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格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按《说文》:“假,非真也。从人,叚声。一曰至也。《虞书》曰:‘假于上下’”所言,又据段玉裁《说文·彳部》“经典多借假为徦(本义训至)”所说,西汉杨雄《方言》“假音驾、古格字……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中,“假”训至意义正确,然而《杨雄方言校释汇证》(以下简称《汇证》)中认为此处的“假”当改作“徦”,因为“徦、假古虽通用,然《集韵》、《尔雅疏》引《方言》并作‘徦’,不作‘假’,今据以订正。”本文将比较训至时“徦”“假”“格”“”四字之间的关系,论证此处“假”是否应当改作“徦”。此外,在《汇证》中还提及了“(假)训至则为‘徦’之假借”、“徦、假同音通用”,“音驾:卢文弨《重校方言》:本亦音格”等释文,存在些许不当,本文也将一一讨论。
先将“徦”“假”部分读音及释义列举如下,为便于区分,将不同读音的“徦”和“假”用“徦1”“徦2”和“假1”“假2”“假3”区分。
徦1jiǎ《广韵》古疋切,上马见。鱼部。
至:《说文》,至也;钱坫斠铨:“凡经训至之徦皆当作此,因字从彳有至”;
来:《玉篇·彳部》:“徦,来也”;
徦2xiá《集韵》:何加切,平麻匣。鱼部。
远也。与嘏、遐通。《说文通训定声》:徦,叚借为嘏;《汉书·礼乐志》:沇沇四塞,徦狄合处。颜师古注:“徦狄,远夷也。徦即遐字耳”。
假1jiǎ《广韵》古疋切,上马见。鱼部。
不真实;虚伪。
借;贷。《广雅·释诂二》:“假,借也”
通“嘏”,福佑。《字汇补》“假,与嘏同”
假2xiá《集韵》:何加切,平麻匣。鱼部。
与遐通。《说文通训定声》“假,叚借为遐”
假3gé《集韵》各额切,入陌见。铎部。
由上述释义可知:
1.音xiá时,“徦2”与“假2”均于遐通,二者均训为“远”,属于同音通用;
2.假1和徦2同与嘏通,假1意为福佑,与嘏训福(《广韵》“嘏,福也”)相配,但是徦2同时与遐、嘏通,训远,二者同音不同义,非同音通用;
3.假3与徦1均训至,但是徦1从彳,本意训至,假3音gé,通“格”而训至。二者同义不同音,非同音通用。
由此可见,“徦”与“假”确实存在同音通用情况,但仅限于二者音xiá训远时通用,其他情况不能做到音义都相同。
许慎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要为“徦”的假借字,首先必须要音同。
假1、徦1,《广韵》古疋切,上马见,鱼部;格,《广韵》古伯切,入陌见,铎部。三字同属见母字,因鱼铎对转,所以三字发音相近或相同,所以“假3”训至时通“格”,不仅与“徦1”义同,而且音同,二者字形又十分相似,且“徦”本义训至,是有可能存在假借的情况的。
那么“假3”与“徦1”并非真的存在同音通用的情况。在《汉语大字典》、《中文大辞典》、《词源》、《故训汇纂》、《汉语大词典》等多部辞书中,除《故训汇纂》外所有辞书均未将“假”“徦”二字放在同一词条中,没有提及“假”与“徦”有通用或通假的关系,由此可见该二字几乎没有通用的情况。
现将《故训汇纂》中涉及词条列举如下:
假:a.假,亦徦之假借,《说文·彳部》“徦,至也”段玉裁注。
b.经典多借假为徦。《说文·人部》段玉裁注。
徦:c.徦,今本《方言》作假。《说文·彳部》段玉裁注
d.假与徦音义同。《说文·彳部》王筠句读。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徦”的注解如下:“徦,至也。方言曰。徦、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徦。或曰。按古格字。徦,今本方言作假。非也。集韵四十禡可证明。毛诗三颂假字或训大也。或训至也。训至则为徦之假借。尚书古文作格。今文作假。如假于上下是也。亦徦之假借。从彳。叚声。古雅切。五部。郭璞音驾。”
段玉裁认为,杨雄《方言》原文为“徦”,“今本做假,非也”,应当改回“徦”。所以无论“假”是否为“徦”之假借字,依其观点,此处都当改。
段玉裁还举《尚书》例“古文作格,今文作假”,认为也是“徦”字的假借,则“格”与“徦”同,杨雄《方言》此条应为“格、……至也”或“徦、徦……至也”,前后重复,当删去一字,与其当改回“徦”字观点不一致。
王筠的《说文句读》在“徦,至也,从彳,叚声”下注文为“古雅切。似当依《玉篇》柯额切。人部假,一曰至也,古额切,与徦音义同。”王筠认为“徦”音gé时与“假3”音义同,训至。“徦”是否应音gé此处不作讨论,但依据王筠的观点,训至时“假”应音gé。
由于没有有力的观点确认“假3”与“徦1”存在通用的情况,所以“假”训至时不是“徦”的假借。
“假”训至时音“格”,《集韵》各额切,入陌见,铎部,通“格”。《说文》一曰至也。《虞书》曰:‘假于上下’古额切可证。
假借字原本就是“依声托事”,是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假”字各处训至时均音“格”,所以假3应是“格”的假借字,不是“徦1”的假借字。另有其他辞书及文献证明如下:
《汉语大字典》假gé,通“格”。至;到。
《词源》假⑤gé,至,到。通“格”宋朱熹集传:“假,与格同。”说文引虞书曰:“假于上下。”今尧典假作“格”。
另有《说文》引《虞书》曰:“假于上下”,今书作“格于上下”。凡《书》之“来格”“格王”“格人”“格于天皇”之“格”,《史记》、《汉书》俱作“假”。①此亦为“假”“格”二字通用的证据。
所以《汇证》中卢文弨《重校方言》中在许慎的注“音驾”旁注“本亦音格”,该读音是正确的。
表“来、到达(处所)”这一意义,现代汉语主要用“到”,汉语史上还曾出现过“各(格)”、“至”等词。②
“格”与“各”古字形相同,原属于同一字。
“格”训至源于“各”有至义。徦:《说文》:徦,至也,从彳,叚声。“徦”训至则是因为从其形旁“彳”。
[ 注 释 ]
①华学诚.杨雄方言校释汇证,2006.
②秦晓华.“各(格)”、“至”、“到”的演变与更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