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韵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开始急需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职学校开始注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但是单纯的技术培养很难实现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注重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为新的教学目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注重理论,还需要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专业,其中不仅包含物流相关的课程,还涉及多个不同的专业,这就使得在学习该专业时需要学生多方面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摸索。
(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开展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没有机械专业那么明显的属性,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重心放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这使得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被忽视。尤其在学校资金不足且无法构建完善的实训基地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或者视频了解物流管理的流程以及实际操作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对物流行业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只能从理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无法从实践中对工作进行创新,不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启发教育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通过学习知识得来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按部就班地对知识进行搬运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尤其在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无法创新就注定会被社会淘汰。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时,最重要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此类意识,所以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轨,缺乏针对性
中职学校教育的开展是为社会提供人才,所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导致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记得自己学过什么。另外,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管理层需要掌握的一些物流知识,但是刚毕业的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所以大多都是从较为基层的工作干起。这就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很多学生会半途而废。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结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根据教学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与多个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教师可以根据知识模块、单元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工商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等,教师就可以将此设立为一个模块,之后将每个部分的内容设置为一个单元,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知识的特点开展教学,促进教育的开展。
(二)从教育改革出发创新教学模式
培養应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从教育改革以及当前社会的角度进行考虑,寻找合适的方式。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能够实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摸索,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三)从校企合作出发搭建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且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搭建出更具有专业性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无论是在实习中,还是在实践中,学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实际的工作氛围。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也会对其进行探究,锻炼自身的能力。在企业背景下,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时,想要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阻碍,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探索,以此达到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琴.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36):165-167.
[2]汪拓.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62-163.
[作者单位]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温子超)