痒螨和疥螨的喷剂也可用于治疗足螨,间隔10~14 d重复用药1次。石硫合剂喷雾每周4~6次有效。伊维菌素、多拉菌素、莫西菌素和依普菌素外用涂剂在剂量500 μg·kg-1下杀足螨效果显著。可用200 μg·kg-1的上述药物针剂进行辅助治疗。除依普菌素外,其他药物均不可用于泌乳牛。
喂奶时,牛蠕形螨可从母牛传播至犊牛并引起严重的皮肤损伤。没有瘙痒,病变包括毛囊性丘疹和结节,尤其是在肩隆部、颈部、背部和腹胁部。若小疱破裂继发二次感染则会形成溃疡、脓疮甚至瘘管。可通过皮肤深层刮样法进行诊断。尽管牛蠕形螨感染可持续数月之久,但多数情况下为良性。通常可自然恢复,因此一般不做治疗。已报道用2%的敌百虫药剂每隔1 d治疗1次,共3次可有效治疗牛蠕形螨。
在美国、加拿大和南非均有牛疮螨感染病例的报道。感染动物表现轻微的片状脱毛和瘙痒。由于该病并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般不进行治疗。一些伊维菌素和米尔贝霉素滴剂或针剂能有效控制牛疮螨感染。
绵羊疥螨感染较为罕见。绵羊疥螨感染皮肤无毛处,通常从头面部开始。山羊疥螨则通常感染角质化过度的皮肤,损伤先发生于头颈部。200 μg·kg-1的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和莫西菌素针剂,均可有效治疗山痒疥螨和绵羊疥螨。
在冬季,牛足螨在欧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十分普遍。美国绵羊足螨已被根除,为强制申报疾病之一。感染部位与牛足螨相似。山羊足螨在山羊存在相当普遍。在山羊腿部和蹄部可见丘疹和痂皮。如有必要,可用含有机磷酸酯类(二嗪农、敌百虫、胺丙畏)或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氟氯苯菊酯)的喷剂或滴剂进行治疗。
绵羊痒螨感染为强制申报的疾病之一。虽然从1970年起在美国并无该病例报道,但在许多国家这种疾病仍十分常见,包括西欧部分国家。较大的鳞状痂皮多出现于绵羊身体有毛覆盖的部分。螨虫刺咬和摩擦导致病羊剧烈瘙痒。若不治疗,绵羊会消瘦并贫血。有时耳朵上可见到螨虫。给予200 μg·kg-1的伊维菌素或莫西菌素,每间隔7~10 d重复给药,可取得显著效果。300 μg·kg-1的多拉菌素1次给药即可见效。在剪毛后2周用滴剂治疗效果较好,但间隔14 d后需重复用药。允许用于治疗绵羊痒螨的药物为0.3%蝇毒灵、015%~0.25%亚胺硫磷、0.03%~0.1%二嗪农和0.2%热石硫合剂。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胺丙畏、辛硫磷、氟氯苯菊酯和双甲脒喷雾或滴剂也可用于治疗绵羊痒螨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